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浪漫主義者"詩巫"葉芝

最後的浪漫主義者"詩巫"葉芝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葉芝是19-20世紀現代主義詩壇上與T·S·艾略特各領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作理論和實踐對現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葉芝的創作風格對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T·S·艾略特都產生過較大影響,他的作品集如《葦間風》至今仍為無數讀者爭相傳誦。

要理解葉芝(也有人將葉芝翻譯成葉慈或耶茨)有幾個關鍵詞:神秘主義,民族主義,茅德·岡,茅德·岡,茅德·岡(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雪萊,王爾德

葉芝出生于都柏林,父親和弟弟是愛爾蘭知名畫家,他完美繼承了母親的俊美長相與父親的藝術天分。葉芝從小即非常喜歡愛爾蘭民俗與傳說,小的時候就對神秘宗教發生強烈興趣,並且終生不減,神秘現象是他主要的寫作動力之一。

葉芝17歲開始寫詩,23歲認識美麗熱情的革命分子茅德·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從此人生徹底改變,陷入漫長的單相思,還因茅德·岡參與了愛爾蘭政治運動。葉芝這樣描寫過他第一次見到茅德·岡時的情形:"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彷彿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

葉芝一次次熱烈的向茅德·岡求婚,一次次被拒,但葉芝對於她的愛慕終身不渝。在愛的煎熬中的數十年,激發了葉芝創作的靈感。

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茅德岡照片,圖片來自網絡)

茅德·岡是愛爾蘭演員,女權運動家和愛爾蘭獨立分子,後來嫁給了愛爾蘭民族運動政治家約翰·麥克布萊德,丈夫死於1916年復活節起義,兒子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肖恩·麥克布賴德,她以拒絕詩人葉芝的追求出名。茅德·岡回憶道"他是一個像女人一樣的男子,我拒絕了他,將他還給了世界

"。

1891年,葉芝以茅德·岡為原型創作了第一齣劇本《凱絲琳女伯爵》,並與終生支持他的格雷戈裡夫人,創辦了愛爾蘭民族劇場,後來在另外一位女性友人的支持下創辦了舉世聞名的艾比劇場,奠定了他在愛爾蘭戲劇史上的重要地位。葉芝的實驗戲劇後來還影響了荒誕派戲劇。

一生苦戀茅德·岡無果,葉芝終於在1917年選擇結婚。1923年,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後葉芝仍筆耕不輟,發表大量作品,1939年病逝於法國南部。

前期我們聊了雪萊,葉芝深受雪萊的影響,在一篇關於雪萊的文章中葉芝寫道:"我重讀了《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偉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裡的地位比我預想的還要高得多。"葉芝在中國讀者心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是《當你老了》,這是葉芝1893年題獻給茅德·岡的熱烈而真摯的愛情詩篇,全文如下: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悽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1888年聖誕節,王爾德(毒舌和唯美主義者,此前我們介紹過,請關注回看)邀請葉芝共進午餐,兩人首次見面,王爾德評價葉芝是一個"有才的失敗者。

"在此之前,王爾德就讀過葉芝的《奧辛的漫遊》,並給了這本書"無條件的激賞"。當有趣的靈魂遇到有才的失敗者,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王爾德一番話,直接讓葉芝提出要"重塑自我"。

王爾德在餐桌上告訴葉芝:"我們愛爾蘭人過於詩化因而成不了詩人,我們是一個悲壯的失敗民族,但我們是繼希臘人之後最善言辭的人。"多年以後葉芝不無感慨的說:從未見過一個人像他那樣言談高雅遣詞完美,彷彿這些語句都是他連夜費功夫寫好然而卻好像當場流露那般自然。

王爾德給葉芝的建議:"不只是當一個詩人那麼簡單,你得看起來像詩人,你的行為要像詩人。"還說,"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葉芝深為王爾德的思想所震動:"我必須重塑自我"。從那以後,他就終其一生痴迷於對自身形象和詩歌創作的自我重塑,試圖通過詩歌尋找自己的民族身份,以其畢生之力勾勒出的神秘主義體系,直到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終於完成了自我重塑的歷程。

1923年,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在頒獎詞中是這樣形容他的:"以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

"。

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謠集》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的開端,拜倫、雪萊、濟慈則代表了英國浪漫主義的巔峰。葉芝被詩人艾略特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詩人",葉芝將自己比喻為"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葉芝是自傳性很強的詩人,他主張自己主觀的切身體驗,而非對外界的客觀觀察。葉芝說:"一個詩人總是寫他的私生活,在他的最精緻的作品中寫生活的悲劇,無論那是什麼,悔恨也好,失戀也好,或者僅僅是孤獨;他從不直話直說,不像與人共進早餐時那樣,而總是有一種幻覺效果。" 因此,他的詩是象徵主義的,而非寫實主義的。

