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书接前文,在膛线、火帽、击针相继问世后,枪械现代化的最后一锤即将落实,这就是

金属壳定装弹的发明。

定装弹的黎明

事实上,在燧发枪时代,就已经有人将弹丸和火药卷在一起使用了,这种子弹的结构很像烟卷——弹丸是“烟嘴”,火药是“烟丝”,二者用纸或麻卷在一起,装弹前先撕开“烟屁股”,倒出一小部分火药在药锅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全部倒入枪管,最后装入弹丸,也有人图省事,一股脑塞全进去。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前装滑膛燧发枪时代的“弹卷”

但是,相比于金属壳定装弹,这种“半定装弹”少了一个关键部件——底火,因而不能算是全备定装弹,只能算一种“概念启发”。

燧发枪的“底火”,是由一套裸露在外的“打火”系统充当的,这套系统由燧石(夹)、击铁和药锅组成,我们可以把它比作“台式机”,后来出现的击发枪机则相当于“笔记本”——硬件整合度更高,携带、操作也都更方便。

在枪机不断整合的同时,子弹也在整合。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燧发枪的开放式外置发火


“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柯尔特使他们平等”

19世纪的美国有一句民谚:“上帝创造了人类,而塞缪尔·柯尔特使他们平等。”南北战争后,这句民谚有了新的版本:“林肯解放了奴隶,而柯尔特使他们平等。”

这柯尔特究竟何许人也?民权领袖吗?当然不是,柯尔特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枪械设计大师,19世纪30年代末,他设计的M1836式转轮手枪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早期的柯尔特公司主打转轮手枪

尽管柯尔特M1836式手枪使用的仍然是分装弹,但它不经重新装弹就能连发5枪,这是吊打同时代其他枪支的存在——至少在射速方面。

玩过《坦克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弹夹车”是什么,初代的“柯尔特”转轮手枪,战场定位非常类似“弹夹车”——一次装填可以连发数炮,射速碾压其他战车,但弱点也很明显——一个弹夹打光后,重新装满的时间也是其他战车的数倍。

除此之外,“弹夹车”远程精度低、单发威力小的弱点,在初代“柯尔特”身上也都完美复刻。不过,这并不影响“柯尔特”成为南北战争中炙手可热的武器,特别是在骑兵手中。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让骑兵直接投入白刃战是最不得已的选择

自古以来,骑兵的单兵战法就分为两种:冲击肉搏远距骑射,到了南北战争时仍是如此。北方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骑手,他的心腹爱将谢里登也是以指挥骑兵作战见长,他们相信用刀剑决胜才是骑兵的浪漫,但作为主将,不能为了浪漫就让宝贝骑兵们在白刃战中和敌人“对子”,灵活的游走射击才是最经济的战术选择,而柯尔特设计的转轮手枪正好给了骑兵们贯彻这一战术的底气。

步兵使用的长枪是不适合马上射击的,枪管更短的“卡宾枪”专为骑兵设计,但每发一枪就要手嘴并用地重新装弹,显然跟不上快节奏的马战,虽然以“斯宾塞”为代表的连珠卡宾枪解决了这一问题,但那是金属壳定装弹出现之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填补空档期的是“柯尔特”M1860陆军版/M1861海军版转轮手枪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每个骑兵都梦想拥有一支柯尔特M1860/1861


一个离职员工的逆袭

以今天的眼光看,“柯尔特”M1860/M1861的射击准备工作过于繁琐:虽然名曰“转轮”手枪,但它的弹巢除了绕自身轴线转动,就真的没有其他动作了——既不能向一侧旋出,也不能通过枪身中折来方便装弹,只能通过扳动击锤来解锁转轮,再以一个十分别扭的角度从前端分别倒入火药、装入弹丸,再把火帽依次套在尾端环形排列的6个砧座上,俨然就是一支6管的前装火帽击发枪。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早期的转轮手枪装填方式

