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十年沉浮:首批四家公司尚能飯否

消金十年沉浮:首批四家公司尚能飯否


作者:葉冬

編輯:董雲峰


2009年7月,銀監會公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啟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審批工作。


2010年初,銀監會相繼批准籌建北銀、中銀、錦程和捷信四家消費金融公司,同年這四家公司相繼開業,標誌著消費金融公司在中國正式“破冰”。


如今,十年過去了。作為消費金融行業的先行者,四家公司發展的怎麼樣了?


遺憾的是,除了錦程消費金融始終表現平平,其餘三家公司都有過高光時刻,但要麼高開低走,要麼陷入瓶頸。


客觀上,它們挺難的:既要面對不斷收緊的政策環境,又要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線上化挑戰,還要經受來自後浪們的猛烈衝擊。


而這正是消費金融行業的殘酷之所在。


北銀消費金融:最先崛起,最早跌落


北銀消費金融成立於2010年3月1日,由北京銀行發起設立,是最早開業的消金公司。


2013年,北銀消費金融進行增資擴股,引進了包括全球知名的桑坦德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聯想控股、萬達集團在內的 9 家股東,涉及投資總額為9.9億元,溢價1.8倍。


在起初五年裡,北銀消費金融是行業裡的一顆明星,風頭甚至蓋過了中行背景的中銀消費金融與外資巨頭捷信消費金融。


2015年,以貸款餘額計算,北銀消費金融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的市場份額超過43%。


它也是最早由盛轉衰的一家公司。從2015年開始,北銀消費金融的部分合作中介“拉人頭”騙貸集中爆發,導致相關的投訴和舉報越來越多,引發監管部門介入。


2016年6月30日,北京銀監局網站發佈處罰公告,北銀消費金融的經營亂象大白於天下:變相突破監管規定發放貸款;貸款管理存在嚴重問題,造成個人消費貸款用途不真實,部分資金被挪用;違規上調貸款風險分類,資產質量嚴重不實。


據北京銀行財報披露,2016年北銀消費金融給北京銀行帶來了4.76億元的權益損失,按照該行35.29%的持股比例計算,北銀消費金融在2016年的虧損很可能接近14億元。


2017年9月1日,北京銀監局又公佈了對北銀消費金融的行政處罰信息,這是有史以來監管部門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開出的最嚴厲的一張罰單。北銀消費金融被罰900萬元,總經理、兩名副總經理及一名業務負責人均被處罰,其中兩人被禁業。


經歷了連續幾年的整頓之後,北銀消費金融痛定思痛,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轉型發展線上業務,與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分期樂等頭部機構開展合作。


這一年,北銀消費金融再次扭虧為盈,全年投放個人消費貸款40.54億元,存量客戶達到111萬戶,實現淨利潤3475萬元。


2019年全年,北銀消費金融淨利潤約為4194 萬元,同比增長20.69%;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資產總額為63.69億元。


元氣漸漸恢復,然而消費金融江湖格局早已大變。對北銀消費金融而言,曾經的行業領頭羊位置,顯得很遙遠了。


錦程消費金融: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錦程消費金融與北銀同日開業,是中西部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由成都銀行及馬來西亞豐隆銀行聯合發起。


這是一家謎一樣的公司,早些年以“佛系”聞名於圈內。過去十年,錦程一直平平淡淡,說不上光輝燦爛,也沒有捅出什麼大簍子。


據官網披露,錦程消費金融於2010年推出樂居貸;2011年推出二抵貸業務並實現盈利;2012年抵押貸款上線,推出工薪貸、助業貸;2013年業務拓展到地級市;2014年麗人貸上線……


據成都銀行年報披露,2013-2016年,錦程消費金融的淨利潤分別為0.24億元、0.49億元、0.67億元、0.75億元,不算太出彩,倒也差強人意。


只不過,與一些新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相比,這樣的表現就很黯淡了。


2016年12月,在銀監會的第87場例行發佈會上,錦程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與蘇寧消費金融的三位高管出席,各自公佈了自家的成績單:


“錦程截至三季度末已累計發放貸款超過37億元,累計服務客戶數超過32萬”;“招聯截至2016年11月末,招聯公司累計授信客戶超過600萬戶,累計放款金額超過500億元”;“蘇寧截至2016年11月末,公司累計發放消費貸款數量超過1000萬筆,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10億”。


前浪被後浪吊打,對錦程消費金融來說,這是無比尷尬的時刻。


從2018年起,錦程開始奮發圖強,不僅推出了首款線上產品,還於當年10月完成增資擴股,引入周大福企業、凱楓融資租賃(優信)以及浩澤淨水等新股東。


經過此番調整,錦程消費金融業績大有起色。2019年全年,錦程消費金融營業收入5.34億元,同比增長約132.17%;淨利潤約為1.66億元,同比增長118.42%;截至去年末,總資產為73.43億元,淨資產為10.26億元。


