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
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2124回:蟻獅榕小蜂紫膠蟲,隱頭花序青果榕屬
公益類分享型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愛到無法自拔還是要死不活?在自然界也有相愛相殺的案例,這裡我會給大家講一下無花果與榕小蜂的戀戀風情。
你為我而死,我為你而生。
我以前不注重對植物學的研究,導致我走進森林就開始熟視無睹,看到植物就叫不出名字,老是張冠李戴,甚至一直將雜色榕的果實叫成無花果,貽笑大方。
我在廣東生活了很多年,每天打開窗戶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榕樹,卻從來沒有想過,榕樹開的花到底長什麼樣??
榕樹高者可達五十多米,大者可獨木成林,但與之息息相關的榕小蜂只有幾毫米大小,很不起眼。全世界約有榕樹750種,每種榕樹有專一的傳粉榕小蜂和1到30種不等的非傳粉小蜂,這些榕小蜂在榕果的不同發育階段拜訪榕果,併產卵寄生於榕果的雌花子房裡。
無論榕果內寄生著多少種榕小蜂,它們發育到達成蟲期的時間驚人的相同:就是在榕果內雄花開放的那一天,所有的榕小蜂也羽化為成蟲,離開榕果,開始新的生活週期。
榕小蜂家族很龐大,有近萬種成員,包括傳粉榕小蜂和非傳粉小蜂兩個類群。
說起榕屬植物(Ficus),北方人想起的可能是枝條纖瘦、葉子奇形怪狀的無花果樹;南方人想起的,可能是濃陰匝地、氣根飄拂的龐然巨榕。不論大小,它們的“果實”都具有高度一致的獨特形狀。
美味的果實藏裡面,榕屬植物的花序叫做隱頭花序,長成圓滾滾的“罈子”形狀,把真正的花包裹在裡面。我們看不到花,因此有了“無花果”這個名字。榕屬真正的果實是非常小的,屬於瘦果,藏在肥大的隱頭花序裡面。
把花隱藏起來,確實很奇特,難道榕樹的花不需要傳粉嗎?答案並不是,因為榕樹是通過一種特定的昆蟲來傳粉的,它就是榕小蜂。
榕小蜂分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講,凡是在榕果子房中生長髮育的寄生性膜翅目小蜂總科昆蟲統稱為榕小蜂,其中大多數種類屬於小蜂總科,也有少數姬蜂總科的繭蜂科的種類在榕果內發育。
榕小蜂科昆蟲也就是狹義的榕小蜂範疇。科研上,一般學者所指的榕小蜂就是狹義上的榕小蜂。除了傳粉榕小蜂之外,榕果內還存在著大量的非傳粉榕小蜂。
所有的傳粉及非傳粉小蜂都是依賴榕果內隱頭小花作為子代發育的場所,不論它們是直接取食植物組織還是寄生其他的小蜂,都存在一個把卵定植於果內雌花子房中的過程,每個子房一次僅承載一粒卵。
各類榕小蜂的產卵方式分為2種,一種是雌蜂通過頂生苞片口進入榕果的果腔後,才把卵產進子房中,所有的傳粉小蜂都以這種方式產卵,有少量的非傳粉蜂也相似於傳粉小蜂,進到果腔裡產卵。
絕大多數非傳粉小蜂是通過很長的產卵器從果壁外,刺入果腔內的雌花子房中產卵的,通常從一個位置刺人果腔,雌蜂將在該處產下一簇卵。產卵器長短不同的非傳粉小蜂,將選擇榕果的不同發育階段產卵,產卵器短的種類往往選擇果小、果壁薄花前期時產卵,產卵器長的種類在果發育稍後的雌花期或間花期產卵。
若是復寄生類的小蜂,通常是在間花中後期產卵以寄生已發育成幼蟲的其他小蜂。所有這些榕果內寄生的小蜂,只有傳粉小蜂的產卵是一天完成的,其他非傳粉小蜂產卵的時間彈性比較大,同一種雌蜂1-12天中均能產卵。這些利用相同生態位的榕小蜂,主要就是通過採用不同的產卵時間來劃分資源,減少競爭,以達到共生穩定。