即便如此,骑兵们仍然对“柯尔特”爱不释手,因为有了它,骑兵们就能在不放开缰绳的情况下,用单手打出6连发——虽然初代“柯尔特”采用的是单动模式,但击锤并不紧,用持枪手的大拇指就能扳开,同时视线不离准星,加上其90米的有效射程,足以适应骑射的交火距离。

南北战争中,仅北方联邦军就订购了12.5万支“柯尔特”M1860陆军版转轮手枪,南方邦联虽然受到了军购封锁,但也从各种渠道为自己的军官和骑兵部队搜罗了不少的转轮手枪。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南方邦联军也非常倚重骑兵部队

尽管柯尔特在南北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但十年前一个员工的离职,却让他一直难以释怀。

1852年,柯尔特手下一个名叫罗林·怀特的职员设计了一种新的装弹机构,它改良了旧式手枪的转轮,把前后分装式弹巢改为直通式,并使用一体封装的弹药,使得弹丸和发射药可以从弹巢后部一次性装填,这俨然就是金属壳定装子弹的雏形。

遗憾的是,当时的柯尔特并没有继续孵化这一创意的热情,而怀特则坚持认为自己的设计大有可为。

于是,怀特离开了柯尔特公司,并为自己的设计注册了专利,即“后装弹筒通透式转轮”。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后装通透式转轮设计

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怀特的设计不仅是金子,而且马上就要发光。就在他注册专利的第二年,两个武器商人找到了他,买下了他的专利,这两个人你一定觉得耳熟:

贺拉斯·史密斯丹尼尔·威森

没错,日后柯尔特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威森左轮手枪的缔造者,就这样闯进了手枪市场,他们带着已经成熟的凸缘底火弹,配合怀特的后装通透式转轮设计,抢先一步开启了转轮手枪发射金属壳定装弹的时代。

到这里,我们把手枪放一边,先回过头来看看史密斯和威森二人带来的凸缘底火弹。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转轮手枪两大头牌:柯尔特和史密斯&威森


“温彻斯特”十三太保

顾名思义,“凸缘”底火弹的底火是底部边缘凸起的一圈,呈圆环形,英文叫rim fire,与现代子弹的中心式底火(center fire)相区别。

这种设计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有一个优势——后一枚子弹的头部,可以顶着前一枚子弹的底部,不必担心触发底火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凸缘式底火弹(rimfire ammunition)

基于这一基础模型,一位天才的枪械设计师本杰明·亨利·泰勒设计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亨利”M1860杠杆式步枪,该枪的枪管下方并排固定着一根长条形的空心管,管子里可容纳15枚子弹,子弹依次头尾相接,靠管子一端的弹簧顶推,进入枪机,再通过一组精巧的杠杆机构完成供弹和退壳,射手通过扳动扳机护圈即可操作杠杆开合。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杠杆步枪动作示意

在手动连发长枪里,杠杆步枪的上弹动作可以用“华丽流畅”来形容,后来出现的泵动、栓动两种上弹方式,既不如杠杆帅,又不如杠杆快——杠杆步枪在老鸟手中,可以打出4枚弹壳同时滞空的射速。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杠杆步枪的开发公司——“纽黑文”公司正是由史密斯和威森创办的“火山”公司改组而来。南北战争结束后,奥利弗·温彻斯特再次重组了“纽黑文”公司,重组后的公司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

新公司一成立,奥利弗就推出了亨利步枪的改良版——“温彻斯特”M1866式杠杆步枪。温彻斯特公司的雇员纳尔逊为该枪设计了一种侧边装弹系统,解决了老式亨利步枪必须将弹仓整根拆下才能装弹,并且难以“随打随装”的问题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亨利M1860杠杆步枪,卸下枪管下的弹仓才能装弹

M1866一经问世,立马在北美掀起了旋风,大批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甚至波及到了海外——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大清,就是其在远东最大的买家。

“温彻斯特”M1866来到中国后,有了一个非常豪横的绰号——十三太保,因为其弹仓可以容纳13颗子弹,一次装填可以打出13连射,这在手动长枪中是非常持久的火力了。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温彻斯特”杠杆步枪,在机匣右侧设计了侧边装弹孔


