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在30年代的中國,沈從文和林徽因,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前者是著名的作家,後者,集美貌才華於一身,頭銜眾多,常以建築學家稱之。

於是有網友問我,難道他們也……?

我暈。

那個年代,是傳出幾起文人婚外戀或是情變之事,其實這樣的事情現在也有,實屬正常。但沈從文和林徽因,卻和他們都不一樣。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01 是徐志摩將沈從文拉進“新月作家群”裡,並結識林徽因

1923年8月,不到21歲的沈從文,從湖南到北平。他來是想進大學讀書,可他僅有高小文化,外語又一點不會,結果報考燕京大學,得了個零分。

好在,沈從文會寫作,於是,開始了投稿生涯。他的第一個伯樂,是郁達夫,第二個,便是徐志摩。1925年,在沈從文生活最為窘迫之時,他依然做著每月得20塊稿費的美夢,以“休芸芸”為筆名,筆耕不輟。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著名作家郁達夫(1896年-1945年)

沈從文的勤奮與天資,打動了《晨報副刊》的主編徐志摩,不僅散文、詩歌和小說相繼在此報發表,而且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1925年3月,沈從文的散文《市集》發表,徐志摩撰文推薦,稱讚其文用“濃得化不開的情懷”,描繪了“多美麗多生動的一幅鄉村畫”,並帶他頻頻參加詩歌朗誦會和文藝活動,交了北平一批大伽級的詩人,比如朱湘、劉夢葦等,並拉進“新月作家群”裡。儘管那時沒有微信。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左為沈從文,右為徐志摩。

1929年的時候,徐志摩很忙,因為他正與陸小曼打得火熱。談戀愛是個體力活兒,為滿足陸小曼的大手大腳,更需要北京上海兩地跑路賺錢,更是累得兩眼起霧。

這年6月,徐志摩從上海到北平,先看望了沈從文,然後又冒雨去西山探望生病的林徽因,從此,沈從文結識了林徽因。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年輕時的林徽因

起初,沈從文見到林徽因很害羞,你想他一湖南來的,家世也不顯赫,根基又不牢固,距離出版名聲大噪的《邊城》,還有5年時間。

也可能是沈從文聽說林徽因的畫兒畫得好,也可能是想套套近乎兒,便請徐志摩代求林徽因的一幅畫。當然,這事兒後來黃了,因為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墜機遇難。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1936年,沈從文手繪徐志摩遇難處

02 彼此眼裡閃耀的,都是對方的才華


沈從文與林徽因更頻繁的交往,是在沈從文去過青島又返回北京開始的。當時,他應楊振聲的邀請,編輯《大公報·文藝副刊》,在該報編委會的名單中,就有林徽因。於是,這次沈從文不害羞也不膽怯了,直接找林徽因寫創刊詞,林徽因果斷答應,一揮而就寫了篇《惟其是脆嫩》。

有了《大公報·文藝副刊》,沈從文與林徽因就成了同事了。他們經常一起出現在讀詩會上,星期六下午林徽因組織的文藝沙龍“太太的客廳”,沈從文也基本上一次不落。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當年的《大公報•文藝副刊》,楊絳第一篇創作並公開發表的小說,就在此報

林徽因有一首小詩,叫《別丟掉》,發表在副刊上,這是一首紀念徐志摩遇難一週年創作的懷人作品(解其為徐志摩的多),也是她的代表作,可引來梁實秋的批評,說是“看不懂”。

也不知梁實秋是真看不懂,還是假看不懂,反正他和冰心都對林徽因不感冒,一個批評其文,一個批評其“太太客廳”,還有錢鍾書。據說林徽因還找人從山西帶回一罈子醋送給冰心,因為冰心暗諷她人長得漂亮又愛張揚,趕情長得漂亮的人似乎就該天天蒙大棉被不出門才好。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著名作家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

對於梁實秋的批評,沈從文特意致信胡適,強調“徽因的那首詩很明白,……大家都懂”,他甚至讓胡適轉告梁實秋,讓他以後不要寫這樣的文章,甚至批梁的文章:“那文章卻實在寫的不大好”。

後來,當朱自清的反批評文章《解詩》交到沈從文手上時,他當即發排在《文藝副刊》上。他很贊同朱自清的觀點,說那是 “一首理想的愛情的詩”。由此可見沈從文對林徽因的才華的欣賞。而林徽因對沈從文的才華,也是欣賞有加,多次在重要場合宣傳沈的文章,並幫其推介。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朱自清

03 徐志摩找沈從文傾訴感情煩惱,沈向林徽因傾訴,林向梁思成傾訴


那個年月的徐志摩(指未遭遇空難前)、沈從文、林徽因,真可謂“名人煩惱多”。在1929年9月,徐志摩推薦沈從文去青島大學任教前,在胡適家樓上,徐志摩與沈從文進行過一次長談,內容是“婚姻的苦惱”。

不對啊,徐志摩1925年與陸小曼熱戀,陸當年年底就與丈夫王賡離婚,翌年的1926年10月,有情人終成眷屬,結為秦晉之好,怎麼剛剛3年,徐就有了苦惱呢?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徐志摩和陸小曼

原來,陸小曼這個女孩子,與其談戀愛行,過日子也許不是最佳人選,鋪張浪費、大手大腳的毛病大概是公主的通病,讓徐志摩好一通忙活,經常輾轉於上海和北平,講課、演講、辦雜誌,仨瓜倆棗的稿費也不放過,就為滿足陸小曼的日常開支。你也別說,人家陸小曼是什麼家境出生,當年和王賡結婚,整個婚禮都是人家陸小曼家出錢辦的。

