禪那,不一定要打坐,是方法,但不是目的

學習禪宗思想,需要明白一些基本概念,對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後,才能一步步明白其思想的關鍵之處,才能明白自己的心,從未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

首先,禪宗的“禪”,起初就是靜坐。達摩祖師東渡到達中土,為了弘揚佛法,他老人家用什麼方法去“悟”的,就是“面壁”,面壁九年也就是打坐。這個打坐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坐在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那樣是在睡覺,沒有任何價值可言。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修禪的人,剛吃好飯,準備打坐,入定之後,思維一下子擴張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思緒非常清楚,感覺無比舒服自在,當目光看到周邊事物的時候,那剛吃好飯的碗都已經落了灰塵,於是看看時間才知道就是那麼一瞬間的功夫,時間卻如水一般流逝了。這才是真正的入定,才是真正的靜坐,所以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時間,這是我們凡夫定義的九年,可能對於達摩祖師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並且“九”這個字在中國文化當是“極數”,九代表最大最多,因此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實際上“也許是一瞬間,也許是永恆,也許過去就在那,現在還在那,將來依舊在那”,這是一個理解。

禪那,不一定要打坐,是方法,但不是目的

我們普通人修禪,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能夠安靜下來,這樣才能夠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好去應對身邊的事,這是我們的方向。大多數都是如此,但是我們需要知道,靜坐是一種方法,對於初學者來說,找個安靜的地方,保持好姿勢,讓自己的心逐漸安靜下來,頭腦不亂,就安安靜靜的待著,這樣時間長了,得到一些方法,自己的言行也能夠得到改善,但如果外界一有煩惱就想著打坐,想著結手印,那又有什麼太大作用呢,也許這只是自己的心理安慰,把這一個舉動當成自己的精神圖騰了。《壇經》當中講到不執住於表面的那些章法,打坐就一定是坐著嗎,那只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心靜下來,產生“慧”,你可以站著,可以躺著,可以臥著,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因為人心是活潑的,因此法也是活潑的,不要被一些固定的事情困住,對於修行產生不了太大幫助。

禪那,不一定要打坐,是方法,但不是目的

“禪那”就是上面說的這個意思,不要執住於表面的形象,應該超脫表面,從本質上進行事情,這樣的方式才算合理,才能產生較好的價值。

對於禪,又有兩種,一種是如來禪,一種是祖師禪。如來禪,是從戒定慧慢慢的修,從六度,六波羅蜜慢慢的修,漸入聖境。祖師禪,也就是惠能大師的方法,因為自性具足,不向外求,因此“性相”平等,唯識講的“相”,禪講的“性”,性和相是同等的,是一起的,都從人的心中出來,正是因為從心中出來,所以才有了“頓悟”之法。

禪那,不一定要打坐,是方法,但不是目的

六祖的那首偈子就是最好的證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事情都是從心裡面出來的,煩惱也好,智慧也好,包過我們打坐參禪這個舉動,不就是為了掃除煩惱開啟智慧嗎?但這些方式,這些方法都是一個“相”,是心中的一個分支,只有表面的形式,如果和“性”結合起來,那外界“諸相”都是“性”的體現,自己的心時刻清醒,時刻明白,這樣一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件事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