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乾隆時期,無論從人口、經濟總量上,都是世界上不容忽視的強盛國家。乾隆後期的人口達三億多,GDP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時期的英國儘管工業、商業、貿易、海運、軍事執世界之牛耳,但是人口只有八百萬,經濟總量更是遠遠落後於英國。如此一“蕞爾小邦”為何敢在四十年之後橫跨印度洋進攻中國呢?這一切都得從一次不算成功的通商之旅開始說起。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天,乾隆接到了兩廣總督的一封緊急奏摺,奏摺上說,有一個叫“英吉利”的國家,派人到廣州來送信,說打算要來朝貢天朝。

這封信的語氣極為恭順,信中說英國國王聽說乾隆前年八十大壽,而英國卻沒有派人來祝壽,心中十分不安,所以這一次特地派人帶了貢禮來給乾隆祝壽,希望皇帝到時候能接見使者。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老年的乾隆帝


乾隆看了信後十分滿意,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打破慣例批准英國人由天津登陸:


閱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

中國人的天朝上國思想根深蒂固(詳見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看天朝上國思想的發展 ),他們認為中國位居世界中央,環繞在中國四周的國家,都是一些蠻夷之國。滿族入主中原之後,逐漸被儒家思想漢化,天朝上國的觀念也根植於滿族人思想之中,絲毫不記得一百年前他們也是漢人眼中的蠻夷。

“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向來是中央帝國統治成功的標誌。中華帝國的屬國越多,就證明帝國治理得越良好。一個大國想要在自己的進貢國名單上增加一個新名字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麼千方百計遣使招攬,要麼大動兵戈武力征服。無論用什麼辦法,自身都需要十分強大。而這次既沒有遣使又沒有用兵,數萬裡外大西洋上的從不知名的英吉利國就“遠慕聲教,傾心向化”,主動前來納貢,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大清帝國強大的影響力嗎?

除了這些讓乾隆高興外,還有一件事讓乾隆滿懷期待。在那篇英吉利國王的來信中,國王明確說明來使是為了給乾隆過壽的。過生日就要送禮,這一點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也都通行。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故宮中的鐘表


乾隆和他的父親一樣,酷愛西洋玩意兒。當時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是並不是和西方世界毫無接觸。事實上,巴黎或者倫敦流行的玩意兒,往往不久後就會隨商船或者傳教士傳入北京。乾隆對這些西洋玩意兒有著類似今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當時歐洲商人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特地從歐洲運來機械設備,在廣州開辦了鐘錶工廠,專為皇帝和貴族生產奢侈品。一些中國匠人也發揮中國人特有的模仿天才,大量仿冒西洋產品,並且惟妙惟肖。不過乾隆對這些本土產的西洋物品並不感興趣,他明確指示宮中所用必須是原裝進口貨:


從前進過竹葉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進鐘錶、洋漆器皿、金銀絲緞、氈毯等件,務要是在洋做者方可。

所以對這一次這個叫“英吉利”的國家到底進貢些什麼有趣的玩意兒,乾隆也是滿心期待。

那麼英國人真的是來給乾隆過生日的嗎?

事實上,英國人不過是想借著納貢之名來尋求和中國做生意的。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迅速強大起來,英國人需要全世界的商品,更需要把自己製造出來的大量產品賣到全世界。從1698年至1775年,英國的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長到500%至600%之間。因為國民的普遍富裕,英國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大量的中國茶葉。而英國人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急於把自己生產的紡織品、鋼鐵產品及其他工業製成品賣到中國。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工業革命


而當時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只有廣州這一個通商口岸,每年只允許在中國待幾個月,並且只能與中國的十三行做生意,限制重重。那什麼是“十三行”呢?

所謂“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的十三家中國商人,專門負責與外國人做生意。外國商人到達中國後,所有的貨物都只能賣給十三行,不管他們給的價格比別人低多少。採購所有東西,都必須經過他們,不管他們如何提高價格,降低質量。外商在中國的所有行動,都要受十三行的監視約束,不得亂走一步,不得亂說一句話。如果他們在中國遇到什麼困難,對中國外貿政策有什麼不滿,不得直接與中國地方政府聯繫,只能通過十三行向政府提出請求,而中國政府對這些轉達來的請求大多數時候都不聞不問,不予理會。

所以,傳統時代來到中國的外國商人,不但不是貴賓,反而有如囚徒。多年來中英貿易處於嚴重不平衡狀態,英國人迫切想擺脫十三行的限制,將自己本土出產的商品,拿到中國換取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歐洲人在喝茶


