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武安君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獨特的封號,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在戰亂時期,國君以武功安天下,手下大將如果功勳卓著即可獲封武安君封號,武安君乃是戰國時期的一種高等爵位,儘管如此,在人才輩出的戰國時期,獲封武安君的人數寥寥無幾,其中最具知名度的莫過於蘇秦、白起、趙牧以及項燕,儘管他們位高權重,但個個下場卻無比悽慘。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蘇秦

蘇秦,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蘇秦認為如果一國遭到秦國的攻擊而其他國家坐視不救,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倒下,其餘的將依次倒塌!戰國後期的歷史發展證明,蘇秦的分析是極具預見性的,山東六國在一段時間內採取了合縱戰略,即便是三心二意的,也確乎有效地遏制了秦國東向擴張的勢頭達到15年。後來六國雖未免於逐個被秦國吞滅的命運,但這非但不能歸咎於合縱之策,而恰恰說明山東六國沒有始終如一地貫徹實施合縱之策,以及六國政治家們偏狹的一己之私、低劣的戰略目光,加以彼此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等因素所致。

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蘇秦合縱六國,以一人之力制約強秦,可謂是厲害之極。

蘇秦後來因害怕藉故離開了趙國前往燕國,合縱名存實亡。後來又從燕國來到了齊國,然而這時過了合縱的“熱戀”期,齊國的大臣們看蘇秦不順眼,刺殺了蘇秦。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

白起

白起一生征戰沙場三十七年,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殺敵無數。更可怕的是,在戰神白起的軍事生涯中,從未有過失敗的記錄。換句話說,只要六國軍隊和他相遇,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因此他被世人稱為“戰神”,又稱作“人屠”。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白起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

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後來白起和秦昭襄王意見衝突,再加上和范雎在他們中間當“攪屎棍”。在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武安君白起受到秦昭襄王賜死的詔書,最終自刎而死。

李牧

李牧與白起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足可見其戰功顯赫程度。當年在李牧的帶領下,他們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非趙國帶來了十幾年的安寧。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項燕

項燕曾率軍大敗了秦將李信,攻入秦軍兩個營地,殺死秦軍七個都尉,風光一時無限,當時可以算是秦國最有力的對手之一。然而,在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傾國兵力,以王翦為將帥,率軍六十萬大舉攻楚國,攻取楚國陳縣以南至平輿縣之間的地域。楚國危亡在即,傾國兵力迎擊秦軍,以項燕為主將,準備決一死戰。

“武安君”-戰國時代下場悲涼的代名詞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平輿,蒙恬攻擊寢,大敗楚軍。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該城,於是率軍西進,到城父與蒙恬的隊伍會合。項燕趁機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人聞訊王翦增兵而來,便出動國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軍。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項燕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飲食,安撫慰問他們,並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王翦派人打聽:“軍中進行什麼嬉戲啊?”回答說:“軍士們正在玩投石、跳躍的遊戲。”王翦便說:“這樣的軍隊可以用來作戰了。”此時楚軍既然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而去。王翦即率軍尾追,令壯士們發起突擊,大敗楚軍,直至蘄縣之南,項燕戰死,楚軍於是潰敗逃亡,楚國也隨之滅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