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互聯網,離“泡沫”還有多遠?

近期,隨著疫情席捲全球,產業龍頭之一OneWeb進入破產清算,為包括衛星互聯網在內的高新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陰霾和不確定性。

而此次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除了有望提振國內產業信心,還有望為產業注入新的動力。

讓因SpaceX“星鏈計劃”而備受關注的衛星互聯網,重新走到了產業的前沿。或許,下一代高速網絡連接,由於馬斯克的衛星互聯網會來得更快、更猛。

“星鏈計劃”不簡單

2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召開例行在線新聞發佈會,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衛星互聯網首次被納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大類,同時作為“新基建”首次得到官方口徑確認。

通信技術發展迅速,已經發展至第五代。但一直是在地面組網,沒有實現立體的拓展。展望未來,中金公司認為,6G技術或將使人類通信區域從平面拓展至空間,中低軌衛星星座地面網絡深度融合,將在未來網絡演進中不斷成熟,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網絡。“5G+衛星聯網=6G”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2015年,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正式提出發射1.2萬顆衛星覆蓋全球的“星鏈計劃”。這一計劃的提出被普遍認為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商業衛星和低軌建設熱潮,各國紛紛將衛星互聯網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吸引眾多科技巨頭佈局。

截至目前,已加入衛星互聯網產業建設的巨頭包括:新型產業全球巨頭——埃隆·馬斯克、微軟-比爾蓋茨、Amazon、Facebook、Google、高通;傳統電信運營商巨頭——日本軟銀、美國AT&T;戰略製造業巨頭:波音、空客、修斯系統等;其他巨頭:維珍、可口可樂等,以及政府力量:NASA。

2019年5月,SpaceX發射了第一批60顆用於測試的“非完整版”星鏈衛星,並通過半年時間改進後,於同年年末進行了第二次發射,創造了多項記錄,證明其衛星技術得到提升,能夠滿足未來商用條件。

以此為鋪墊,今年起,“星鏈計劃”進入密集發射期,計劃年內進行24次發射,共計計劃入軌1440顆衛星。所以,2020年也將是人類歷史上商業衛星發射數量最大的一年。

但這幅宏偉藍圖裡,需要12000顆——現在進程才完成3.5%。12000顆衛星是人類有史以來發射的衛星總和的3倍。

衛星互聯網,離“泡沫”還有多遠?

為什麼要發射那麼多衛星呢?衛星互聯網被聯合國和商業機構看中,自然是因為它有很多獨特的優勢。

首先,數據傳輸快。網絡肯定要能滿足用戶基本使用需求,衛星互聯網的延時只有10-15毫秒,優於很多地方的移動通信和寬帶網絡。第二,覆蓋範圍廣。聯合國是想讓人口密度低、資金不太充裕的地區也能用上網絡,而衛星就可以滿足幾乎全區域的覆蓋。第三,應用場景豐富。衛星的地面接收天線非常小,終端也非常小(一般是15釐米直徑的路由器小圓盒子),放在車裡或放在家裡都很方便,更容易完成全球互聯網的搭建和滲透。最後,獲客成本低。如果是4G和5G網,每多一個城市就要重新鋪光纖,但衛星一旦建完後,無論多出來多少個城市,都不再需要額外增加,獲客成本基本為零。

市場規模方面,根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行業總產值為2774億美元,整個2015-2018年複合增長率是3%,所以市場是非常大的,增速也還有很大空間。

分上下游行業來看,衛星製造的產值在195億美元(7%);衛星發射的產值在62億美元(2%);衛星應用的產值在1265億(46%);地面設備的產值在1252億美金(45%)。可以看到,應用和設備是衛星行業裡市場最大的兩個細分行業。

8年高景氣上行週期

要知道,雖然大家可能已經覺得每天上網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現在全球75億人中的49%,大概35億人,還沒能用上互聯網。基於這些優勢,衛星互聯網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不僅能讓全球剩餘49%的人有網絡用,還可以彌補大城市裡網絡盲點的問題。

據工信部估計,2025年前,我國移動通信衛星系統的終端用戶將超過300萬,服務範圍涵蓋災難救援、個人通信、海洋運輸、漁業、航空等方方面面。在移動終端的全球互聯方面,衛星互聯網可以發揮覆蓋空間廣的長項,在無人機、廣域物聯網領域具有中長期的發展前景。

從廣域物聯網角度的看,基站和光纖覆蓋了全球60%以上人口,但仍有大量網絡沒有覆蓋的地區通過基站、光纖覆蓋不夠經濟。從地域看,海洋、山巒、森林、沙漠、草原等地區均為基站難以覆蓋區域。因此基站、光纖現有覆蓋地區僅佔全球地域的20%左右,大量的陸地海洋沒有高速網絡覆蓋。

目前,我國目前與美國為第一梯隊,建設進度落後一年,目前僅中美兩國開始全球衛星互聯網的建設。

中國2020年1月銀河航天已完成首次發射,鴻雁星座也計劃於2020年進行試驗系統建設,因美國試驗衛星主要於2019年發射,因此我們認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進度目前或落後美國約一年時間。

我國或誕生1-2家世界級衛星互聯網企業,對標美國SpaceX(Starlink)建設計劃,或需8年入軌1.1萬顆;2028年預計我國衛星互聯網總收入或可達580.5億美元(3993.84億人民幣)。

衛星互聯網,離“泡沫”還有多遠?

星座組建製造先行,衛星製造業與火箭製造業或將進入8年週期的高景氣上行。2021年或將出現22.5億美元衛星製造市場,同比增長或可達332.7%,2021至2027年或為衛星製造高景氣階段。

衛星互聯網的商業機會主要有四大方向,看好專網市場及車聯網應用。地面通信網絡歷經約40年發展,從1G走到5G,實現了較大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現有通信始終處於地面,立體網絡尚未建成。

中金公司認為,衛星互聯網通過發揮覆蓋面積廣等優勢,有望在以下兩方面帶來變化:1)通過電動車+衛星互聯網的垂直整合,為智能出行行業帶來下一波革命浪潮;2)短期來看,更直接的商業機會在於,把握政府、海事、飛機等企業專網從語音到寬帶數據的升級機會。此外,衛星互聯網還能為各國邊遠地區提供寬帶接入,成為現有光纖和有線電視接入的有效補充。

目前,我國衛星產業鏈已經形成閉環,主要有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和服務,以及地面設備四個部分。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過15家。

中金公司建議關注,1)衛星總裝龍頭:中國衛星;2)衛星及火箭配套:航天電子(衛星分系統配套、火箭分系統配套、航天測控)、鴻遠電子(航天被動電子元器件)、和而泰(毫米波射頻芯片)、天銀機電(星敏傳感器)等;3)衛星運營:中國衛通(國內主要的通信衛星運營商);4)地面設備配套:華力創通、海格通信、北斗星通;5)衛星服務:航天宏圖等。

或許,一切都不會遠,如果按照SpaceX計劃,預計到2025年該服務的用戶將超過4000萬,當年收入就會達到300億美元。所以,衛星互聯網不是泡沫,而是“真功夫”。(一手研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