此外,英國人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摸清中國的虛實,為以後可能的戰爭做準備。

英國使團的團長是國王的親戚、著名外交家馬戛爾尼勳爵。這個使團規模十分龐大,成員多達七百人,這些人包括了外交官、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僕役,當然還有水手和士兵。使團共有四項使命,分別是:

  • 開放更多貿易口岸;

  • 在北京設立使館並放寬對英國商人的貿易限制;

  • 讓中國讓出領土作為英商的居留地;

  • 允許英人傳教等。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馬戛爾尼


此外,為了說服乾隆,在準備禮品時,英國人也確實煞費苦心。他們帶上了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好東西: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爾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科學儀器;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工業機器;也有吊燈、座鐘、機織布料、韋奇伍德瓷器、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用特種鋼製作的刀劍等生活用品;也還有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和裝備有一百一十門火炮的巨型戰艦“君王”號艦艇模型;另外還準備進行機械和光學示範以及熱氣球和復滑車表演,也準備進行陸軍、炮兵表演和銅管樂隊的演奏。他們甚至還帶去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感興趣,可以坐著英國的熱氣球到天上轉一圈。英國人充分相信,這些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會讓中國皇帝大開眼界,對歐洲人刮目相看。因為他們通過貿易深知,中國的工業還停留在中世紀時代,與英國的差距簡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1792年9月26日(乾隆五十七年),馬戛爾尼使團從英國南部的朴茨茅斯港出發,經歷了大半年的海上航行,終於於1793年6月19日抵達廣州,並於同年8月抵達北京通州。在這裡,雙方發生了第一次不愉快。

依照中國慣例,藩屬國來中國朝貢,必須入鄉隨俗,按中國的禮儀制度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

這讓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使節無法接受,英國人認為,文明國家的外交是平等的。英國人是以英國紳士的姿態,挺著腰板來到中國的。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使整個東方向英國開放貿易,並使英中關係建立在條約的基礎上”,而不是來給皇帝磕頭的,因此他嚴詞拒絕了這一要求。

而當時的中國人根本無法理解這一點。中國人認為,你既然是來給皇帝祝壽的,就是來納貢的,就應該行三跪九叩之禮,而且英國人的國書也印證了這一點。國書語氣極為恭謹,開篇就稱中國“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這樣的國書很難不認為英國人是來納貢的。事實上,國書的原文並沒有這些恭敬的詞語,這些詞語都是翻譯為了討皇帝歡心,自作主張增加刪改了一些內容,使國書失去了原有的意思,味道大變。

英國人拒絕行跪拜之禮的消息震動朝野,中國官員對英國人的態度立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乾隆並不在北京,而在承德避暑山莊。使團繼續前行,終於在9月13日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大清文華殿大學士和珅遞交了國書,在此雙方再次就禮儀事宜發生爭執。兩方都不願妥協,最後只好各退一步,英國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

9月14日,英國使團終於見到了乾隆帝。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馬戛爾尼覲見乾隆


乾隆對英國人帶來的禮物可謂是期待已久。早在英國人到來前幾個月,皇帝就已經降旨給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幾省最高長官,命他們無論何時遇到英國船隻,都要馬上穩妥地護送進京,不得遲誤:


海洋風帆無定,或於浙閩江蘇山東等處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到口,即將該貢使及貢物等項派委要員迅速護送進京,毋得稍有遲誤。

對於使團船隻到天津之後的搬運問題,皇帝想的也很周到。他提前吩咐:


該貢船到達天津時,若大船難於進(海)口,著穆騰額預備小船,即將貢物撥運起岸,並派員同貢使先行進京。不可因大船難以進口,守候需時,致有耽延也。將此傳諭各督撫知之。

然而當真正見到這些禮品後,乾隆大失所望。這些禮品雖然精美,但大多都早已傳入中國,並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對於那些大件玩意兒,什麼“天體運行儀”、“地理運轉架”、“帕克透鏡”,皇帝也並不感興趣。唯一讓皇帝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印刷品,這批印刷品主要是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皇帝對這批肖像極其歡喜,派飛騎來到圓明園,向英國畫家索要每一個人的姓名、爵位和官銜,並將其譯成滿文和中文。

一番觀賞後,乾隆很是失望,留下了這樣的評語:

現今內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

乾隆本來就對英國人不願行跪拜之禮很是不滿,對禮品的失望更是加重了他對英國人的反感。他認為英國人“張大其詞”,不過是些騙子而已。偏偏這時候,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了英國的幾項要求。

