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节气如歌,光阴流转,衣食农事,依时而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了解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按照季节顺序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一、立春

“寒随一夜去,春随五更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尽管严寒的日子并未离去,但温暖不会太远。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大自然万物复苏。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气温虽然已开始回升,但昼夜温差大,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雨水后风多物燥,应多喝水,多吃蔬果,少食辛辣、油腻之物,防止春火伤身。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三、惊蛰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惊蛰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打令枪一样。一枪打响,那些还在冬眠状态蛰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走兽们都惊醒过来,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四、春分

“岸柳青青,草长莺飞”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春分,中国人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对北半球的很多人来说,春分意味着真正的春天。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五、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怀念离去的亲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祭奠离去的先烈,我们的生活里烙印着他们的生活。每一段生命都值得记取和尊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六、谷雨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有“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此时节柳絮飞落,牡丹吐蕊,过敏体质的人应做好防护。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七、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万物在这个节气中生长茂盛,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八、小满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大麦等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但尚未成熟。各地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缩小,降水增多。饮食以健脾养胃为原则,注意多饮水,别贪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九、芒种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不种,秋后囤空。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节到来,逢此时节,栀子花开,麦黄梅熟,仲夏开始,应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夏至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夏至,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这是盛夏的起点,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来。此时节,荷花绽放、蛙鸣声声,一派生机繁荣。北方收获小麦,“江淮”进入梅雨季节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一、小暑过,

“每日热三分”

小暑一到,季夏时节开始。随着入伏,空气湿度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迎来“桑拿模式”。夏令养生注意“养气”,不可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经常通风为上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二、大暑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此时节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三、立秋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即将开始。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大部分地区暑气难消,注意提防“秋老虎”。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四、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处暑节气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正式开启,但由于“秋老虎”也在处暑期间出没,因此人们会再次遭遇高温天气。处暑过后,秋意渐浓,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五、白露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自白露起,我国真正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起居要注意保暖,夜晚睡觉时用薄被盖住腹部,以免着凉。白露之际,正值仲秋,花木仍锦簇繁盛,秋色宜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六、秋分

“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这天起,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发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天气转冷,记得适当添衣。大雁、燕子、杜鹃等开始成群结队地从北方飞往南方。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七、寒露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节气,标志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北方已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蝉噤荷残,秋意渐浓。进入寒露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八、霜降

“吃柿子,吃鸭子,拔萝卜”

霜降是秋到冬的过渡,天气渐冷,初霜出现,草木开始泛黄。“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应淡补。这个时节,要注意防寒、防燥,多吃芝麻、蜂蜜、银耳等食物。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十九、立冬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冷空气活动开始频繁,降温后又回暖; “立冬补冬,补嘴空”,北方吃饺子,南方吃鸡鸭鱼肉,适量多吃羊肉、栗子、大枣等温热食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十、小雪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

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是季节性感冒的高发期,加强运动锻炼可增强免疫力,宜多喝水多吃牛羊肉等温补性食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十一、大雪

“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

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降到0℃或以下。积雪可储存作物来年生长所需水分。“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应多喝水、食温补、常喝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十二、冬至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吃羊肉等温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十三、小寒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小寒天冷,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饮食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小寒过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置办年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大寒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大寒后,神州大地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天气也开始渐渐回暖。人生的起伏就像四季轮转,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走过大寒,二十四节气就走完了一个循环。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二十四节气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走进“二十四节气”

下一期,让我们分别走进每一个节气,发掘更多的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的文化方面实用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