雄蟲通常先羽化,但他們的交配方式和交配策略各不相同。傳粉類的雄蟲只要頭部伸出自己生長的癭花時便四處搜尋雌蜂癭花,當探測到雌蜂時就開始在雌蜂癭花壁上鑿一個孔,上顎一邊打孔,柔軟可以向前延伸的腹部沿胸腹面向前伸長,探測開鑿孔的大小,只要孔能讓交配器通過,雄蟲立即停止咬孔,專注於交配,交配一次可需2到40秒。交配完成後,雄蟲又開始找尋下一隻雌蜂,每隻雄蟲可交配1到12次。
如遇上雌蜂癭花上已留下交配孔,第二隻雄蟲決不用這個現成的孔和癭花內的雌蜂進行交配。它將開鑿另外一個孔再與雌蜂交配。對於每頭雌蟲,交配時仍然還被禁錮在癭花中,往往在選擇雄蟲時表現很被動,於是選擇交配後的精子競爭是必然策略。每隻雌蜂通常可與2到3頭雄蟲進行交配,從中篩選優良的精子進行受精。對於非傳粉類小蜂,雄蟲有翅的種類通常雌雄蟲都羽化到果外進行交配,而雄蟲無翅的種類在果腔內完成交配。。。
很長一段時間內,榕果如何授粉一直是個謎。2000 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和他的學生就已經知道,無花果要想成功繁殖,就必須要有一種小蜂的存在。與榕小蜂傳粉有關的構造包括位於前足基節的花粉筐、或者位於中胸上的花粉袋和腹節之間的溝。
根據傳粉榕小蜂的傳粉行為可以分為主動傳粉和被動傳粉兩種類型。多數傳粉榕小蜂雌蜂站在花柱層上,用產卵針探測子房,當有合適的子房時,將產卵針沿花柱伸向子房內。在主動傳粉的種類中,
當雌蜂拉出產卵針前,其前足同時或交替摺疊向後,用跗節和爪墊觸摸花粉袋,取出花粉,放在蟲體周圍的柱頭上。但在被動傳粉的種類中,傳粉榕小蜂的足幾乎沒有任何主動散佈花粉的動作,或者中胸上沒有花粉袋,而靠腹節之間的溝被動傳粉。
植物與授粉昆蟲的關係,表面上親密無間,實際上暗藏競爭,榕樹(比如無花果、薜荔)與榕小蜂在這方面,更是達到了一個極端的程度。
在小蜂總科(Chalcidoid)裡,有幾個科,比如榕小蜂科(Agaonidae),因為與榕屬植物特殊的關係,被稱為榕小蜂。
榕屬植物高度依賴榕小蜂傳粉。榕屬的隱頭花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包含能產生種子的雌花,一種包含雄花和不育的雌花,稱為癭花。癭花也有子房,不過不是為了結果,而是為榕小蜂幼蟲提供成長的環境。榕小蜂的幼蟲以子房裡的營養物質為食,在癭花裡生長成熟,雌蜂和雄蜂一般在果實內就完成交配。這時雄花也成熟了,花粉就灑在雌蜂身上。
有翅膀的雌蜂爬出它的家,飛到外面尋找其他的隱頭花序,從頂端的小窗口鑽入。如果它鑽進了一個有癭花的花序,就在癭花上產卵,榕小蜂的世代也就可以延續下去。如果花序中只有具結果潛力的雌花,雌蜂無處產卵,它就只能困死在裡面。無花果的窗口被一層層的組織擋住,很難再一次爬出。正是犧牲性命的榕小蜂,讓無花果得以延續。雌蜂身上的花粉落在這些雌花上,雌花因此結果,之後隱頭花序膨大,吸引動物來取食並傳播種子。
隱頭花序是指花序軸肉質膨大而下凹成中空的球狀體,其凹陷的內壁上著生許多無梗的單性小花,頂端僅有1小孔與外面相通,如無花果、薜荔等桑科部分植物的花序。
隱頭花序hypanthodium 花序的分枝肥大並癒合形成肉質的花座,其上著生有花,花座從四周把與花相對的麵包圍的形式,而形成隱頭狀花序。結出的果實稱為隱頭果。此例在無花果屬最為顯著。果實成熟時花序軸顯著膨大,成為肉質,即所謂隱頭果。
西印度產的桑科植物Dorst-enia contrajerva的海星(starfish)狀的花序可以說是由岐傘花序的原始類型演化向隱頭花序的過渡類型。花軸特別肥大而呈凹陷狀,很多無柄小花著生在凹陷的腔壁上,幾乎全部隱沒不見,僅留一小孔與外方相通,為昆蟲進出腔內傳佈花粉的通道。小花多單性,雄花分佈內壁上部,雌花分佈在下部,如無花果、薜荔等。