为战场而生——马蒂尼-亨利步枪

“十三太保”的前身——亨利M1860步枪曾在南北战争中登场,与之同台竞技的甚至还有落后了三个时代的前装燧发滑膛枪,无论从什么指标来看,亨利步枪都是吊打全场的存在,可奇怪的是,交战双方都宁愿大批采购“春田

”“恩菲尔德”“夏普斯”等老牌单发长枪,而对15连发的亨利快枪则浅尝辄止。

为什么会这样?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杠杆步枪的活动零件太多,影响射击精度

读过前两篇文章的朋友应该不难猜到——一定又是战术适应性在作怪。

就像线膛枪花了两个世纪才全面取代滑膛枪一样,亨利连发快枪或许是单挑的王者,但由于其过于超越时代的设计,导致在军官们奉行的战术原则和指挥经验中,找不到适合亨利快枪的生态位——战争不是单打独斗,你亨利快枪再牛,也得合群才有得玩。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单发长枪的射击方式,更适应标准化线列指挥

尽管南北战争已经验证了一个事实:线列战术已无法适应“

后来复枪时代”的战场,但是,欧美军官们对“一令一动”的指挥模式仍然抱有谜之偏爱,这就导致无论在步枪身上叠加多少改进——来复线、后膛装填、金属定装弹,都没关系,只要单发模式不被颠覆,军官们就仍然有掌控全局的信心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线列战术时代,单兵动作要服从集体节奏

因此我们看到,几乎在“温彻斯特”M1866问世的同时,另一种“打一枪,装一弹”的“怀旧”长枪也在北美悄然上马,并且在大洋对岸的英国完美履新,这就是马蒂尼-亨利步枪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马蒂尼-亨利步枪三大优点: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

你几乎可以将马蒂尼-亨利步枪与罗马军团的短剑和标枪相提并论,后者是罗马帝国军事力量的标签符号,前者则是大英帝国红衫军团的标志象征。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马蒂尼-亨利步枪:19世纪单发长枪设计的结晶与典范

马蒂尼-亨利步枪身上沉淀着整个19世纪中叶人类枪械设计的全部智慧——膛线设计符合缠度公式的要求,即“口径的平方弹丸长度之比乘以常数150”;全面优化的起落式枪机,完美平衡了后膛装填的进弹与退壳动作;10.21毫米口径的

铅头铜壳定装弹,采用中发式底火,兼备强劲的杀伤力和可靠的飞行稳定性……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马蒂尼-亨利步枪使用的子弹

除此之外,马蒂尼-亨利步枪还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刺刀——长达半米的锋刃,带有一定的反曲弧度,即使手持也是一款肉搏利器,与英国外籍雇佣军常用的廓尔喀军刀对拼也不落下风,一旦安装在枪口上,就能在白刃战中获得绝对统治力

马蒂尼-亨利步枪在战场上究竟多厉害?我们下一篇文章专门来写。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马蒂尼-亨利步枪的刺刀外形非常粗犷


总结&感想

从1836年“柯尔特”转轮手枪问世,到1866年“温彻斯特”杠杆步枪诞生、马蒂尼-亨利步枪上马,这三十年,堪称人类枪械设计史上

技术爆炸的三十年——一大批伟大的枪械设计师——柯尔特、史密斯、威森、温彻斯特、加特林、亨利扎堆登场;一大批天才的设计方案和技术革新密集井喷,包括后来引领了20世纪上半叶枪械发展的两位大师——勃朗宁马克沁,也是在这三十年间出生的。

技术爆炸三十年:19世纪中叶的名枪设计

20世纪初,一代大师勃朗宁设计出了柯尔特M1911手枪,它在军中服役了八十多年,是真正的“常青藤”

就像那三十年间诞生的名枪一样,智慧的灵性机械的美感,洋溢在这三十年的流金岁月中,值得我们回味,也值得我们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