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作者:大同老翟

来源:雁门关外

攻城掠地的古代战争最为惨烈的场面:充满血腥,不忍直视!尤其是冷兵器时代!

一次次的惨烈战争,在大同的城墙不留下了无数的礌石,这些礌石体积不同,材质不同,重量不同,打凿和修饰不同,外表产生的土锈厚度不同,材质有:粗灰砂岩、细灰砂岩、紫砂岩、黄砂岩、玄武岩、花岗岩和其它石材。

这些礌石分为四类:一类直径为20至36厘米,重量在15至70市斤就,应称为礌石;二类为直径10至20厘米,重量为3至15市斤,就称为旋风弹;三类直径为10厘米内,应称为悠悠弹;四类直径为5厘米内,重量为半斤重,应称为石弹丸。

礌石是守城防御作战时用于打击敌人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当攻城的对方利用云梯攻城时,守城将士抱起礌石向城下投掷来打击敌人,以阻止登城。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城墙下出土的礌石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城墙下出土的礌石

旋风弹是攻城将士利用霹雳车发射出去来打击守城敌人,如果攻城部队在城下布置数十辆霹雳车不断抽城墙上的守敌发射旋风弹,它的杀伤力是可想而知的。旋风弹为什么要加工城圆形的呢?因为旋风弹在脱离霹雳车发射架时,它在空中自由飞行,为了在空中保持平衡,增加飞行速度,更有效地打击敌人。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城墙下出土的旋风弹

悠悠弹,用皮革制成的口袋,称皮囊,在皮囊内上装上石球,皮囊袋口栓上皮绳,用单手抓住皮绳将皮囊连同石球抛向敌人,起到打击敌人的作用,俗称悠悠弹。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城墙下出土的礌石


石弹丸,清朝部队已装备了红衣大炮,弹丸有铁弹丸、石弹丸。这些弹丸射出去杀伤力很大,很打击人与马匹的不同部位,在古代战争中威力十分强大。

大同城墙下 从以上的兵器出土可以看出当年大同城下的战争之惨烈。

从以上的礌石可以看出千年大同城墙下的惨烈!一千年来的大同战事不断,朝代更迭频繁。

在北宋管辖时的大同,契丹辽国的马背民族早已把大同视为掠夺之地,战争持续数年后,大同城被辽国攻占。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辽军攻占大同之场景

辽国占领大同后,又被虎视眈眈的完颜氏女真金国推翻,这里又是一次惨烈的战争!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古城墙

金国占领大同后,又被野心勃勃的蒙元人给盯上了,通过一次惨烈的战争,大同又一沦为蒙元的统治。

农民领袖朱元璋率师攻入大同,又是一次惨烈之战!

当然最为惨烈的当属多尔衮的大同攻城之战,更是不能直视!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江南七省先后燃起了熊熊的反清烈火。姜瓖看到清王朝对他并不信任,同时也在这熊熊的反清烈火的推动下,于这一年的十二月宣布反清,归附明桂王。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正月,姜瓖以大同为基地,派出大军南下,攻克朔州、交城、文水,很快克复晋中各县,使反清烈火燃遍全省。清王朝对此十分惊恐,摄政王多尔衮急忙调兵遣将,派端正郡王博洛、敬谨郡王尼堪率领大军攻大同。在坚城固垒面前,博洛、尼堪屡次受挫,不得不向清廷求援。于是多尔衮亲自出征,严令精兵四面围攻大同。“红夷大炮”和枪弹的爆炸声震撼山岳,但由于大同城高池深,布防设施齐全而严密,众多的楼台、窝铺、壕堑,一道道的纵深防线,加之军民的坚决抵抗,清军围攻了长达九个月之久,也没有攻下这座坚城,使多尔衮一筹莫展。最后因城内粮尽矢绝,部将杨振威临危叛变,刺杀姜瓖,开门降清,清军才得以进城。

当时的清军统帅英王阿济格曾因“久攻大同不下”,而一度被罢除过统帅之职。为此,当他进城后,便把一肚子的羞怒倾泄在大同军民和大同的城防上,他强令清军把原来的城墙一律削掉五尺(名为“斩城”);同时又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名为“屠城”)。除去一些寺观的僧人道士以外,将城内的军民几乎全部杀光斩绝。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城墙下的礌石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大同城墙下仿制的古代守城兵器

大同城墙下的惨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