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265—589)

第三部分:

向陽光

一、音樂理論

這一時期,音樂理論也得到了發展。其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有:開始由政治、社會思考轉向音樂本體化層面。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佔有突出地位,既與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正面衝突,又與儒家音樂美學思想進一步融合。

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主要的音樂美學論著有嵇康的《琴賦》和《聲無哀樂論》

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中國美學史乃至中國哲學史上一篇影響深遠的重要論著。現、當代學術界對此論著作了很多研究,但評價不一,甚至相反,有人說它標誌著“魏晉玄學的美學完成”,也有人說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然而,錢鍾書先生卻以學貫中西的高視野,把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與西方近、現代奧地利音樂美學家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相提並論。不僅提供了新見解,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及阮籍的《樂論》等。嵇康認為:人的情感上的哀樂是因為人心中先有了哀樂,音樂起著誘導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現出來的,由於每個人心中的哀樂不同,因此對於相同音樂的理解也會不同,那麼被觸發的感情也就會不同。他認為音樂是客觀存在,感情是主觀宣洩。因此,“聲”無“哀樂”之謂,是中國音樂史上“自律論”美學最早的表述。他是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政治功利的音樂思想的代表,是起著進步作用的。

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阮籍的《樂論》是從神秘主義觀點出發,認為音樂是天地和萬物的本體,但不是指物的本質。他認為只要音樂協和,就能夠使天下萬物協和一致,然而協和的音樂只能由統治者創造,然後被人民所接受,而不能夠隨便地創造。主張由統治階級壟斷音樂的創作權利,從而反對一切人民的創作。一方面將音樂昇華為一種虛幻的精神,概念是不明確的,音樂成為了不可認識的東西了,虛幻地設想宇宙間有一個自然之理論,人只要能用他的心順著理走,就能表現出歡樂來,實際上強調的是用主觀性來否定音樂的現實性,又把音樂降低為音樂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排除了音樂所反映的現實存在和對現實存在所起的作用,既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又是形式主義的。堅持了音樂的藝術性和它潛移默化的作用。

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二、樂舞文化

南北朝的戴逵、戴顒父子都以琴名世。琴對他們來說已不單純是娛樂活動,而是寄託情志的載體,不論是對現實不滿或企求超脫;不論是寄情山水或飲酒狂舞酣歌;不論是求仙成道或盡情享樂,都離不開一箇中心:即對個性或人的價值的肯定。人性的覺醒,帶來了藝術的自覺。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耍戟舞劍、盤馬彎弓、醉酒當歌、撫琴長嘯、怡然起舞,已不再如漢代那樣以舞相屬,作為一般交誼娛樂,而常以自己擅長的舞蹈表現自己的情懷和對生命、藝術的追求。這是舞蹈藝術理性的自覺,也是感性的昇華。脫俗求雅,以舞抒情言志,確實超越前塵。在舞容的表現、舞詞的抒寫中,常常抒發生命之嘆。如晉人《白紵舞歌詩》:“百年之命忽若傾,早知迅速秉燭行。東造扶桑遊紫庭,西至崑崙戲曾城。”《拂舞歌》雲:“繁舞寄聲無不泰,徘徊桑梓遊天外”;鮑照在《白紵舞歌》中亦吟道:“琴高乘雲飛上天”。以樂舞寄託情志,超然物外是那個時代的特色。

謝尚所舞《鸜鵒》,以象形取意的手法,以飛鳥的自由翱翔,抒發他追求自由和放達不羈的意念,是一種賦自然以人格化,予人格以自然化的舞蹈。謝尚之舞,代表南朝士人的情志。北朝樂舞與南朝樂舞,既有關聯又有差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豐富了中華樂舞文化。以遊牧尚武立國的北魏,既有崇尚胡舞、胡樂的世風,如勇武的男子舞蹈《力士舞》,充滿力量、威武雄健。

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力士舞

從敦煌北魏壁畫的力士像、雲岡第10窟及龍門石窟北魏洞窟的石刻力士,仍可追尋當年《力士舞》的形象。這些力士是石窟的守護神,是佛的衛士和侍從。他們或托起巨石,支撐石窟,或舉起佛座,或立於佛龕兩側。他們瞪目而視,表情凌厲,常作出胯叉腰姿:那粗壯健美的體魄,凸起的肌肉,既富於力感,又具舞蹈的美感。從這些力士像中,我們似乎可以窺探到北魏奚康生那氣勢凌人的《力士舞》的風貌。也有熱情如火的女子舞蹈《火鳳舞》。

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火鳳舞

北魏高陽王元雍,有家妓五百,其中有個名豔姿的美姬,擅舞《火鳳舞》(或作《麼鳳舞》)。這也是一種象形取意的樂舞,以舞樂抒發情感促進了樂舞文化的發展。

三、音樂教育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教育,從歷史上來看,一方面保持著秦漢時期音樂教育的基本特點,即音樂教育從官學中分離出去,主要存在官設音樂機構和社會娛樂圈內的音樂教育行為中;另一方面,又具有這個特定歷史階段所獨有文化特徵。西域音樂的廣泛傳入,導致音樂教育中的傳習內容增加了新的成分,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傳統音樂對外族外域音樂的融合。因為戰亂和通商形成的民族、地域之間的音樂交流更是為音樂教育增添了新的教學內容。

從樂人員的數量和他們作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社會職業階層的存在,但卻恰恰證實了,當時的社會音樂教育對於這類音樂人才的培養和娛樂音樂的繁盛所起到的巨大的促進作用。

從歷史來看,我們現在所學習和欣賞的音樂,有許多都是從古代音樂演變過來的,其中的內涵我們不能摒棄。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擊缶、水墨畫舞、

北朝與南朝的樂舞有何異同?儒道釋三教鼎立的思潮特徵是什麼?

儒家子弟高唱歌曲、演員們手持竹簡高聲吟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並多次出現巨大的”和“字。它所蘊涵的思想同”仁“、”禮“一脈相承,這些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仍在我的腦海中閃動。

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了各國的尊重和掌聲。然而,在當今的社會上,又有多少人願意潛心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流行音樂已經將我們的音樂世界佔領,對於這些古人留下來的寶藏,在我們之中卻有很多人一問三不知。鑑於這種不良傾向,我個人認為:在學習當代音樂的同時,也要學好古代音樂,探討、研究古代音樂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