雜色榕是桑科榕屬常綠喬木,高7-10米,有乳汁。小枝無毛。葉近革質,長8-20釐米,寬7-12釐米,全緣或波狀,有時有疏鋸齒,基5出脈。葉柄粗壯,長2-7釐米。花序託簇生於樹幹,具梗,球形,直徑約2釐米;基生苞片3;雄癭花同生於一花序託,雄蕊2;雌花另生一花序託,花柱長,側生,柱頭棒狀。
雜色榕分佈於印度、越南和我國等國家和地區。在我國分佈於廣東及沿海島嶼、海南、廣西、雲南南部。在水溼條件較好的低海拔,溝谷地區常見。雜色榕為中等喜光樹種,喜日照充足的環境,在土層溼潤深厚肥沃的山地生長較好。
雜色榕的榕果熟時可食用。雜色榕為紫膠蟲生長髮育提供了良好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場所,是優良的紫膠蟲夏代寄主樹。
雜色榕是大樹,高7-10米,樹皮灰褐色,平滑,胸徑10-15(-17)釐米,幼枝綠色,微被柔毛。葉互生,厚紙質,廣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10-17釐米,頂端漸尖或鈍,基部圓形至淺心形,邊緣波狀或具淺疏鋸齒;幼葉背面被柔毛,基生葉脈5條,近基部的2條細小,側脈4-6對;葉柄長5-6.8釐米,托葉卵狀披針形,無毛,長1-1.5釐米,全緣;根系發達,主根明顯。
雜色榕的榕果簇生於老莖發出的瘤狀短枝上,球形,榕果基部收縮成短柄,直徑2.5-3釐米,頂部微壓扁,頂生苞片卵圓形,臍狀微凸起,基生苞片3,早落,殘存環狀疤痕,成熟榕果綠色至黃色,有綠色條紋和斑點,;總梗長2-4釐米;雄花生榕果內壁口部,花被片3-4,寬卵形,雄蕊2,花絲基部合生成一柄;
癭花生內壁近口部,花被合生,管狀,頂端4-5齒裂,包圍子房,花柱側生,短,柱頭漏斗形;雌花生於雌植株榕果內壁,花被片3-4,條狀披針形,薄膜質,基部合生。瘦果倒卵形,薄被瘤體,花柱與瘦果等長,柱頭棒狀,無毛。花期冬季,約1-2月開始抽稍展葉,3月新葉會大量出現,11月部分葉片落下,1-2月始花期,3-9月進入盛花期,10月果實開始成熟,11月果實大量成熟。
雜色榕栽培十分容易。只需在作為紫膠蟲夏代寄主樹時注意選地即可。當雜色榕作為紫膠蟲夏代寄主樹時,要選擇光照充足、土層深厚、水溼條件較好、海拔高度400米以下溪邊山谷通風透氣帶造林,切忌選擇乾旱貧瘠的山地和四周高山阻擋閉塞悶熱的“死谷”,以利於膠蟲安全度夏。
紫膠蟲(Lacciferlacca)是屬於昆蟲綱、半翅目同翅亞目、膠蚧科的一種昆蟲。紫膠蟲成蟲為雌雄異型。紫膠蟲是南亞熱帶特有的昆蟲,在世界上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印度及斯里蘭卡,中國分佈於雲南、西藏、廣東、廣西、福建、貴州、湖南、臺灣等省區。紫膠蟲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昆蟲,生活在寄主植物上,吸取植物汁液,雌蟲通過腺體分泌出一種純天然的樹脂—紫膠。紫膠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地應用於多種行業。
紫膠蟲有雌雄之分,變態不同,形態也不一樣。雌蟲為不完全變態,雄蟲為完全變態,雌蟲一生經過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則要經歷卵、幼蟲、前蛹、真蛹和成蟲五個階段。其形態特徵簡述如下:
卵呈圓形,紫紅色,卵殼薄而透明,一般0.4-0.6mm。剛孵化的幼蟲似船形,在整個幼蟲期,雌蟲有三個齡期,雄蟲只有兩個齡期。它們的形態有很大不同。
