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萬曆帝30年不上朝明朝沒亡,而崇禎帝勤奮卻導致明朝滅亡

導語:

萬曆皇帝在位48年,30年不上朝沒有使明朝滅亡,但是崇禎皇帝一生非常勤奮,最終使明朝滅亡,什麼原因呢?兩者有何不同?我們來分析一下。

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穆宗朱載坖的第三子。1572年,年僅10歲的朱翊鈞登上皇位,改年號萬曆。萬曆皇帝在他執政的前18年裡,勵精圖治,實行了各種政策,將大明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

為什麼萬曆帝30年不上朝明朝沒亡,而崇禎帝勤奮卻導致明朝滅亡

明神宗朱翊鈞畫像

萬曆新政

在萬曆皇帝執政的前十年裡,朱翊鈞重用張居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萬曆新政或張居正改革。在政治上,朱翊鈞推出“考成法”,新法規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員考核制度。根據要求,官員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

在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合併賦役,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併一起徵收,同時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具體講就是:1.清丈土地,擴大徵收面,使稅賦相對均衡;2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於穩定;3.計畝徵銀,官收官解。使徵收辦法更加完備。

政治上的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經濟上的改革,減輕了農民的稅賦,增加了明朝財政稅收,去除了里長和糧長的重役及痛苦和拘私舞弊、耗損公糧的弊端。總的來說,萬曆新政對明朝的統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社會矛盾沒有那麼大,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

萬曆三大徵

從1592至1600年萬曆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三場戰爭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了明朝邊疆穩定,使明朝免受外來侵犯。

為什麼萬曆帝30年不上朝明朝沒亡,而崇禎帝勤奮卻導致明朝滅亡

萬曆皇帝朱翊鈞畫像

萬曆怠政

1586年,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上朝、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雖然萬曆不理朝政,但是都沒有發生宦官亂政,外戚干政。而且不上朝不代表不關心國家大事,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

關於萬曆皇帝不上朝,還有人說它是染上鴉片。後來考古學家打開萬曆皇帝的陵墓,發現萬曆皇帝有腿疾,這也可能是原因,萬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患上腿疾,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所以就封閉自己,不見外人。

所以說不上朝,不代表不關心國家大事,萬曆皇帝在執政前期還是有所作為的,至少實行新政,減少了農民的稅賦,提高行政效率,穩定了社會。而且平定了邊疆之亂,穩定了大明朝的江山。

崇禎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1627登基稱帝,崇禎皇帝一生勤奮,也很節儉,但是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看一看。

為什麼萬曆帝30年不上朝明朝沒亡,而崇禎帝勤奮卻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皇帝朱由檢畫像

旱災饑荒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並且還有地震,導致許多地方鬧饑荒,蝗災,最終流賊橫行,饑民紛紛加入起義隊伍。比較著名的有張獻忠,李自成。

《明史.莊烈帝》記載:

“癸丑,南京地震。”

“壬午,浙江風雨,海溢,漂沒數萬人。”

“九月丁卯,京師地震。”

“諸部飢,告糴,不許。”

“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飢,盜賊益熾。”

“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飢。”

“丁未,副將左良玉破賊於涉縣,賊走林縣山中,饑民爭附之。”

“山西大飢,人相食。乙酉,寧夏飢,兵變。”

“九月,陝西、山西旱飢。”

“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

“是月,李自成自湖廣走河南,饑民附之,連陷宜陽、永寧,殺萬安王採崿,陷偃師,勢大熾。”

“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是月,鳳陽地屢震。”

李自成原本是陝北驛站的兵士,當時明朝財政入不敷出,國庫基本上沒錢了,崇禎皇帝為了減少支出,於是裁掉了陝北驛站,李自成就失業了,當時鬧饑荒沒飯吃,為了生存只能造反,於是李自成起兵,最終攻進北京城。

朱由檢自身問題也多

1.朱由檢生性多疑

當初明熹宗朱由校駕崩之後把皇位傳給了17歲的朱由檢,並且朱由檢要給哥哥朱由校守靈。當時大太監魏忠賢專政,為了繼續專政,他有意架空剛即位啥也不懂的朱由檢。朱由檢的嫂嫂告訴朱由檢在守靈的時候不要吃別人拿的一口飯、一口水。朱由檢只能自己帶乾糧。守靈的時候朱由檢也感到害怕,太監拿的飯和水沒吃一口,只吃自己帶的乾糧,而且還命人拿劍給他防身。但最終也沒事,朱由檢於是就產生了心理陰影,心裡沒有安全感,感覺誰都想害他,變得越來越多疑。

