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秦朝末年,風雲欲起,秦始皇到會稽遊玩,要學就學“萬人敵”的項羽,看著秦始皇駕大船渡浙江,滿是豪情的說出了“可取而代之”的話語。

無獨有偶,作為與項羽爭霸的劉邦,早年在咸陽看到皇帝車隊經過時,劉邦大發感慨,直言“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也用來表達自己對權利的嚮往,要知道,此時的劉邦一事無成一無所有,甚至,還在服徭役,然而,就算落魄至此,也難以掩飾心中的萬千豪情。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項羽能說出這番話,主要集中在項羽足夠勇猛,能夠以剛猛治天下,在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手下更是以一當十,一舉奠定霸王名,彭城之戰,項羽領兵三萬,便打的領兵五十六萬的劉邦打的落荒而逃,打的劉邦留下陰影。

項羽的一生都在“以剛猛治天下”,所過之處,如同蝗蟲過境,諸侯無不跪拜迎接,而劉邦卻以“勢”謀天下,劉邦懂得如何去借勢。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早年,沛縣豪族都聽聞縣令會客重要客人,所有人都前去祝賀,而蕭何卻規定來者,不滿千錢者,只能做堂下,而劉邦此時是亭長,便借勢假稱:“賀錢萬!”,於是,劉邦便堂而皇之的坐上堂上,而劉邦實際並未貢獻一錢,當呂公得知後,屬實驚訝劉邦借勢的功夫,便親自把女兒呂雉嫁給劉邦。

除此之外,劉邦當初與亭長的反身份為沛縣朝酈山遣送刑徒,由於在路上有很多刑徒都跑,等到豐西的沼澤地帶,劉邦看著眼前“支離破碎”的刑徒,想著完不成任務,還不如再次借勢一把,於是,劉邦給所有人解開繩子,與所有逃犯喝酒,在夜間,劉邦又把刑徒都放走,說出了著名的:“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本來,刑徒肯定會在劉邦押運期間慢慢跑掉,而劉邦這樣反其道的做法,卻讓刑徒大為感動,為了不讓劉邦受到牽連,很多刑徒都紛紛表示願意追隨劉邦,願意和劉邦落草為寇。

後來,在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所有縣令紛紛開始反秦路線,對此,沛縣縣令為了壯大自己,便讓樊噲去請已落草為寇的劉邦,不料,中途沛縣反悔,緊閉城門,不讓劉邦入內,按照一般的走向來說,已落草為寇的劉邦應該悻悻離去。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那麼,劉邦是怎麼做的呢?這次劉邦借勢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向反沛縣射入帛書,寫下了“天下苦秦。今父老雖為沛令守,然,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

此時此刻,反秦已成天下大勢,而劉邦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借勢把縣令推到一個水深火熱的位置,而城內比較有名望的父老鄉親在看過帛書後,便擊殺沛縣縣令,大開城門迎劉邦為沛令。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就這樣,劉邦借勢成為新興諸侯,為了在這大勢中分羹,劉邦先行一步到達關中灞上,面對劉邦,秦王子嬰“不戰而降”,很多同行將領都提議劉邦誅殺秦王,畢竟,天下大勢已如此,很多人都覺得該這樣做,然而,劉邦為了再次借勢,拒絕了將士的提議,說出了“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面對俘虜,劉邦不殺之,這讓劉邦的名聲在外傳播開來,而當劉邦抵達咸陽之際,為了鞏固地位,為了贏取民心,劉邦採用張良建議,不拿城內一針一線,不需將士搶劫皇宮,對此,《楚漢春秋》也記載“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劉邦這樣的做法,讓秦人大喜過望,唯恐劉邦不能成秦王,對此,劉邦再一次憑藉“大公無私”的情懷成功借勢,贏取了咸陽所有民心,對於劉邦率先入咸陽,項羽感到不滿,便準備再次以剛猛治天下,項羽犒賞三軍,磨刀霍霍向劉邦。

而項伯因與張良有舊,便把這個消息告訴張良,希望張良可以離去,而劉邦在值得這個消息後,便立馬借勢項伯,為了能讓項伯為自己賣命,劉邦還與項伯約定為婚姻親家,對此,項伯把劉邦要表達的意思告訴項羽,總之,劉邦沒有爭天下之心,在《楚漢春秋》也記載“守關者,備他盜也。日夜望將軍到,豈敢反邪!願伯明言不敢背德。”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於是,磨刀霍霍向劉邦的刀再次緩緩停下,項羽開始等劉邦前來道歉,一場“鴻門宴”就此拉開帷幕,在酒桌上,劉邦便再次借勢“霸王”。總之,殺了自己,項羽就是不顧天下大義,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對此,樊噲還在一旁添油加醋。

這一次,劉邦成功借勢保命,也因為這次的借勢會談,讓沛公的“仁義、善良、明主”等名聲聲名遠播,很多百姓都認為劉邦才是那個真主,而項羽依舊毫無察覺,在民心所向下,無數諸侯前來投奔,而這也讓劉邦與項羽有了一戰之力。

劉邦一生在借勢,項羽的萬人敵,終究也抵不過

烏江岸邊,項羽不再意氣風發,被漢軍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雖然項羽有無敵之姿,讓漢軍不敢上前,但項羽望著眼前喜歡借勢的人,終究拔劍自刎,楚霸王落下帷幕,懂得借勢的劉邦登上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