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捧着那小把艾草,满心欢喜的样子

从宝溪村看到那丛艾草时,阿殷就一直记挂着。开始我还以为要采下来,让我们住的农庄的女主人煮了吃,再看看阿殷的表情,才明白她的意思是要采了带回家。

于是,来回走了几次都经过那丛艾草陡没采,直到离开的时候,才采了直接上车带回广州。

阿殷捧着那小把艾草,满心欢喜的样子。

当晚她就做了艾粑粑,第二天她先生就吃艾粑粑,当早餐。

说,很香。

那把艾草确实是很香,采的时候就闻到浓郁的艾草香味。

许多人都会在清明时节说起艾粑粑这个话题,好像只要做艾粑粑才是这个季节应该做的事情。

而且,特别是客家人,总会说这是客家人的特色食品。

我身为客家人,吃艾草吃过无数了,从小却是没有吃过艾粑粑,甚至不知道还可以做艾粑粑。

我家是从来都没有做过的,在亲戚家也没有吃过。我第一次吃艾粑粑是工作几年后,在一家名为“客家王”的餐馆里吃的,当然感觉并不好吃。

艾草的清香被甜味腻歪了,而且和黏糊糊的糯米粉糅合在一起,口感也不好。

她捧着那小把艾草,满心欢喜的样子


我从小吃艾草,都是纯粹的清水煮熟。

口感清新舒适,艾草回甘自然。

最好的感受是加一个荷包蛋,那时候荷包蛋也不是经常能吃到的。鸡蛋一般要留着做菜,比如萝卜干煎鸡蛋、蒸水蛋都是佳肴。如果自己独吃一个荷包蛋通常是生日的时候,或者考试成绩好,或者是做了什么让父母满意的事情,才能吃到。

艾草煮荷包蛋则是例外,不需要什么原因和理由。母亲煮艾草的时候总会煎荷包蛋。我一直就认为,艾草与荷包蛋,就是最完美的搭配,也许母亲也是这么认为的。

客家人还有一样特别的食物,就是客家酿酒。客家娘酒是用糯米特制的黄酒,在梅州地区经常称之为“老酒”。

我也喝过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黄酒”,不过依然觉得最好喝的是客家酿酒。而且因为其滋补作用,每个客家女人坐月子时就喝此酒做成的菜系,这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喝的酒,而是深入了百姓的平常生活范畴了。

她捧着那小把艾草,满心欢喜的样子


我依然记得我生儿子坐月子时,婆婆是粤西人,认为坐月子是要喝白酒的,白酒的辣我无法接受,也因此和婆婆闹了意见。那时天天等着母亲给我送酿酒煮鸡。两位妈妈都是爱我的,但是饮食习惯依然会为感情添一笔浓烈色彩。

酿酒煮鸡的做法很简单,用适量的鸡肉(或者酒煮猪腰、酒煮鸡蛋都可),少许生姜切丝,放进锅里热炒,加入酿酒煮开后饮食,味道可口、香甜,是调养身体的传统食法。

客家食品还有一种酿菜。酿菜就是在一种食材中夹进、塞进、涂上、包进另一种或几种其他食材,然后加热成菜的方法。

最普通最出名的就是客家娘豆腐,把肉末塞到豆腐块中间,再把豆腐两面煎黄,放水炖煮至熟。

她捧着那小把艾草,满心欢喜的样子


从中原迁徙自南方的客家人,因思念家乡美食,或是制作节日食品时,迁移的当地没有包饺子用的面粉,只好就地取材,用不同的原料、蔬菜等代替饺子皮包裹馅料。由于是就地取材,有什么就酿什么,没什么选择余地反而造就了酿菜的多样化,酿豆腐、辣椒、茄子、苦瓜、腐竹、鸡蛋、芋头、青蒜……形成了无菜不能酿的客家酿菜饮食文化。

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是最常见的,被称为“煎酿三宝”。

无菜不可酿、无菜不可入酿。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生活状态,也许一种人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