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捧著那小把艾草,滿心歡喜的樣子

從寶溪村看到那叢艾草時,阿殷就一直記掛著。開始我還以為要採下來,讓我們住的農莊的女主人煮了吃,再看看阿殷的表情,才明白她的意思是要採了帶回家。

於是,來回走了幾次都經過那叢艾草陡沒采,直到離開的時候,才採了直接上車帶回廣州。

阿殷捧著那小把艾草,滿心歡喜的樣子。

當晚她就做了艾粑粑,第二天她先生就吃艾粑粑,當早餐。

說,很香。

那把艾草確實是很香,採的時候就聞到濃郁的艾草香味。

許多人都會在清明時節說起艾粑粑這個話題,好像只要做艾粑粑才是這個季節應該做的事情。

而且,特別是客家人,總會說這是客家人的特色食品。

我身為客家人,吃艾草吃過無數了,從小卻是沒有吃過艾粑粑,甚至不知道還可以做艾粑粑。

我家是從來都沒有做過的,在親戚家也沒有吃過。我第一次吃艾粑粑是工作幾年後,在一家名為“客家王”的餐館裡吃的,當然感覺並不好吃。

艾草的清香被甜味膩歪了,而且和黏糊糊的糯米粉糅合在一起,口感也不好。

她捧著那小把艾草,滿心歡喜的樣子


我從小吃艾草,都是純粹的清水煮熟。

口感清新舒適,艾草回甘自然。

最好的感受是加一個荷包蛋,那時候荷包蛋也不是經常能吃到的。雞蛋一般要留著做菜,比如蘿蔔乾煎雞蛋、蒸水蛋都是佳餚。如果自己獨吃一個荷包蛋通常是生日的時候,或者考試成績好,或者是做了什麼讓父母滿意的事情,才能吃到。

艾草煮荷包蛋則是例外,不需要什麼原因和理由。母親煮艾草的時候總會煎荷包蛋。我一直就認為,艾草與荷包蛋,就是最完美的搭配,也許母親也是這麼認為的。

客家人還有一樣特別的食物,就是客家釀酒。客家娘酒是用糯米特製的黃酒,在梅州地區經常稱之為“老酒”。

我也喝過全國各地許多地方的“黃酒”,不過依然覺得最好喝的是客家釀酒。而且因為其滋補作用,每個客家女人坐月子時就喝此酒做成的菜系,這已經不單純是一種喝的酒,而是深入了百姓的平常生活範疇了。

她捧著那小把艾草,滿心歡喜的樣子


我依然記得我生兒子坐月子時,婆婆是粵西人,認為坐月子是要喝白酒的,白酒的辣我無法接受,也因此和婆婆鬧了意見。那時天天等著母親給我送釀酒煮雞。兩位媽媽都是愛我的,但是飲食習慣依然會為感情添一筆濃烈色彩。

釀酒煮雞的做法很簡單,用適量的雞肉(或者酒煮豬腰、酒煮雞蛋都可),少許生薑切絲,放進鍋裡熱炒,加入釀酒煮開後飲食,味道可口、香甜,是調養身體的傳統食法。

客家食品還有一種釀菜。釀菜就是在一種食材中夾進、塞進、塗上、包進另一種或幾種其他食材,然後加熱成菜的方法。

最普通最出名的就是客家娘豆腐,把肉末塞到豆腐塊中間,再把豆腐兩面煎黃,放水燉煮至熟。

她捧著那小把艾草,滿心歡喜的樣子


從中原遷徙自南方的客家人,因思念家鄉美食,或是製作節日食品時,遷移的當地沒有包餃子用的麵粉,只好就地取材,用不同的原料、蔬菜等代替餃子皮包裹餡料。由於是就地取材,有什麼就釀什麼,沒什麼選擇餘地反而造就了釀菜的多樣化,釀豆腐、辣椒、茄子、苦瓜、腐竹、雞蛋、芋頭、青蒜……形成了無菜不能釀的客家釀菜飲食文化。

釀豆腐、釀茄子、釀苦瓜是最常見的,被稱為“煎釀三寶”。

無菜不可釀、無菜不可入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一種生活狀態,也許一種人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