在平定農民起義時,崇禎帝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雖然每次都能取得勝利,但是沒有將叛亂徹底平定,最終功虧一簣,都是因為崇禎帝多疑,頻繁換帥。而且由於朱由檢的多疑,冤殺了抗清名將袁崇煥,這直接導致了遼東失守,清軍入關。

2.崇禎對待大臣殘忍

由於反擊清兵進攻和鎮壓農民起義的失敗,崇禎皇帝氣急敗壞,開始對失敗的將領算賬,於是將倪寵、祖寬等33人處死並暴屍街頭。

《明史.莊烈帝》:“秋七月壬申,左良玉討張獻忠,敗績於羅猴山,總兵官羅岱被執死之。熊文燦削籍,尋逮下獄。八月癸巳,詔誅封疆失事巡撫都御史顏繼祖,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三十三人,俱棄市。”

而且,崇禎皇帝還殺首輔周廷儒,將袁崇煥千刀萬剮,整個明朝殺首輔的只有四例,崇禎皇帝就佔了兩例,通過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崇禎皇帝對待部下的殘忍。崇禎皇帝在位17年,換了50個大學士,14個兵部尚書,他殺掉或逼迫自殺的督師或總督有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

崇禎對手下大的殘忍,並沒有激發大臣們的鬥志,反而人人恐懼,眾叛親離,對於重要的職位都是想方設法地逃避。朝臣戰死的戰死,逃避責任的逃避責任,等待的大明王朝的只有滅亡。

3.明朝內憂外患

為什麼萬曆帝30年不上朝明朝沒亡,而崇禎帝勤奮卻導致明朝滅亡

明末農民戰爭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袁崇煥孤城堅守,最終大獲全勝,史稱

寧遠大捷,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氣死。1627年,袁崇煥在錦州打敗皇太極,史稱寧錦大捷。崇禎即位之後,皇太極為了避開袁崇煥,於是率兵繞道蒙古,從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關隘入關。清軍所到之處明軍皆潰敗。1638年10月,清軍攻陷良鄉、涿州,進圍高陽、阜城、威縣。孫承宗率領全家老小和全城軍民死守高陽城,孫承宗戰死。

1639年,清軍攻克濟南城,屠殺17萬百姓。至此,清軍入關長達5月,先後敗明軍57陣,攻克山東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明總兵兩名、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俘獲人、畜共462300餘,獲黃金4037兩、白銀977460兩。活捉德王朱由樞、郡王、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次年二月,出青山口返盛京。

另一方面,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崇禎四年(1631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王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崇禎皇帝派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對起義軍進行圍剿。最初還是取得了幾場勝利。但是農民軍經過十三年的遊擊流動的作戰,逐漸集中,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底,匯合為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為首的幾支農民軍。在多次反覆起伏的戰爭實踐中,漸趨成熟。農民軍聯合起來,實力越來越強大,最終盧象升,孫傳庭等人戰死。

《明史.莊烈帝》:

“三年春正月甲申,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鄭國昌、知府張鳳奇等死之。丙戌,瘞城外戰士骸。戊子,大清兵克灤州。”

“大清兵北歸,戰於螺山,總兵官張登科、和應薦敗沒,八鎮兵皆潰。”

“辛丑,孫傳庭復寶豐,進次郟縣,李自成迎戰,擊敗之。”

“庚戌,張獻忠陷永州,巡按御史劉熙祚死之。”

“丙寅,李自成陷潼關,督師尚書孫傳庭死之。賊連陷華州、渭南、臨潼。命有司以贖鍰充餉。戊辰,李自成屠商州。庚午,張獻忠陷常德。壬申,李自成陷西安,秦王存樞降,巡撫都御史馮師孔、按察使黃絅等死之。丁丑,張獻忠陷吉安。十一月甲午,李自成陷延安,尋屠鳳翔。”

明朝處於內憂外患的處境中,清軍和農民軍同時進攻,兩線作戰本來就是大忌,再加上自身政治腐敗,明朝只能滅亡。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

總結

萬曆時期明朝的整體水平還是高於崇禎時期的,張居正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次對外作戰也取得了勝利,維護了邊疆和平,而且受到的外族侵擾也沒有像崇禎時期那麼嚴重。萬曆皇帝雖然30年不上朝,但是並不代表不關心國家大事。崇禎皇帝雖然勤奮,但是多疑,而且對待部下殘忍無情,以至於眾叛親離。因為改革失誤,加重了農民的稅賦,再加上旱災瘟疫爆發,導致農民起義,北邊的後金實力不斷強大,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