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許知遠大概是沒想過,有一天會栽在這位老人家手裡。


上來就不留情面:“你是非常虛偽。”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藝非凡公眾號喲:efifan


一向以“壓迫感”示人的許知遠頓時坐不住了,拿起杯子掩飾緊張:


“我有很多假裝的瘋狂。”


沒想到對面步步緊逼:


“沒有,你在扮演瘋狂。”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話被聊到這份上了,許知遠索性“攤牌”:


“這個東西可以改變嗎?”


老爺子不為所動:


“其實你最清楚,你根本拒絕改變……”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看起來,這是許知遠第一次,在自己的節目中面臨“危險”。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01.


但凡看過《十三邀》的都懂,許知遠從來不會“好好說話”。


甚至,他不是一個好的追問者。


他暗諷馬東走入娛樂的“粗鄙化”,炸出全網吃瓜群眾戰隊討伐;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把90歲高齡的歷史學家許倬雲逼哭,最後只能請師母幫忙救場;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問到好脾氣的李安實在受不了了,對他說:


“你有些問題我接不住。” 因為許知遠要跟他聊美國大選。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看似密密麻麻的語境,常常是一拳打在棉花上:


“你對命運的態度是什麼?”


“你怎麼應對孤獨?”


“你怎麼應對自我懷疑呢?”


提問宏大,嘉賓面露難色。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藝非凡公眾號喲:efifan


他扼腕嘆息文化的衰落,常常是對著空氣開槍,再跳起來用身體接住:


“讀聖賢書,究竟所為何事?”


尷尬嗎?尷尬。


觀眾的心情,基本上可以用第一季張楚的那句話來表達: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作為採訪者,許知遠身上流淌的自我,不足以撐起一場“得體”的對話。


那麼在吃了五季的苦頭之後,他停下了嗎?並沒有。


比如這次,他張口就來:


“究竟怎麼才能在現實的環境中,獲得超越性?”


聽起來很裝逼,對方顯然被問住了。


要知道,老爺子行走一生,偏偏就卡在了這個問題上。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02.


衣炔飄飄,這是看到陳傳興先生的一刻,首先鑽入毛孔的意識。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陳傳興是誰?


中國臺灣著名的文化學者,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


語言學博士,攝影師、作家、導演……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70年代留學法國,親歷了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


先後任教於國立藝術大學、中央研究院、清華大學。


“滯留”在清華大學20年,直到退休。


據說,他的課,沒有一節是重複的。


而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是他導演的作品。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我現在已經快七十歲了,可我還是非常瘋狂地在國內路演,我也不曉得我到底哪一根筋不對。”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這是屬於陳先生的獨自瘋狂嗎?我們不知道。


我們知道的是,即便有七、八層社會身份壓在陳先生身上,也仍然有90%的人不認識他。


那還有必要講嗎?有。


在事事被規範化、娛樂化的今天,這是兩個理想主義者,終於談到了“真理”和“自由”,帶領觀眾找到焦慮的出口,並且走向更大的真實:


“這個世界是在走向一種更不確定?”


說這話的時候,陳先生是篤定的。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03.


“我一直覺得,某些東西還在。”


捲入時代浪潮70年,老爺子身上那股子新鮮勁兒,沒變過。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從曾經的“壞小孩”越界到學者,他走出主流,並不是意外。


“我是體育系想要揍我的。”談起小時候,陳先生滔滔不絕。


剛好長到最沒邊的年紀,頭髮披肩,一年四季只穿涼鞋和牛仔;


考試只願意考60分便提前交卷,找到機會就逃課。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聽起來,這是一個急於表現各種姿態的年輕人,開始學會與世俗對抗。


在臺灣那段充滿壓抑的年代,他找到了另一種“自救”的方法:


偷書。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說起這段往事,他開心地像個孩子。


旁人的糾結、迷失與反叛,在他這裡,是“盜取知識”的過程。


只是他沒有預料到,命運還能反手給他再上一課:


“壞小孩”偏偏走上學術路,法漂十年。


如果你問:精神世界是必要的嗎?