同樣遺憾的是,時代變了,如此成績在行業裡也不過是二三流的水平罷了。


中銀消費金融:遭遇瓶頸,二次創業


中銀消費金融於2010年7月18日開業,是上海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原始股東為中國銀行、百聯集團、陸金髮。


頂著國有大行的背景,同時植根於上海,中銀消費金融可謂佔據了天時地利。


過去十年,這家公司整體表現不俗,前幾年並不怎麼顯山露水,之後逐漸發力,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從2013到2015年,中銀消費金融發放貸款和墊款分別為34.35億元、61.54億元、122.77億元,同期營業收入分別為2.05億元、3.45億元、10.11億元,而淨利潤分別為0.56億元、0.9億元和2億元。


業務的快速擴張帶來了增資需求。2015年8月,中銀消費金融引入中銀信用卡(香港)、博德創新、紅杉盛遠三家新股東,資本金從5億元增至8.89億元。


中銀消費金融還率先拓展了ABS融資渠道。2016年1月,中銀消費金融在銀行間市場發行6.99億元個人消費貸款ABS,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首單ABS產品。


在互聯網消費金融興起之後,中銀消費金融緊跟市場步伐,線上線下同步大幅擴張,推動業績大爆發。


2017年,中銀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40.05億元,淨利潤飆升至13.75億元,力壓捷信和招聯,成為全行業“吸金王”。


不過,這一大好勢頭在2018年偃旗息鼓,當年中銀消費金融實現淨利潤5.59億元,同比下降59.27%,盈利排名從行業老大跌到了第四名。這一年,中銀消費金融還因多項違規等被央行上海分行、上海銀監局處罰三次,合計金額298.68萬元。


儘管2019年中銀消費金融的業績有所恢復,全年淨利潤回升至 6.59億元,依然不敵新崛起的招聯與馬上。


這意味著,中銀消費金融再不奮起,有可能跌出第一陣營。去年11月,中銀消費金融再次增資,將註冊資本由8.89億元增至15.14億元。該公司新聞稿稱,增資完成後,其淨資產將超過80億元,有利於緩解發展過程中的資本短板、進一步夯實資本實力。


2020年以來,中銀消費金融啟動了所謂的“二次創業”,全面向線上轉型。不巧的是,碰上疫情爆發,而前兩年的壞賬包袱依然沉重,導致該公司上半年的業績相當慘淡。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銀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21.30億元,淨利潤僅為1.01億元。


捷信消費金融:外資霸主,流血轉型


在這四家公司裡,捷信消費金融於2010年12月1日開業,是最晚的一家。


這是首家外商獨資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集團是國際知名的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業務遍及全球9個國家,其母公司PPF集團是捷克最大的國際投資集團。


在成立消費金融公司之前,捷信集團早在2008年2月就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通過與外貿信託、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在廣東省等地試水駐店貸款模式。


依託捷信集團,捷信消費金融將駐店模式發揚光大,切入線下消費場景,與蘇寧、國美等大型連鎖公司展開合作,很快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之後,捷信又將這一模式複製到更多消費場景。


到2015年末,捷信在中國的業務已覆蓋24個省份和直轄市,超過260個城市,擁有超過33000名員工,累計服務客戶超過1200萬。


伴隨著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捷信集團不斷加碼中國業務。經過多次增資,至2017年末,捷信消費金融的註冊資本從最初的3億元增至80億元,成為資本金最高的消費金融公司。


如此大手筆的投入,一度換來了高增長與高盈利。2017年,捷信消費金融淨利潤突破10億元,位列持牌消金公司盈利排行榜前三。


進入2018年,捷信消費金融的盈利飆漲到13.96億元,位列全行業之首,不僅超越了招聯和馬上,更將上一年的“吸金王”中銀遠遠甩在了身後。


2019年,捷信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170.38億元,同比下降6.4%;淨利潤11.40億元,同比下降18.34%,並且被招聯反超。相比中銀的業績“過山車”,捷信的走勢還算平穩。


然而,對於長期以線下駐店模式為主的捷信而言,來自新冠疫情的影響,遠遠比其他消費金融公司要嚴重。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捷信新增貸款發放量約為100.39億元,同比減少57.44%;實現淨利潤0.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9.76%;3月末,捷信貸款餘額為852.98億元,較2019年底下降65.66億元。


未來屬於線上,這是捷信必須接受的事實。今年2月26日,捷信宣佈,將加速全面轉型步伐,更加註重對新興數字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與不斷創新,打造“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創新型消費模式。


在線下,捷信一邊無可奈何地收縮網點及團隊,另一邊繼續升級傳統業務模式,推出ALDI2.0(直貸)客戶自助服務模式,鼓勵用戶在商戶引導下在門店內自助掃碼辦單。


一個插曲是,2019年7月15日,捷信集團曾向港交所遞交IPO上市申請,募資金額約10億美元;不過在9月23日,捷信集團宣佈無限期推遲IPO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