前蛹為雄蟲獨有。長約1.1mm,寬約0.6mm。口器退化,出現觸角和胸足的雛形,透明,短小,不分節。腹部末端肛門消失,有一個陽莖鞘突。有翅型具有一對透明的翅芽。
真蛹亦為雄蟲所獨有。長1.1到1.8mm,寬0.4~0.5mm,一般較前蛹粗短。但觸角與胸足顯著伸長,而且分節比較明顯,陽莖鞘角質化,淡黃色。有翅型具有一對大翅芽。
成蟲中雌成蟲體形差異較大,有囊形、近球形、紡錘形等。一般長約4.3mm,寬約2.6mm,分節不明顯。頭部有口器一個,口器前後各有口突一對。有單眼兩對,觸角一對。胸部有足三對。胸部有前氣門和後氣門各一對。前氣門位於中胸腹板下方,較大。後氣門位於後胸,較小。前氣門上方有一腹板突起,上生一骨化板叫膊板。板上面著生蠟絲,叫膊板蠟絲。腹部第三節上即原來背突的地方長出一根背刺,這是雌成蟲的重要特徵。
腹部末端三節延長成管狀,稱為肛錐,有肛門和生殖孔各一個。肛門周圍有肛環纓和10根肛環剛毛。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無翅型無翅,體長約1.4mm,寬約0.4mm,比有翅型略小。有翅型在中胸著生一對膜質翅,一般體長約1.7mm,寬0.6mm。有翅或無翅型成蟲均為紫紅色,頭、胸、腹分界明顯。腹部末端有陽莖鞘一個和兩根細長的白蠟絲。
紫膠是一種天然樹脂,是一些多羥基羧酸的內脂和交脂的複雜混合物,主要成分為罌子桐酸和三環萜烯酸。被廣泛用於醫藥、軍事、機械、皮革、造紙、油墨、食品等行業。我國的雲南、西藏等地是紫膠的主要產地,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等國亦是紫膠的產地 。
紫膠蟲主要寄生於牛肋巴、秧青、泡火繩、三葉蟲及大青樹等二百餘種樹木,最早關於紫膠蟲的記載,是3世紀的張勃所撰的《吳錄》,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虫部·紫鉚》。集解引《吳錄》日:九真移風具,有土赤色如膠。人視土知其有蟻,因墾發以木枝插其上,則蟻緣而上,生而凝結,如螳螂螵蛸子之狀。
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謂之蟻漆赤絮,此即紫鉚也。”這是最早的有關紫膠的記載,紫膠又稱為紫鉚、紫鏟、紫梗、紫俳、草茸和赤膠。《吳錄》所謂“人視土知蟻”,“則蟻緣而生漆”之記載表明,當時人們已知紫膠是一種蟻產生的。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真臘國使沙門隗沙尼拔陀言,蟻運土於樹端作窠,蟻壤得爾露而成紫鉚。”段氏將紫膠產地歸於波斯和真臘,似不確,但段氏所記分明已曉紫膠是一種狀似蟻的蟲產生的。
唐代李珣《海藥本草》作紫鉚,並引《廣州記》雲:“生南海山谷。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沼溼癢瘡疥,宜入膏用。又可造胡燕脂,餘滓則玉作家使也。又騏轔竭之脂也。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是也。”李珣在這裡指明紫膠藥用功能,但是錯認為紫膠由木津液所成,又把紫膠和騏瞵竭混為物。實際上騏瞵竭又作麟麟竭,是棕櫚科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實分泌出來的,幹後凝成血塊狀的樹脂,與紫膠分屬兩物。