即便是心情不錯,乾隆也不會同意其中的任何一條,何況他的心情並不怎麼樣。他嚴詞拒絕了英方的要求,並向英王下了一道敕書,裡面詳細解釋了拒絕英方要求的原因。

關於英國人想與中國互派使節,皇帝說:

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

關於開放珠山、寧波、天津,皇帝說:

向來西洋各國,前赴天朝地方貿易,俱在澳門,設有洋行收發各貨,由來已久,爾國亦一律遵行,多年並無異語,其浙江、寧波、直隸、天津等海口均未設有洋行,爾國船隻到彼,亦無所銷賣貨物,況該處並無通事,不曉諳爾國語言,諸多未便,除廣東、澳門地方仍照舊交易外,所有爾使臣請向浙江、寧波、珠山及直隸、天津地方船泊貿易之處,皆不可行。

對在北京設一洋行,皇帝說:

京城為萬方拱宸之區,體制森嚴,法令整肅,從無外藩人等在京城開設貨行之事……天朝疆界嚴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是爾國欲在京城立行之事,必不可行。

關於英國人想“獲得”一個島,放置貨物,皇帝說:

天朝尺土皆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分疆,各有專屬,況外夷向化天朝交易貨物者,亦不僅爾英吉利一國。若別國紛紛效尤,懇請賞給地方居住買賣之人,豈能各應所求。且天朝亦無此體制,此事尤不便準行。

關於改革廣州貿易體制並公開關稅,皇帝則說:

粵海關征收船科,向有定例……毋庸另行曉諭。

至於讓生活在廣州的英國人獲得更大的自由度這個小小的要求,皇帝同樣斷然拒絕。英國人希望能住到省城之內,並且懇求說,他們在廣州期間,應該有騎馬、從事他們喜愛的體育運動和為健康而進行鍛鍊的自由。英國人還保證說,他們將注意在得到准許後將不打擾中國人的生活。但皇帝認為,這個問題過去早有過定製,不容更改。

總之,馬戛爾尼的所有要求,乾隆一字不落的全部予以拒絕。在結尾處,乾隆給出了拒絕的原因:

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於天朝法制攸關,即為爾國代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

並且有威脅道:

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若經此次詳諭後,爾國王或誤聽爾臣下之言,任從夷商將貨船駛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嚴,各處守土文武恪遵功令。爾國船隻到彼,該處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當立時驅逐出洋,未免爾國夷商徒勞往返。勿謂言之不豫也。其凜遵毋忽。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詹姆斯·吉爾雷所繪此事漫畫


乾隆的這道諭旨,徹底向世界宣告了通過和平方式打開中國大門的不可能。

馬戛爾尼使團離開北京後,經京杭大運河往杭州等地參觀。在遊歷了中國東部之後,從廣州離開中國,並於1784年9月6日回到英國樸次茅斯軍港。

在來中國之前,中國在歐洲人的眼中是個遍地黃金的國度,歐洲一度出現過“中國崇拜”的熱潮,歐洲許多的大學者都對中國文化如醉如痴,他們認為中國的一切,從制度到道德,都比歐洲優越。伏爾泰在他的小禮堂中供奉上了孔子畫像,並且向歐洲人宣稱:“世界歷史始於中國。”萊布尼茨被稱為“狂熱的中國崇拜者”,他認為中國擁有“人類最高度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技術文明”。他的學生沃爾夫則認為中國就是現世的烏托邦。

馬戛爾尼也是一個“中國迷”,出使中國前他已經55歲,從事外交工作已經快三十年了,漫長的外交生涯使他厭倦,他本已經打算退休,政府委任他做孟加拉總督時,他辭不就任。可當接到出使中國的任命後,他立刻興奮起來,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命。中國這個國家在歐洲人眼中實在是太神秘了,自己能有機會親自遊覽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高層接觸怎麼能不讓人興奮呢?

可當他當了中國後,卻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雖然這個國家地大物博,可人口卻幾乎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大部分的普通民眾都生活在窮困之中,吃不飽穿不暖,物資匱乏,以至於他們將一些死豬死雞丟入海中時,岸上看熱鬧的中國人爭先恐後的跳入海中撿拾他們的棄物。路邊上隨處可見棄嬰,道路兩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隨時都有可能露出一隻蒼白的小手。棄嬰在基督教國家中是不可饒恕的大罪,但是中國人卻視為平常。

與民眾的貧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官員的豪奢。中國的普通民眾大部分都面黃肌瘦、鳩形鵠面,而官員個個都體型肥大、滿面油光。他們每頓飯都有許多道菜,住的房子也裝飾的非常奢華。對待外國人態度極其傲慢,表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待普通民眾或者下屬則隨意責罰隨意侮辱,而被責罰侮辱者只能順從。

