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大家聽過一個關於小丑的故事嗎?

小丑不小心從舞臺上摔了下來,牙齒被摔掉好幾顆,滿臉是血,很疼,表情很扭曲,全場觀眾大笑,因為他演得很精彩,很誇張,道具做得很真實,只有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小丑哭了。"但沒有人聽見,一個也沒有。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對於喜劇,我們傳統的印象就是逗人發笑,它無厘頭、搞笑,哪怕流淚都會被認為是在搞怪。而想起喜劇,我們免不了會想起“喜劇之王”周星馳,尤其是他在熒幕上塑造的一個個逗得我們捧腹大笑的角色。所以,我先入為主地認為,周星馳本人就應該是狂放不羈、搞怪不斷的。

可是,當我深入瞭解到周星馳,才發現原來現實生活中的他,與大熒幕上的他,是兩個極端。熒幕上他搞笑幽默愛耍寶,現實生活中他卻不苟言笑,不愛跟人打交道,性格靦腆得有些內向。

唯一不變的,是戲內戲外對電影的偏執與熱愛。

本文,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周星馳戲裡戲外的悲劇色彩。

一、從寂寂無名到成為喜劇巔峰

《喜劇之王》被認作是周星馳演繹路上的一部自傳體電影,劇中周星馳扮演的尹天仇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住在不足10平米的小房間,房中唯一的裝飾是牆上密密麻麻的電影海報,那些海報是苦澀生活中支撐他前進的一抹溫暖,更是日積月累沉澱下來的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他對於角色有熱情、有想法,卻一直鬱郁不得志,只能在各個片場跑龍套。一本被翻爛了的《演員的自我修養》象徵著他對於演戲的情懷和追求。

尹天仇對來學藝卻瞧不起他的柳飄飄說:“小姐,如果你非要叫我跑龍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一個‘死’字在前面?”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在周星馳長達6年的龍套生涯裡,他尋求著各種機會出演角色,甚至沒有臺詞、沒有露臉、沒有工錢。那段黯然無光又拮据的歲月,使他也不斷陷入自我懷疑:身高不夠,長得也不夠帥氣,是不是自己真的不適合演戲?帶著對自己的懷疑,他繼續紮根研究,不斷突破自己的表演,因為他還沒有等到一個機會,可以去證明自己。

後來想起那段時光,周星馳曾說:“既感到孤獨,又感到浪漫,雖然對自己已經沒了信心。”

終於在1990年,周星馳等到了《賭聖》,一炮而紅,從此開啟了逆襲之路。

1992年被影壇稱為“周星馳年”,香港當年度十五大賣座影片中周星馳佔了七個,並且前五名被周星馳包攬, 周星馳也連續第三年徹底佔領了整個香港市場。(來源百度百科)

周星馳的成功,可以歸功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開創了無釐頭表演方式讓觀眾耳目一新;二是對於角色的高要求近乎偏執,每一個細節都追求做到盡善盡美。

而成功的代價,就是6年漫長的等待和不被人看好的煎熬。

在等待中,他目睹了被自己拉著去陪考的梁朝偉被錄取,自己卻落選;看著梁朝偉以及來來往往的新人紅透半邊天,自己卻還是過著沒錢沒機會的苦日子。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如果我們十分確信只要一直等下去,一定會爆紅,那麼這樣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但是,生活最殘忍之處在於,它不會告訴你答案。臨門一腳的放棄最讓人懊悔,堅持到底的失敗同樣也讓人痛不欲生。

周星馳是幸運的,他等來了機會並且緊緊抓住;周星馳也是悲哀的,錯過和不得志讓他荒廢了最美好的6年。

如果6年後沒有迎來機會,或者一炮沒有成名呢?他還會堅持嗎?

你還會堅持嗎?

二、喜劇演員的悲劇情懷

一次採訪中,周星馳說起原本設置的情節是很認真的對話,但是當週星馳說完“我很英俊”,對戲的演員突然就笑了,採訪的主持人魯豫聽周星馳講完,也是一個勁地笑,甚至還反問:“難道我不應該笑嗎?”周星馳只說看你自己的想法了。

其實當時的周星馳明顯是有些生氣的,不論是電影中,還是這個採訪,他都是很嚴肅認真地在說話,但是對方突然發出的笑聲,讓他覺得很諷刺。

一個喜劇演員必須隨時隨地都搞笑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雖然是一名喜劇演員,但在周星馳的喜劇電影中,他往往不是為了搞笑而喜劇,他是把原本就很”搞笑“的東西放大給觀眾看到,最終讓觀眾理解,其實人的本質都是很渺小的,我們做的很多事本來就是很搞笑的。

電影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中的小人物,結合了他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思考感悟,是有他想表達的東西在裡面的,也許是真實的呈現,也許是提出了一個疑問,但他沒有給出答案。因為生活本就是沒有答案的,只有不斷地體會和選擇。

以《大話西遊》為例——

孫悟空轉世成為了至尊寶,一個為了生活必須搶劫的山賊,莫名其妙拔出了紫霞的寶劍,也就莫名其妙被紫霞仙子愛上,也許緣分就是這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吧。等到兩人經歷過種種,彼此有了愛意。至尊寶卻為了救師傅師弟,必須帶上金箍變成孫悟空,這是他的道義和責任,而代價就是犧牲自己的愛情,傷害那個最愛自己的女子。正是應了那句”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愛你“。

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註定是一場悲劇。即使紫霞最後沒有為了救孫悟空而死,活著對於她,何嘗不是一種煎熬?