宋馬志《開寶本草》載:“按別本注言:‘紫鉚(紫膠)、騏瞵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鉚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鉚從葉上出。騏轔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也。”將紫膠與騏瞵竭區別開來,是為進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虫部·紫膠》:“集解:(時珍曰)紫膠出南番。乃細蟲如蟻、蝨,緣樹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樹上小蟲造白蠟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這裡李時珍認為紫膠蟲分泌紫膠如同蟲白蠟在冬青樹上分泌白蠟的認識是對的,但是他並未指出,白蠟蟲是雄蟲泌蠟,而雌蟲不泌蠟,而紫膠蟲是雌蟲分泌紫膠,雄蟲不分泌紫膠,因此放養時要用雌蟲,惜古人並無辨別雌蟲雄蟲的記載。紫膠種膠枝選擇也很複雜,古人也少有有關記載,但紫膠的放養為中國之獨有 。
危害紫膠蟲最大的害蟲,是從自然產區帶來,專食膠蟲和肢被的黑、白蟲。黑蟲屬遮顏蛾科;白蟲又名紫膠白蟲,正名為紫膠獵夜蛾,夜蛾科。防治方法除加強檢疫防止或減少害蟲隨種膠調入外,還可在晾膠養蟲時在有紗窗的室內進行,關好門窗,使羽化的成蟲飛不出去,待種膠掛完後用藥殺死;及時收回種膠殺死害蟲。
日種膠的採收:種膠是用於掛放紫膠生產的膠源,只有膠被厚、豐碩連片、顏色正常、鮮技活蟲、無病蟲害的膠梗才能做種膠。就地掛放,當有報信蟲子即可採收,最好隨採隨掛;若在較遠地方掛放,則要有 20%左右的寄主樹有報信蟲子方可大量採收,並在 1至2天內運往目的地和掛放完。外調的種膠,不僅量多而且從採收到往掛改地點和完成技放所需天數較多,必須在專門技術人員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進行採收。
採收又叫砍膠,用鋒利的刀把有膠塊的膠技砍下,陽離膠塊的上下方各約5釐米,口面呈斜形、兩端斜面應同一方向以利掛放。若膠塊只包技的大部分,口面應向著膠厚的一面。種膠集中後放在陰涼通風地方,剪(砍)去兩端的過長空技並逐核檢查質量,再用竹筐包裝,筐高33釐米,底面長45釐米,寬33釐米,四壁網眼直徑3~5釐米。裝時四角放村蔑,分層散放,膠校間有一定空隙,上蓋竹蓋,每包重約25公斤;貼上寫明產地、淨重、採收日期的標籤,及時運往目的地。運輸中保持通風,切忌日曬雨淋和大量堆放。目原膠採收;連枝砍下的膠技,剝下的膠塊就是原膠。
我參觀了榕樹群之後,又來到了金龜採石場,這裡曾經出產大量的花崗岩,2015年光明新區滑坡災害發生後,深圳全市內展開了地毯式排查,截至2015年12月,全市已重點排查地質災害和危險邊坡隱患點738處,廢棄石場24處,目前廢棄石場均已封場關停。金龜採石場因為存在滑坡、崩塌等危險的可能性,而在2015年左右關閉。。。
我在金龜採石場遺址看到很多蟻獅坑。
蟻獅是脈翅目蟻蛉科蟻獅屬下的動物,廣佈於北美、歐、亞各地(但英國無),中國主要分佈在新疆、甘肅、陝西、河北 廣西、河南、等省區。
蟻獅成蟲與幼蟲都是肉食性,以其它昆蟲為食,幼蟲生活在乾燥的地表下,在沙質土裡造成漏斗狀陷阱以用來誘捕獵物。
蟻獅會經歷完全變態過程。幼蟲會在沙地上製造出漏斗狀的陷阱(蟻之地獄),好讓螞蟻或木蝨之類的動物掉落下來並吃掉。
蟻蛉屬於脈翅目,翼展範圍從2到15釐米不等。成蟲有兩對長、狹窄、半透明的翅膀和一個又長又苗條的腹部。雖然他們有點像蜻蜓或豆娘,但它們屬於不同的昆蟲。 蟻獅的成蟲很容易就可區分與蜻蜓的差別,例如其觸角,而且蟻蛉頭部和胸部合在一起。此外,蟻蛉和蜻蜓的翅膀也不同,與蜻蜓相比,成年的蟻蛉的翅膀是非常脆弱的,並通常發現在夜間尋找一個伴侶交配。成年蟻蛉通常是夜行性動物,很少會在白天見到。
