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第二曲線創新》是混沌大學的創新必修教科書,它的作者李善友是混沌大學的創辦人。

書評 |《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混沌大學很受中國創業者的追捧,雖然作為勤勤懇懇的打工人,創業貌似離我很遙遠,但裡面有句話促使我拿起了這本書:“創新的目的是增長,增長是所有企業的目標;對於個人來說,成長(增長)也是每個人的重要人生課題。”


“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已經成為大環境的主旋律,身為一個個體,如何來應對這變幻的局勢?書裡會講些什麼?帶著些許好奇和疑問,我打開了《第二曲線創新》。下面向大家分享一下閱後讓我印象深刻的兩點。


什麼是第二曲線?


西方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在著作《第二曲線:跨選“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中這樣論述:“任何一條增長的S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極限點),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此時,時間、資源和動力都足以使新曲線度過它起初的探索掙扎的過程。”

書評 |《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這本書就是把前一條S曲線稱為“第一曲線”,新的S曲線稱為“第二曲線”。企業完成從第一曲線向第二曲線的轉換,才有可能讓基業長青。


要理解這個概念,必須要先了解S曲線。所謂的S曲線,其實就是公司或者產業的增長形態。從長遠來看增長形態都是S型:一開始呈下降趨勢,然後曲線上升,直到增長態勢放緩,又開始下降。

書評 |《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企業要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除了第一曲線,還要發展自己的第二曲線,甚至第三曲線、第四曲線,以謀求持續的發展。比如亞馬遜的第一曲線是網上書店,第二曲線是電商,第三曲線是雲計算,第四曲線是物流;蘋果的第一曲線是iMac,第二曲線是iPad,第三曲線是iPhone。


看了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S曲線不僅適用於企業,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第一曲線就像我們的本職工作,從踏入社會開始,曲線緩慢上升,然後職場逐漸進入瓶頸期。這時有人選擇跳槽,有人選擇頂住壓力繼續堅持,有人重新踏入校園充電學習,有人開啟了副業,其實這些都屬於開創人生的第二曲線。

書評 |《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企業或者個人穿過紛繁複雜的迷局,打造事業與人生的第二曲線呢?


找到你的“一”


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槓桿和一個足夠牢固的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這句豪言壯語除了帶來槓桿原理以外,還可以理解為無論問題有多大,只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都能迎刃而解。


李善友將阿基米德的思想轉換為一種直觀的“企業戰略槓桿模型”,《第二曲線創新》最後一章就重點講述了這個模型。

書評 |《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他認為,真正的好戰略就是找到最具優勢的元素,並將其打造成自己的核心力量——你的“一”,集中企業(個人)的智慧、資源和行動,以己之長,撬動增長的紅利。


混沌大學內部有個很經典的問題:“什麼是你的‘一’?”企業選定的那個“一”,是未來破局,獲得新生的關鍵。


那對於個人而言,你的“一”是什麼呢?這真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書評 |《第二曲線創新》:找到“一”,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對我個人而言,閱讀和寫作是我的興趣愛好,也是我的“一”,兩年來已經持續寫了100多篇書評,未來我會繼續堅持下去。


李善友在《第二曲線創新》中介紹了8個關於創新的思維模型和實踐方法,或許對個人的發展也有指導意義,開卷有益,大家可以嘗試看一看。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書評人和教育工作者,喜歡閱讀與寫作,歡迎關注。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