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氣,從來不是一個領導該有的

前段時間,向來以溫和形象示人的小崔,也開啟了互聯網上的“撕X大戰”。

無論你是著名的馮導,還是才華過人的劉編劇,亦或是當紅明星範爺,小崔都表現出了不俗的“暴脾氣”。

崔永元曾是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他的主持風格十分詼諧幽默,一度深受百姓喜愛;在主持《實話實說》時,他屬於領導階層,在熒屏上的形象也是一副“好脾氣”。

即便如此,小崔到底也有繃不住的時候,曾承認自己脾氣暴躁,很難相處。

撇開網絡事件本身,到底涉及了怎樣的利益糾葛,我們暫且不論。

如果小崔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老好人”,一個面對不公正現象保持沉默的人,那麼,他的影響力一定大不到哪去。

在商界,也有一位看起來沒脾氣的大佬,不過,那也不過是表象。

順豐的老大王衛,一向行事低調,外人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脾氣,他也甚少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出現。

而在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小哥被打事件中,向來“平和”的王衛,卻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表態:“我王衛向著所有的朋友聲明!如果我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

言辭激烈,態度鮮明,霸氣王衛上線。

有的領導不是脾氣好,而是沒碰到挑戰他底線和原則的事情,一旦有所冒犯,勢必也要“火爆”一回。

好的領導多少都會有些脾氣,而脾氣太好的人,反倒不適合當領導。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公司做銷售,他說自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領導“脾氣太好。”

比如,當部門內部銷售人員之間發生“搶單”時,明明是有個別人做事不厚道,嚴重侵害了其他同事的利益,而當事人找到領導希望解決這件事時,領導卻微笑著說:“都是一家人,何必鬧成這樣呢?只要不是被競爭對手搶了,誰籤都是一樣的。你們不要再糾結這點小事了。”

結果因為該領導的屢次不作為,導致部門內部的管理十分混亂,大家都知道領導是一個“老好人”,沒有原則性,誰也不得罪,沒有任何震懾力,就都按自己的路子亂來。

該領導秉持“息事寧人”的管理方法,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十分“佛系”。

結果,很多問題只是表面掩蓋了,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事情就容易惡化。

後來,朋友跳槽了,由於領導的好脾氣,已經讓部門亂成了一鍋粥,他根本沒法繼續做業務了。

離職不久,就聽他原同事說,部門大換血,原領導第一個被撤職,被恢復到原來銷售員的一線崗位。

一個優秀員工不代表他會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脾氣太好,往往成了領導力的致命缺陷。

好脾氣,從來不是一個領導該有的

那麼,為什麼說脾氣越好的人,越不適合當領導呢?這對於形成優勢領導力有哪些阻礙呢?

首先,脾氣太好的人往往缺乏主見。

在我身邊就有這樣好脾氣的同事,他們通常的表現就是,對待周圍的人事“一派祥和”,哪怕是觸及到他個人利益的時候,也表現得很大度。

對待老闆更是“言聽計從”,從來沒有反對意見,甚至對於正當的漲工資的申請,也不敢隨便跟老闆提。

在一些重要的工作事項上,往往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總擔心自己說了不同聲音,會被當成“異類”。

如果這樣的員工去當領導,可以想象,很難承擔起管理工作中的責任,在重要事項上缺乏決斷,管理工作便無從開展。

其次,脾氣太好的人缺少開拓精神。

脾氣太好的人往往容易滿足於現狀,對待新事物較為保守,不敢盲目躍進,不喜歡冒太大的風險。

而身為領導,面對市場瞬息萬變的環境,特別需要有創新力,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即使風險很大,他們也需要不斷開拓,唯如此,才有望給組織帶來新的生機。

最後,脾氣太好的人缺乏執行力。

有一副“好脾氣”的人,常常非常在意別人的感受,不想得罪任何人。

因此,在做事之際,容易陷入“糾結”,考慮太多,有時不但不能周全,反倒成為累贅,讓自己在行動上缺少必要的執行力。

因此,好脾氣的人“思量太多”,對於形成優勢領導力十分不利。

有人會說,脾氣太好的人不適合當領導,難道都得有一副暴脾氣才行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管理本來就是一門藝術,而且學問頗深。

我國經典名著《紅樓夢》中有一女子的領導力十分出眾,正是巾幗不讓鬚眉,她就是王熙鳳。

曹雪芹對王熙鳳出場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

其中有一句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前半句正是對王熙鳳日常管理形象的高度概括。

在眾人眼裡,王熙鳳看起來是“粉面含春”,她是美麗的,端莊的,和善的,活潑的,很平易近人,而後半句緊接著“威不露”,即有威嚴,卻暗藏著,不表現出來。

而一旦小廝、丫鬟觸犯了規矩,她的“威”立即顯現出來,決斷力和執行力堪稱一流,以至於闔府上下沒有一人不服她,不知她的厲害的。

王熙鳳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很和善,在上能討老祖宗歡心,與大觀園的姐妹們又能鬧到一處,左右逢源,而在管理上又能拎得清,雷厲風行,殺伐決斷,沒有一點好脾氣。

後來王熙鳳在秦可卿去世後協理寧國府,正是她展現“壞脾氣”領導力的精彩橋段。

當然,王熙鳳在管理上也不是亂髮脾氣,而是賞罰分明,公事公辦,因而有時顯得近乎無情罷了。

因此,高明的領導既不是行走的“火藥”,也不是一個隨時笑臉相迎的老好人。而是既有和善的一面,又不失領導者的威嚴,同時,還能讓組織高效地運轉,讓下屬心服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