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說起《西遊記》,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很多人連故事情節都一清二楚。可是這畢竟只是一篇神話故事,那麼真實中的人物是怎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唐僧"這個角色。

一、幼年入寺為僧

唐玄奘剛出生的時候,本來是姓陳的,原來的名字叫陳禕,出生在原來河南洛陽洛州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偃師市的南邊,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他在13歲的時候,出家做了和尚,後來,跟著很多當時有大智慧的師傅,學到了很多的關於佛教的東西。

後來,在公元627年的時候,這一年他25歲,他找了一個同樣是和尚的人,叫陳表,兩個人一起去找當時的皇帝李世民,讓李世民同意他們往西邊去學到更加高深的佛法,但是他們的請求,被李世民拒絕了。

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說到這裡,就說一下,為什麼李世民不讓他們往西邊去學到佛法呢?原來是因為,在唐朝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佛教文化跟道教文化,兩個不一樣的派系之間,矛盾不斷,一直產生爭執,另外,再加上唐朝的統治者覺得自己的祖先是老子,也就是李耳,所以,理所當然的,是幫助道教的人,打壓欺負佛教的人,所以唐玄奘想要去西方學到更高深的佛法的要求,肯定是要被皇帝拒絕的。

既然皇帝李世民不讓唐玄奘去西邊學到更厲害的佛法,不讓他弘揚佛教的文化,那唐玄奘又是怎麼去到西方學的呢?這就有的一說了,原來,唐玄奘並不是被皇帝允許之後才往西邊去的,在被皇帝拒絕之後,他就決定偷偷的跑出去,這也就開始了他的去西邊學到更厲害的佛法文化的開端,也就有了後邊被別人以及後來的人都知道的唐玄奘西遊的故事,也就有了唐玄奘從其他地方帶回來的更高深的佛教文化在世間廣為流傳。

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二、堅定心中信念

公元七世紀,唐玄奘一個人踏上了絲綢之路,開始了去很遠很遠的西方,學到更厲害的佛法的道路,途中經過荒漠、雪山等很多危險的環境,他不止一次的命懸一線,完全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了。但因為心中的信念很堅定,他並沒有放棄,一路上克服困難險阻,最後用了十九年的時間,經過了一百一十個不同的國家,終於,到達了夢寐以求的目的地。一共走了五萬裡的路。

因為唐玄奘的原因,唐朝的名聲,一下子被好多國家都知道了,唐朝的名聲遠播萬里。就連他走路時腳上穿的鞋子,都被佛教的信徒供起來,當做聖物對待,但是,唐玄奘並沒有被異國他鄉的優厚的待遇衝昏頭腦,他非常果斷的決定放棄了,在別人的國家所擁有的優厚的待遇,頭也不回的決定返回自己的國家,也就是他出發的大唐。唐玄奘一輩子翻譯的佛經,一共有四十七部之多,算下來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成就,他最後圓寂的時候,唐朝的皇帝非常的傷心,好多人哭著送他。

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唐玄奘,他這一生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他的徒弟辯機根據唐玄奘的話,記錄下來的。這本書非常詳細的記下了他這外出十九年之間,所經歷的東西。他的兩個徒弟,根據他這一輩子的經歷,寫了一部書,叫《三藏法師傳》,根據這本書中寫的東西:在唐朝剛剛建立9年的時候,因為天災,導致唐朝好多地方發生了饑荒,皇帝也沒有辦法,只能讓城裡的百姓們外出逃命,而唐玄奘正是混在這些人中間,跑出了當時的國都長安,他心裡很清楚,他這次外出肯定是困難很多,他也不確定自己還能不能回來,但是他還是決定去遙遠的西方,學到先進佛教文化。

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唐玄奘,小的時候家裡的條件是非常好的,他的爸爸,爺爺,都是做官的,他家裡也非常的富裕,所以,小時候的他肯定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他5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又過了5年,也就是他10歲的時候,他辭掉官過著隱居生活的父親,就也去世了。這讓非常顯貴的陳家一下子遭受了很大的打擊,因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小時候的唐玄奘,非常的懂事,後來,他跟著他的哥哥,來到洛陽的一座寺廟中,從那之後,就做了和尚。

佛教是起源於印度的,公園前六世紀的時候,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最早在印度創立了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大概有600多年之後,慢慢的向東邊傳播,因此傳到了中國,在唐玄奘做了和尚的時候,佛教已經在中國傳播了有600年的時間了,因為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儒家教育,所以沒多久,唐玄奘的才華,就被洛陽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不僅能很輕鬆的記住佛教的東西,還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三、漫漫旅途

公元618年的時候,隋朝的皇帝對洛陽發動了戰爭,於是,唐玄奘就來到了長安,這個時候的長安,剛剛被唐朝建立成國都,戰爭還斷斷續續的有發生,長安的好多寺院還是很破爛的,於是唐玄奘開始向南邊去了,這一去,就走了七年,這四年的時間裡,他的腳步經過了有大半個中國那麼多。

後來,他發現好多問題,佛教現在有的書中,沒有準確答案,也沒有準確的說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唐玄奘在長安認識了一個來自其他國家的和尚,這個和尚叫波頗,唐玄奘從波頗那裡學到了很多佛教的東西,深深地被印度的佛學文化吸引住了,在他那個年代,國家很少有從印度傳過來的佛經,另外,能翻譯佛經的,也不多,所以好多佛經都不被別人理解。除了這些以外,佛教還有很多的分支,大家對這些文化,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個時候,波頗跟唐玄奘說,印度有一個名字叫那爛陀的寺院,是很好的可以學到佛教知識的地方。所以,他決定去往佛教的發源地,也就是印度,去尋找關於佛教文化的真理。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中國人去印度,有兩種方式,一條是走陸地上,另一條是從海上行走,在唐朝的時候,海上的路線還不是特別發達,所以很多的人只能選擇走陸地上的路,可是當他走到涼州的時候,被人發現了,那裡的最大的官讓他馬上反回長安,但是,他在當地和尚的掩護之下,逃跑除了涼州,再一次踏上了往西方去的路途。接著他來到了當時唐朝最西邊的城池瓜州,瓜州的旁邊便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遺址。就在他不知道怎麼出城的時候,一個人拜了唐玄奘為師傅,這個人是個在絲綢之路上行走的商人,他帶著唐玄奘走出了玉門關,唐玄奘也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旅行之路。

拋開《西遊記》裡的固有印象,解讀玄奘真實的取經之路

總結:

沒人知道唐玄奘往西邊去的這一路上經歷了多少的困難,但是肯定非常多,他的成功,一方面是有很多的機緣在裡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唐玄奘這個人有非常堅定的意志,非要去西方學到更加厲害的佛教知識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後來世界上我們知道的唐玄奘西天取經這個事情。也就有了這個佛教的聖人。

參考文獻:

《大唐西域記》

《舊唐書》

《玄奘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