不僅物質條件匱乏,中國民眾在精神層面也同樣匱乏。他們發現,中國民眾普遍缺乏自尊心,官員可以隨意懲罰他們,而對此他們竟然毫無怨言,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官員不在的時候,他們變得愛撒謊,奸詐,喜歡佔小便宜。官員在的時候,他們又變得順從、諂媚,渾身上下透露著一股奴性。

凡此種種,馬戛爾尼使團看到的中國人形象與傳教士所描述的中國人聰明禮貌的形象大相徑庭。他們寫下了大量的公文報告、書信與出使日記,副使喬治·斯當東和約翰·巴羅,甚至一位僕從和一位列兵都出版了他們的隨行紀實,使團的畫家托馬斯·希基和製圖員威廉·亞歷山大還帶回了大量的中國風物畫與素描。這些文件隨著他們回到歐洲,一經發布後在歐洲引起巨大反響。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亞歷山大所繪中國士兵


事實上,馬戛爾尼使團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們摸清了大清朝的實力。

對於這次英國人的來訪,乾隆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準備,還特地通告各地軍方,要求凡英國人經過之處,都要全副武裝,列隊迎接,好好向英國人展示下天朝強大的武力,好讓英國人有所敬畏。

然而當英國人看到清朝的軍隊後,不但沒有敬畏,更多的卻是鄙視。他們發現,世界已經進入火器時代,而中國軍隊仍然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而其戰陣戰法和精神面貌,則停留於中世紀。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清軍


對於中國的軍隊,他們這樣描述:

在一些地方,士兵列隊出來迎接英國特使。如果天暖,他們手中操練的會是蒲扇而不是火槍。在另一些地方,我們看到士兵單列成隊,非常自如地雙膝跪地迎接特使,在他們的長官下令起立之前,他們都保持這種姿勢。如果我們的到訪是出其不意,他們總是一片慌亂,匆忙從營房中拿出節日禮服。他們穿上這些服裝後,與其說像戰場武士還不如說是跑龍套的演員。他們的繡花背心,緞面靴子和蒲扇看起來笨拙不堪又女氣十足,與軍人氣質格格不入。

對於中國的武備,英國人更是極為輕蔑:

他們的大炮為數很少,僅有的幾門炮都破舊不堪。我都懷疑這些炮是向葡萄牙人借來的,因為那些火繩槍便是。

這種軍事展示在英國人眼裡成了一個笑話。回到英國後,馬戛爾尼的話迅速傳遍了世界:

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馬戛爾尼訪華迅速打破了傳教士們在歐洲建造起來的中國神話,徹底改變了西方人的中國觀念。這個龐大的國家由一個腐敗專制的政府統治,上層人士頑固愚昧,底層民眾則麻木無知。他們認為,在過去的一百年裡,當歐洲世界每天都在科學和藝術領域前進時,中國事實上反而倒退了:

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而對於中國人的頑固態度,他們認為除了武力之外無法打破。從馬戛爾尼一回國,以武力教訓中國的聲音就開始在歐洲響起。馬戛爾尼的出使使歐洲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如果不用武力,就無法打開中國的大門。因為禮貌和溝通對中國人來說不起任何作用。

德昆西在《1840年中英鴉片問題》中為鴉片戰爭所作的辯護是一種極為典型的說辭,他說,國家衝突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但是,那只是在文明國家之間。而中國是個邪惡的、半野蠻的東方帝國,不用武力征服,就無法使頑固僵化的中國人開化。他強詞奪理地說:“(鴉片戰爭)標誌著文明推進的進程,知識與科學之光將穿透陰霾,照亮地球上這片最暗的地方。”

持有這種觀點的當然並非德昆西一人。衛三畏也說,中國人的頑固態度除了武力之外無法打破。中國人“在同外國人的一切來往中,保持著一種傲慢的、不公平的和輕視的態度,這種態度使得外國人除了從中國海岸撤退或者屈服外,別無其他辦法,而這種屈服是那些稍有獨立地位的人所無法忍受的”。“這種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對於這種想法確實自以為是的印象,是他們周圍的一道高牆。這道高牆比北京以北的萬里長城還要高些。武力似乎是這道障壁的唯一有效的摧毀者。”“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戰爭(鴉片戰爭)可以說是必要的,它迫使中國政府以平等地位來對待西方國家。”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

海南日報:一個西方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張宏傑——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一次不愉快的通商之旅,讓英國人下定決心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