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上空俯瞰

從城市上空俯瞰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摩天大樓》《三十而已》都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了摩天大樓。作為現代都市的“標配”,聚合著各類人群的摩天大樓不僅自成一道景觀,也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創造了新的視野。

“當他(萊恩)坐在陽臺上看向下方的停車場時,雖說只是住在25層,他也有生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在俯瞰,而非仰望。每一天,那個塔樓林立的倫敦市中心都在離他越來越遠,像廢棄的星球一般慢慢從他的腦海裡轉離出去。”

從城市上空俯瞰

來城市追求夢想的人,第一次登高遠眺時,內心多少會和巴德拉小說《摩天樓》裡的主人公萊恩一般,被這個“上帝視角”所震撼。

其實,正像建成於1966年的紐約世貿大廈一樣,摩天大樓最初的設計理念不過是為了在有限的地面上爭取最大的使用面積,但它所代表的現代性,所象徵的財富與權力,引來了不少效仿者。1984年,法蘭克福建造了高155米的德意志銀行總部大樓;1991年啟用的雙塔式的東京都廳高243米;不久後,450米高的雙塔建築在吉隆坡拔地而起……

有關都市生活的想象逐漸被塑造為高樓林立的景象,都市人的日常被定格為擠在無處落腳的電梯裡手上還拎著早飯的鏡頭,都市人的成功被描摹成在落地窗前舉起一杯紅酒小酌的畫面。“現代工業社會的基礎已經不再是傳統社會中物質生產物品與消費的真實關係了,而是景觀,是由視覺映像來統治的經濟秩序。”居伊·德波寫下《景觀社會》時,不過是這個時代的大幕剛剛開啟,隨著第一高樓的紀錄不斷刷新,“景觀社會”愈演愈烈。甚至“9·11”事件所帶來的對高層建築的恐懼也沒能撼動人們的野心,著名建築師理查德·邁耶曾經表示,要在原址上“建一座比世貿大廈更能夠代表紐約特點的標誌性建築”。

從城市上空俯瞰

當然,在這個時代,所謂的“最高”永遠都只是暫時的。

相比封閉的摩天大樓,摩天輪為更多的都市人短暫地提供了逃離庸俗生活的機會。坐在透明的轎廂裡,隨著高度的不斷攀升,現實生活的繁雜像腳下不斷縮小的景觀,被暫時拋下。它和摩天大樓一樣,承載了人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慾望。摩天巨輪的鼻祖喬治·W·費瑞思(George W Ferris)大概不曾想過,這個曾被無數人質疑為“無用之物”的鋼鐵怪物也會成為現代化都市景觀的標配。

1893年,年輕的芝加哥鐵路橋樑設計師喬治·W·費瑞思用美國人特有的娛樂精神,把“旋轉木馬豎了起來”,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摩天巨輪。這個為芝加哥博覽會建造的龐然大物,重達2200噸,高度相當於26層樓,它與世界另一端的埃菲爾鐵塔遙相呼應。此時,西方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社會經濟的快速運轉將城市推入了一個狂熱的發展時期,人們陷入成功的幻想,創造出五花八門的建築。

1906年,喬治·W·費瑞思的摩天輪還是被爆破拆除了,但它所代表的城市幻想被保留了下來,直到又一個世紀來臨,高135米的“倫敦眼”開始啟用。“倫敦眼”每年要接待四五百萬觀光客,它的成功帶動了新一輪興建摩天輪的熱潮——可以遠眺45公里以外風景的新加坡飛行者摩天輪,曾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高的坐落在福岡的天空之夢摩天輪,位於廣州塔塔頂450米高空的廣州塔摩天輪。

從城市上空俯瞰

曾經,我們藉助熱氣球、飛機從空中俯瞰城市。100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照相有了質的飛躍,1918年,從距地面5.5公里高處拍攝的照片經放大後,可以顯示出泥地上的一個腳印。如今,隨著無人機的民用化普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藉助它從空中檢閱由人類自己建造的城市文明。雄壯的立交橋、錯落有序的高樓、寬闊的綠化帶,所有城市的宣傳片必定不會缺少這樣一個從空中滑過的鏡頭,“上帝之眼”日漸成為全球城市視覺文化的另一個縮影。不過,在相同的城市夢之下,每個落腳城市的人又有著怎樣的生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作者:鄭萍萍

圖片:三郎 姚大壯 蘆猛

編輯:蘆猛

責任編輯:姜蕾 齊徵

從城市上空俯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