許多網友評價:年少時看《大話西遊》,看著看著就笑了;長大之後再看,看著看著就哭了。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大話西遊》堪稱周星馳電影的巔峰之作,影響了眾多80、90後的愛情觀。但是實際上,電影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十分慘淡,甚至一度使得周星馳公司面臨倒閉。觀眾深受86版《西遊記》的影響,對”西遊“這個主題有了固化思維,《大話西遊》中另類、無厘頭的人物形象,無法讓當時思想相對保守的觀眾買單,也就註定會成為一個反面案例。

一直到兩年後,《大話西遊》被引入到高校中,在校園裡贏得了滿堂彩,並且藉由網絡迅速傳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火。

周星馳表示,《大話西遊》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功是自己沒有想到的,畢竟一開始沒有被認可,還被列入了年度十大爛片之一。突如其來的成功免不了讓人覺得有些諷刺。

是電影變好看了嗎?

不是,大概是因為觀眾有了故事。

三、情意結:來不及表達的愛

“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雲彩來娶我,我只猜中了前頭,可是我卻猜不中這結局……”

紫霞等了一輩子的意中人終於出現了,孫悟空踩著七色雲彩而來,卻對她百般羞辱,讓她死心,紫霞不解,最後只能在遺憾中死去。

19年後,在《西遊降魔篇》中唐僧卻對同樣深愛自己的段姑娘卻說出了:“我愛你,第一次見到你,就愛上你了......”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周星馳在採訪中表示:他只是讓唐僧說出了19年前孫悟空應該對紫霞說出的話。19年前孫悟空為了取經大業,放棄愛情;19年後,唐僧明顯溫柔了許多,懂得了表達愛。

電影風格的轉變,恰恰也是周星馳本人對於生活的思考發生了轉變。

19年前,他是“喜劇之王”,他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投入到工作當中,理所應當地覺得愛他的人就應該理解包容他,等到他功成名就,愛人卻早已離他而去。如今他年過50,卻還是孤身一人,對於愛情,對於婚姻,他依然嚮往,只是他還有機會嗎?

斯人已矣,留下的是無窮的悔恨。所以,他把這種悔恨寄託進電影,讓唐僧說出對段姑娘的愛意,就好像自己在對著心中的那人說出那句”我愛你“。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儘管很多人會罵周星馳抄襲自己,江郎才盡,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周星馳已經不在乎那麼多了,他只是想說出自己心中的情意結,那是他表達的慾望。

詩人,把心情寫進詩裡;畫家,把感悟融進畫裡;周星馳,把情意結刻畫進電影裡。

我們會被紫霞和至尊寶的愛情感動,會為唐僧和段姑娘的愛情遺憾,不就是因為我們心中也有那個放不下的人嗎?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同身受。

不論結局如何,愛過就是愛過,不要讓自己留下未說出口的遺憾,這是周星馳的電影教會我的。生命中最遺憾的事,不是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四、平凡,才是最大的幸福

假如我可以再重來的話,我就不要那麼忙了。

我想把時間留來幹我喜歡乾的事。

一萬年確實太久了,所以就別等那麼久了。

有什麼事情就馬上要做。

柴靜採訪周星馳的視頻,我看了不下50遍,尤其看到周星馳說出“假如可以再重來”這一段話,我總有一種想要落淚的衝動。星爺的臉上,有著抹不去的滄桑,但是在他的心裡多希望自己還是一個帥小夥,多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現在卻只能壓低帽簷遮住白髮。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即使達到過事業的巔峰,即使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到了暮年,也不過是一個渴望理解、渴望愛的平凡人。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想成功、實現夢想,賺很多很多錢,周星馳如此,你我也是如此。我們因為工作的忙碌,減少了陪伴家人的時間,犧牲了自己的睡眠,甚至熬壞了自己的身體。總是要等到失去之後,才追悔莫及。

2019年11月7日,歌壇常青樹費玉清在演唱會上宣佈封麥,往後將退出歌壇,粉絲譁然。這突如其來的決定,原來是因為父母雙雙去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這才意識到——

從17歲踏入歌壇以來,一直快步向前,忽略了欣賞沿途風景;父母親都去世後,頓失人生歸屬,掌聲也填補不了失落,停下來才能學習從容地品味人生。

深度:從四個方面探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悲劇色彩

不論事業有多成功,如果身邊沒有一個可以分享快樂的人,再美的燈光都掩飾不了落寞的身影。

父母健在,愛人常伴,有兒有女,這是每一個平凡人的快樂。

但對於周星馳,已成難事。

五、總結

周星馳的傳奇人生,躲不開喜劇和悲劇的話題,他塑造過許多經典的喜劇角色,帶給一代人歡樂的回憶。但是每一部電影,再看時,都會帶上濃濃的悲劇色彩,當初以為的笑點,不經意間竟成了淚點。觀眾在長大,看著星爺老去,我們更加能夠理解周星馳刻畫出的小人物是如何在困境中表達快樂的。因為,人不能太悲觀,我們都需要有一點希望,讓自己有繼續前進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