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三國,為何孫吳的存在感最低

東漢末年,因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等諸多原因,導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經過數十年的相互征伐,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同屬三國,為何孫吳的存在感最低


這三個國家中,孫吳是發家最早,也是國運最長的。但無論是在正史,還是野史中,孫吳好像一直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這究竟是為何。

孫家的事業開端,要從孫堅這裡開始算起。孫堅為吳郡富春人,靠著“黃巾起義”中的軍功積累一直做到長沙太守。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向江東發展,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但奈何孫策英年早逝,隨後孫家大權便落到了孫權的身上。

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老話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孫權造了自己東家的反,對於提倡忠義的古人來說,這是大不敬的。

同屬三國,為何孫吳的存在感最低


所以在記錄歷史事蹟的正史中,自然不好過多著墨,畢竟沒有那個皇帝想給臣子們樹一個這樣的榜樣。

當然曹家的天下本質上也是奪得劉家的,但好歹走了個“禪讓”的過程,名聲算是正的。

而對於民間的野史和話本家而言,正史是受中央財政資助的,而他們卻是要靠這個維持生計的。所以在著作的過程中,首要考慮是必定是讀者的認可度。

如果按正史給予三個國家同等的比重,就會讓整個故事過於繁瑣,很容易讓讀者看迷糊,所以必定要刪減一國的戲份。

同屬三國,為何孫吳的存在感最低


在曹操和劉備​還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的時候,東吳已經是要人有人,要將有將,手中還握著三十萬大軍,所以一帆風順的東吳,自然成了那個犧牲者。

同時為了讓故事人物更加飽滿,正史中孫堅破呂布、斬華雄變成三英戰呂布、關羽溫酒斬華雄,赤壁之戰中也給了諸葛亮一個主角的地位。​

於是在各方的打壓下,那個在三國時期,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的東吳,就這樣變得默默無聞。

(能力所限,有所不足,望見諒,在此十分感謝提出意見的諸位。如果您對歷史人物有什麼獨家心得,請留言我們共同探討。我們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