大多數物種的雄性都具有獨特的生理構造,雄性蟻蛉的腹部通常比雌性長。
蟻蛉幼蟲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動物,具有堅固的嘴鉗,一個胖胖的腹部,以及胸部有著三對可稍微行走的腿。有巨大的前牙,類似正方形的扁平頭部和細長,並可移動的頸部,為方便捕食,所以其具有巨大的一對鐮刀狀頜,並具有多個尖銳的小刺。鉗口由上頜骨和下頜骨形成;下頜骨每個都包含一個凹槽,
上頜骨的突起物整齊地配合下顎的凹槽,方便抓住並固定獵物,好往其注射毒液和消化酶好分解其軟組織。幼蟲被包裹在沙子裡,這讓蟻獅方便鎖定獵物,使其能夠制服比其本身大得多的獵物。蟻蛉幼蟲缺乏肛門,這在昆蟲中是不常見的。幼蟲階段產生的所有代謝廢物都會被蟻獅儲存在身體裡,一些用於作繭的絲,其餘的廢物皆會在蛹階段結束時作為胎糞排洩。
蟻獅別名沙猴、沙牛等,在分類上屬脈翅目,蛟蛉科,成蟲後叫“蟻蛉”,通體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並密佈網狀翅脈。它頭部較小,但一對複眼發達並向兩側突出,口器為咀嚼式,腹部細長。成蟲體長23至32毫米,展翅52至67毫米。靜止狀態時,兩對翅自胸部背面向體後褶疊呈魚脊狀,覆蓋體背直到腹部末端。蟻蛉多屬中或大型昆蟲,形似蜻蜓。蟻蛉的觸角較短,呈棒狀,且尖端逐漸膨大並稍稍彎曲,翅脈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狹長的翅室。
體近似紡錘型,頭和前胸較小,中後胸較發達,腹部肥大,體表生有著生剛毛的毛瘤。頭扁平,前端有一對形如鉗狀的強大彎管,為一對由上下顎分別形成的顎管,稱雙刺吸式口器。成蟲型似豆娘,但觸角較長,能捕食蚊、蠅等小型昆蟲。
蟻獅的外形像蜘蛛,頭小,有一對大顎,平常是倒退著走。
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捕食方式千奇百怪,有一種昆蟲它能如同人類挖陷阱一樣,來捕食獵物,這就是蟻獅。它在野外的沙灘上,挖出一個漏斗形的小沙坑,當獵物一不小心掉進了沙坑,它就用大牙夾取獵物,吸食獵物的體液。
吸食獵物軀體的內容物後把空殼扔到坑外。有的種類(如斑翅蟻蛉)幼蟲不築坑,而是從隱蔽處捕食路過的小蟲。
蟻獅這種小動物的頭部有一對強大的顎管向前突出,狀如鹿角,是由上顎和下顎組成尖銳而彎曲的空心長管式口器。它會在沙地上一面旋轉一面向下鑽,在沙上作成一個漏斗狀的陷阱,自己則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並用大顎把沙子往外彈拋,使得漏斗周圍平滑陡峭。當螞蟻或小蟲爬入陷阱時,因沙子鬆動而滑下,蟻獅會不斷向外彈拋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進中心,然後蟻獅就用大顎將獵物鉗住,對其注入消化液,吸乾獵物後就拋出陷阱,然後重新整理好陷阱,等待下一頓大餐。但並不是所有的蟻獅都建築陷阱用以捕食,還有一種捕食方式是偽裝成與周圍環境一樣的形態,等待獵物的到來。
蟻獅不排便,它沒有肛門,這解決了它在沙陷阱裡的衛生問題。蟻獅會在沙地上一面旋轉一面向下鑽,在沙上做成一個漏斗狀的陷阱,自己則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並用大顎把沙子往外彈拋,使得漏斗周圍平滑陡峭。 當螞蟻或小蟲爬入陷阱時,拖進沙裡將它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