這個問題,在他身上顯然不成立。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在巴黎的那段時間,陳先生用了12個字概括。


“不敢看、不敢想、不敢聞、不敢嗅”,這些聽起來甚至有些“極端”的詞彙,組成了屬於他的“激進十年”。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我就是把自己重新像哪吒一樣拆解掉,把血肉骨頭全拆了。然後晚上掉著眼淚再慢慢地一塊一塊地接回去,拿個針線慢慢縫。”


突然被丟進更廣闊的思想世界,可晦澀的語言環境、難解的哲學命題擋在前面。


頭五年,陳先生撞得“頭破血流”。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他斬斷了一切感官娛樂,把自己丟進書裡,最後帶著整整半個集裝箱的書,從巴黎回到臺北。


他說:“思想本身就是一些,重重展開的過程……”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發現了嗎?當有人崇尚流量,崇尚感官刺激的娛樂,追求更俗世的舒適和圓滿時,


也會有人,為同一種精神而欣喜,為同一種人格而堅持。


陳傳興先生,突然也成了那個“不合時宜”的人。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04.


有人說,這期節目是兩個“不合時宜”的文化人,在抱團取暖。


是,也不是,一個細節可見證。


喝著紅酒,迎著望京的黃昏,許知遠還是沒忍住,再次掏出他追問了五季的問題:


“你有沒有覺得,文化可能在衰落?”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面對這個宏大的命題,陳先生沒敷衍,也沒回避。


“消失是必要的,我們可以重新去面對消失。”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這個回答是“悲觀”的嗎?似乎不是。


“消失”意味著我們還有願望,要重新開始;


也同樣意味著“你知道燙到會痛,可是你還是要伸手去摸”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看見的人,說它是“痛”,是“存在”,是“感受活著”。


而看不見的人,偏說它是“神經病”,是“瘋子”,是“異類”。


那它到底是什麼?陳先生說:“是生命的持續”。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有人願意接受黑夜的部分,是因為得知了光明。


“每天拿起手術刀把自己劃開,把器官掏出來,不斷地把自己打散再重新縫合。”


這是他要做的功課,一遍又一遍地,試圖靠近真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不得不說,陳先生身上這股文化人的“瘋魔感”,實在迷人。


活到70歲,他仍然對任何東西都好奇:


碼頭上的小朋友,騎摩托車的人,跳廣場舞的大媽,默契維持著奇妙的偶遇。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看到打在雜貨鋪玻璃前的陽光,又像個孩子一樣跑上去合影。


人已經走出百米外,還在忍不住感嘆:


“我還是對那束光念念不忘……”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甘願成為一個時代的“瘋子”,離譜嗎?


或許吧,光是奮力推開迷霧看到那束光,就已經耗盡了他整整70年。


可他卻依舊堅持:

“規矩越多,自由越多。”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因為,往往只有看到“規則”,你才能重新思考“自由”


才能有勇氣一遍又一遍地追問:


我們能夠做什麼?


我們應該做什麼?


我們能希望什麼?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藝非凡公眾號喲:efifan





05.


坦白說,這次訪談,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陳先生對許知遠的“虛偽”直言不諱,許知遠更是掏心掏肺,拿起刀子自我剖白:


“我是假裝的瘋狂,我覺得我在拒絕黑夜那個部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至少此刻,許知遠是真誠的。


他乖巧接下所有批評,也換來了陳先生的赤城相對。


兩人知識結構的重合,讓這期《十三邀》展示出遠高於國內談話節目的質量。


他們談順流,也談黑夜;談現實,更談理想。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在知乎裡,有觀眾針對這期節目留言:


我覺得這一期的精髓就是兩個人一起去剖析許知遠。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細想一下,老爺子剖析的,僅僅是許知遠嗎?


是,也不是。


許知遠和你我一樣,充滿理想又滿身弱點;


讚美勇敢又不禁膽怯;嚮往崇高又屈服於誘惑。


渴望體驗不同的人生,卻只對幻想的世界有深情,能同時接受最昂貴與最廉價。


他們反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活,他們想成為各種各樣的人,除了他自己。


總在對抗與妥協之間,表達著無用的憤怒。

這種衣冠楚楚的“瘋魔”,是你,也是我。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就像《十三邀》第五季的導語說的那樣:


倘若價值陷入迷惘,該如何尋找自身的意義?


我們是孤獨的狂歡吶!


聽起來很自大?可這就是這一小撮人耗盡一生,偏偏要追問,遲遲不肯妥協的原因。


因為,那束光,他們看到了。


陽光下這顆名為“真理”的果實,摘?還是不摘?


選擇權交由我們每一個人。


敢戳穿許知遠虛偽的人,只有他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藝非凡公眾號喲:efifan


參考資料:

《十三邀》第五季之陳傳興

知乎:壹條電影

搖滾客:終於有人戳穿許知遠的虛偽了

單向街書店:

陳傳興:你害怕瘋狂,你又很希望自己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