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對蝦“虹彩病毒”爆發原因是它?黃倢:DIV1防控需要做這些

今天,中國養蝦高手春季雲論壇與身處泰國曼谷的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總幹事

黃倢連線直播,重點圍繞“虹彩病毒”進行了深入探討。

去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虹彩病毒工作組建議新屬命名“十足目虹彩病毒1”,故現在“蝦虹彩病毒/CQIV/SHIV”的說法都需要更正為十足目虹彩病毒1(簡稱DIV1)。

“我們啟用了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新名稱,雖然名字不一樣了,但病毒其實還是同一種。”黃倢解釋道。

“針對DIV1,我們早將其納入到監測系統之中。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我們組織開展DIV1的專項檢測,分別有437、870、442個監測點參加,收集到551、1255、588批樣品。數據顯示,三個年度的監測點陽性率分別為14.4%、14.0%和10.9%,樣品陽性檢出率11.8%、12.2%和8.7%。”

“事實上,2014~2019平均樣品陽性率在11.3%,並且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在4-10月份檢出,檢出峰值主要是在5-6月份最高。所有體長的對蝦均有分佈,但4-7cm分佈最大。”黃倢分析近年DIV1監測數據。

珠三角對蝦“虹彩病毒”爆發原因是它?黃倢:DIV1防控需要做這些

印度洋野生斑節對蝦檢出DIV1

對於一些業者“DIV1出自於中國”的觀點,黃倢持不同看法。

“DIV1最早在中國檢出,但並非說明起源於中國。泰國Tim Flegel團隊也在印度洋捕獲的野生斑節對蝦親蝦中檢出DIV1和IMNV,DIV1的套式PCR檢出樣品陽性率19.2%,序列同源性99%~100%,而且也通過其他目的基因的PCR檢測確定為真陽性。如果僅通過野生蝦的移動似乎不太可能從中國將傳播到印度洋。此外,1993年在美洲也檢出疑似蝦虹彩病毒,但由於沒有基因序列報道,所以無法證實是否DIV1。”

“同時,值得警惕的是野生斑節對蝦作為親蝦可能傳播DIV1、IMNV以及未知新病原,將野生斑節對蝦用作親蝦前必須經過PCR檢測無病毒後使用,其後代也需再進行檢測。此外,用野生斑節對蝦的後代養殖,應該避免與其他甲殼類混養。”黃倢建議道。

珠三角對蝦“虹彩病毒”爆發原因是它?黃倢:DIV1防控需要做這些

生物安保仍是重中之重

對於近期珠三角地區傳出DIV1情況,黃倢談到以下幾點。

“收到珠三角的消息後,團隊安排了人員進行調查跟進,瞭解到有養殖場存在將上一造未出售的羅氏沼蝦放到南美白對蝦池塘中混養的情況,我們認為這很可能是原因之一。從生物安保的角度,我們也不建議將近緣種進行混養,雖然可能有較高短期利益,但存在多種發病風險。”

“做好生物安保工作是應對DIV1的防控對策。而且,生物安保體系的構建也是每一個企業降低養殖風險的優先選擇。例如,加強企業自身對苗種和可能傳入途徑(親蝦、蝦苗、活餌料等)的監測、檢疫;將標粗作為重要的檢疫措施(蝦苗檢疫的補充措施);關注多種甲殼類的傳播和發病風險;提倡魚蝦混養(清除病蝦);提倡及時排汙(用水流集汙、建立蝦廁等);增強對蝦免疫能力等措施來避免DIV1的影響。”黃倢談到生物安保的重要性。

珠三角對蝦“虹彩病毒”爆發原因是它?黃倢:DIV1防控需要做這些

關於DIV1的互動探討

筆者整理了部分關於DIV1內容的互動內容,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文末直播間,觀看全部視頻回放。

網友:養殖了20天,DIV1檢測陽性,是否說明苗種帶病原?有沒有可能是通過鳥類、小動物等途徑傳染?

黃倢:一般不會考慮鳥類或者其他小動物等傳染途徑,即使是魚類途徑也很少考慮,更多是考慮甲殼類品種之間傳染或者垂直傳染。養殖時間20天,如果可以排除其他感染途徑的可能性後,種苗帶病原的可能性是比較大。

網友:如果檢測已經DIV1檢出陽性,這塘蝦有緩解的方式嗎?用碘、納米銀、二氧化硫、過硫酸氫鉀或益生菌,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直接排塘?

黃倢:這跟環境條件、陽性程度、發病情況有關,而且這類問題不能只關注單個條件,要綜合來看。如果對蝦已經養到較大規格才發現DIV1陽性,建議及時收蝦避免損失擴大;如果是在發病初期,是可以通過合適的益生菌進行緩解;最簡單的方式是建立蝦廁,快速將病蝦全部處理掉,切斷傳染源;甚至使用優質的生物餌料進行投餵也有一定效果。

網友:如果苗場已經發生了“玻璃苗”情況,應該如何處理?

黃倢:首先要向相關單位報告情況,聯繫專家提供樣品,並對苗場進行判斷和操作。苗場要對群體處理、消毒,並分析最大的可能性,判斷風險從何而來。如果水源是風險,就需要對用水進行全面處理;如果來源是親蝦,有條件就換親蝦,或者用雙氧水對卵消毒、對無節幼體消毒。實際上,我們能在苗種階段做的事情很少,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防控,做好生物安保工作,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