葉芝一生都對神秘主義和唯靈論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受辛奈特的《佛教密宗》影響,與幾位志趣相投的同學成立了"都柏林秘術研究會",還自任會長,志在研究和弘揚東方宗教和秘法。1887 年,葉芝於加入了通靈學會倫敦分會,學習東方象徵體系。

葉芝的神秘主義傾向在他的詩作《麗達與天鵝》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首短詩從希臘神話中取材,講述得是宙斯幻化成天鵝與美女麗達結合並生下兩個女兒的故事(一個是著名的海倫,引發了特洛伊戰爭;一個是克呂泰涅斯特拉,希臘軍隊統率阿迦門農的妻子)。西方文學史將葉芝的《麗達與天鵝》作為象徵主義詩歌里程碑式的作品。

據聞葉芝有一些古怪的行徑,話說有一次他用剪刀將一件嶄新的毛皮大衣剪了一半下來,只是不想驚動在那上頭睡覺的一隻貓。後來葉芝解釋,"那隻貓正在神遊太虛,如果把她叫醒非常危險。"葉芝著迷於神秘主義可見一斑。

1919年,葉芝在《假如我二十四歲》一文中自稱,年輕時有三大興趣:一是民族主義,二是詩歌,三是哲學。其實,葉芝真正的興趣只有一個,那就是詩歌,他明確說過:"我一生的事業就是要當藝術家和詩人,不可能有別的事業能與之相提並論。"民族主義與哲學,那都是為了取悅茅德·岡。

我們都知道,葉芝非常喜歡收集愛爾蘭的民間神話和傳說,曾寫過一本

《凱爾特的薄暮》,書中講了很多愛爾蘭的神話和傳說。葉芝與格雷戈裡夫人還挨家挨戶走訪農舍,收集、記錄了許多愛爾蘭神話和民間故事中最值得懷念的不朽傳說,彙編成《幻景與信仰:愛爾蘭神話傳奇故事》一書。

葉芝曾這樣形容《幻景與信仰:愛爾蘭神話傳奇故事》一書的魅力:"這些故事並沒有史詩般恢弘的氣勢,只不過是由眾多小事編織而成的偉大事蹟……較之於我們,那些奇異魔幻的生物對孩子們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它們只能一點一滴潛入人們的意識中。它們所建構的幻想王國是一個可供人們漫無目的的徘徊流連的地方,一個擁有各色各異景緻的地方,一個從昨天經歷就能知悉明日際遇的地方。……在我心中,它比西方所有書籍都要珍貴。"

葉芝的墓誌銘是詩人晚年作品《本布爾賓山下》的最後一句:"冷眼一瞥/生與死/騎者/且前行!"有人將葉芝的一生總結如下:

葉芝是愛爾蘭最傑出的人物

少年才華橫溢,中年韜光養晦,晚年大放光彩

早年受斯賓塞、雪萊影響,晚年影響世界。


初作是《奧辛的漫遊》,代表愛爾蘭精神

他的詩多寫民間傳說與信仰,愛國色彩

一八九五年出版《詩集》,寫風物、農民

晚年神秘主義,詩集《葦間風》,深奧難懂


他有幾個觀點,是他思想的核心

厭惡痛恨商業社會,說歷史是個螺旋體

兩千年是個大限,世界失去中心,未來反文明

他很高明,不哲理,將這些意思寫進詩裡


還有貴族政治,人類歷史是由正反旋體構成

旋體是空間、客觀和道德;反旋是美感、時間和主觀

世界末日即將到來,基督重臨人間主持審判

宇宙存在一個大記憶,一切經驗、知識匯於其中


葉芝說:"我心智成熟,肉體衰退"

"一個老人不過是卑微之物

一件披在怪者上的破衣裳"

他說出了世人的悲嘆和一種別樣的感知。

英國詩人奧登曾說:"瘋狂的愛爾蘭將你刺傷成詩",但對於葉芝的一生,他卻說:"瘋狂的愛將葉芝刺傷成詩"。在葉芝的身上,可以看到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莎士比亞悲劇裡表現出來的,為追求真理而窮盡畢生不懈的努力。

中國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考慮葉芝的神秘主義傾向,我們不妨稱他為"詩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