如果僅僅是賺錢累,徐志摩還不至於“迷惘得要命”,他還有一樁心事,就是放不下林徽因。即便明知林徽因與梁思成已經訂了婚約,可仍不死心,誓將浪漫進行到底。真是累啊,於是向沈從文傾訴,據說還想讓沈從文把他的故事寫成小說。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青年沈從文

這個徐志摩真是天真,想當年,成家榴向張愛玲訴說和傅雷的情事,被張寫成了小說《殷寶灩送花樓會》,後來闖了多大的難子,弄得張愛玲都快收拾不了了,後來一個勁兒地不讓此小說收進全集。這事兒還不是成家榴讓張愛玲寫的,徐志摩倒好,主動讓沈從文寫。

沈從文的感情生活就輕鬆麼,當然不。先不說當年追張兆和是如何的費勁,就因為他情書寫的好,最後又和張兆和算是白頭偕老吧,於是就有人說他們是“神仙眷侶”,實際沒那麼順當。1936年的春節剛過,沈從文就跑去找林徽因傾訴,“我太難了!”。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民國重要作家張愛玲

何事呢?原來是沈從文不小心愛上了一個叫高青子的女子。他們的故事,我專門寫過一篇《沈從文和高青子:有一種悲欣交集,叫“婚外遇到真愛”》。雖然沈從文比林徽因大2歲,可當時林徽因看著沈從文,感覺他“可愛死了”,這個傢伙也遇到這樣的問題。

林徽因給沈從文出了個什麼招兒呢?其實開始林徽是矛盾的,勸沈從文要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她在一封信中說“如果在‘橫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無情感’中叫我來揀一個,我毫無問題要揀上面的一個,不管是為我自己還是為別人。人活著的意義基本的是在能體驗情感。能體驗情感還得有智慧有思想來分別瞭解那情感——自己的或是別人的!……”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年幼的林徽因和父親林長民

林徽因清晰地記得當時沈從文找她傾訴時的情形:“他的詩人氣質造了他的反,使他對生活和其中的衝突茫然不知所措,可我又禁不住覺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麼迷人和討人喜歡!而我坐在那裡,又老又疲憊地跟他談,罵他,勸他,和他討論生活及其曲折,人類的天性、其動人之處和其中的悲劇、理想和現實!”

不過,後來林徽因告訴沈從文,還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好。文學最重要的是“誠實”,所以你也要誠實。你不能說林徽因給沈從文出的是餿主意,但殊不知,張兆和可不是梁思成。在一次梁思成外出考察回來,林徽因跟梁思成坦白:“我愛上了老金金嶽霖”。梁思成當時傻了,但還好,讓林徽因自己選。後來林徽因沒走,留了下來。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金嶽霖教授

可張兆和不是梁思成。二人的情況也不一樣。本來當初沈從文被追張兆和時,張就鄒巴兒(地方俗話,指不情不願的),你小子還敢來“愛上別人”這麼一曲兒,結果張兆和一氣之下回了孃家。後來,抗戰爆發,沈從文要去昆明,張兆和死活不去,弄得沈從文被動極了。

可沈從文這小子膽兒真肥,1939年6月,西南聯大聘沈從文為副教授,沈從文竟推薦高青子在聯大圖書館找了份工作。後來不知怎麼回事兒,二人感情沒有修成正果,沈從文身體不好,張兆和又回來照顧他,他感慨:“那個失去了十年的理性,才又回到我身邊!”

真是能耐啊!沈從文還寫了篇小說《看虹錄》,寫得情深深雨濛濛,致我們終將失去的愛情。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沈從文和高青子(左)

04 文友、摯友、諍友


沈從文和林徽因,可以說是一輩子的好朋友,純潔無暇,不摻和半點雜質,哪怕戰爭年代,他們還保持通信,相互支持和鼓勵。1949年,沈從文因受嚴重的精神打擊快崩潰了,林徽因把他接到家裡照料。此時林徽因的身體也不好。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我想,沈從文和林徽因的關係如此要好,是二人的性情很像,都是藝術家,都一生矢志追求美、追求愛、追求“詩意的信仰”。自由、獨立、優雅、高貴、浪漫、溫情、人性,是他們的生命。他們在彼此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喜歡上對方,也是喜歡自己。這是單純的喜歡,或者叫信賴與仰慕,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至愛,愛情是有地方安放的,無須在對方身上曖昧。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沈從文

如果徐志摩一直在世,我想沈從文、林徽因和徐志摩,都會是一生的好友吧。雖然沈從文貌似不像徐志摩對待感情那麼瘋狂,但他當年追求張兆和時,也是和徐志摩半斤八兩的。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著名的建築學家、詩人、作家林徽因先生,病逝於同仁醫院,享年51歲。解放後從事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研究工作的沈從文,1983年突患腦血栓,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病逝,享年86歲。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沈從文夫婦(後排)1948年夏與友人在頤和園, 前排左起: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張奚若夫人、楊振聲

林徽因先生早沈從文先生33年去世,沈從文晚年仍未忘記林徽因,稱她是《邊城》“最好的讀者之一”。林徽因晚年在病榻上,仍跟人談起《邊城》:“這才是小說!”在沈從文去世前三年,林的《林徽因詩集》出版,沈從文題寫了內封上的書名,算是向昔日的文友、摯友、諍友致意。

沈從文和林徽因:異性交往,其實無所謂界限可言,自然,意味一切

沈從文與梁思成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