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九一八”事變後,鑑於抵抗外侮的需要,國內出現了“構建”民族英雄的高潮。

作為蒙古族“民族英雄”的成吉思汗,更是當仁不讓,成為了“中華民族”“民族英雄”的形象代表。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細密畫中的成吉思汗與諸子

1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入侵熱河、察哈爾等省。不久,內蒙古德王召集西蒙古各旗王公召開自治會議,請求南京國民政府允其自治。基於形勢考慮,南京國民政府同意了這一提議。

1934年2月,“蒙政會”在烏蘭察布盟百靈廟成立,烏蘭察布盟盟長雲王任委員長,“只”擔任委員的德王,年輕肯幹且頗具影響力,是蒙政會的實權人物。(拓展閱讀:虛無縹緲“建國夢”:德王與“蒙疆政權”的前世今生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德王

與此同時,“蒐羅所有關於成吉思汗之事蹟”,成為了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1934年,“廢歷三月二十一日”被定為“元太祖成吉思汗誕辰”,伊克昭盟札薩克(盟長)兼吉農(成吉思汗陵奉祀官)沙王參與了主祭。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沙王,漢名魁佔,成吉思汗第30代孫,達延汗第16代孫

  • 1935年,鄂爾多斯再次舉行了紀念成吉思汗誕辰的祭典,典禮依舊由沙王主持,並以綏遠省府委員的身份,代表綏遠官方進行了致祭。
  • 1936年的成吉思汗誕辰大典,繼續得到了官方重視。除了沙王三度擔任主祭外,蒙藏會特派綏沙虎口牧場場長黃夢雄代表前往參加。

1937年成吉思汗誕辰日,綏遠蒙漢各界人士舉行隆重致祭禮。綏遠省主席傅作義與各廳長均親臨參加,並發表了致辭:“吾人為紀念成吉思汗立功及其奮鬥精神,同時當排除蒙漢畛域,五族聯合,繼續奮鬥,爭求民族國家之自由平等”。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傅作義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六百餘年前之侵掠中國者”的成吉思汗,會以正面形象示人並得以廣泛傳播?

原因很簡單,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已經處於危難之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至暗時刻,主流社會開始意識到,找回民族自信勢在必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名滿全球,世界偉人”的成吉思汗,便有了“正面形象構造”和“大範圍傳播”的雙重傾向。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長城抗戰”中的中國軍隊

於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成吉思汗”經常與“救亡圖存”共同出現。

  • 譬如1935年,在北平(今北京)蒙藏學校成吉思汗紀念大會上,籌備會主席雲文翰解釋為什麼要紀念成吉思汗,“表揚先烈的偉業而知所愧悔,由愧悔而省悟”; “認清我們當前的危機,而知所奮發,以恢復我們過去歷史的光榮”。
  • 蒙藏學校校長稱成吉思汗“(元太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英雄”,教務長吳英荃則將成吉思汗與亞歷山大大帝和拿破崙相提並論,稱為“世界歷史上有統一世界理想之大英雄”,強調“他不但不是破壞世界文明的侵略者,而且是一位促進世界文明者”。
  • 蒙藏學校學生週中孚認為,紀念成吉思汗“一方面要景仰他的武功,再方面要效法他的能幹,尤其更要效法用人不分畛域的精神。我們五大民族,打破一切畛域思想,來進行為國家為民族的事情才好”。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北平蒙藏學校舊址

可以說,此時的成吉思汗,已不止是蒙古族的英雄,已經被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與此同時,一些與成吉思汗有關的爭議性內容,也在傳播過程中被刻意淡化。

  • 暴迺權在《紀念元太祖成吉思汗之意義》(新蒙古第5期,1934年)一文中,將蒙古帝國與帝國主義做出了區分。“元太祖之於歐洲,不是侵略,也不是要消滅花剌子模,是為維持公理,是為保存民族的地位”。
  • 文強在文章《曠世英雄成吉思汗》(警光週刊第16期,1935年)中,明確將成吉思汗視作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數到中國的歷史上的英雄,便頓時想到以武力橫掃歐亞兩大洲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這個雄才偉略曠世的大民族英雄,為中華民族釋放一彪炳的異彩。”

2

伴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成吉思汗紀念”更躍遷成為國內主要政黨極為重視的政治活動。

關東軍直犯察哈爾、綏遠等地區後,以德王為代表的部分王公,在日本勢力的扶持下,於1937年成立了“蒙古聯合自治政府(即蒙疆政府)”。

與此同時,在內蒙古地區便有傳聞,“日寇要來盜取大汗的陵寢”,甚至於“這是日寇的一個奸計”。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蒙古聯合自治政府”的“國旗”

面對如此威脅,沙王向南京國民政府建議,將成吉思汗陵寢“奉移”至安全地帶。

1939年6月9日,沙王、鄧寶珊等蒙漢官員,分別與伊金霍洛、蘇定霍洛兩地致祭成吉思汗陵及其遺劍。祭禮完畢後,即開始了遷移成陵的進程。

客觀地說,此時的成吉思汗陵,已經與“國家榮辱”和“民族大義”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成陵遷移,被賦予了非常強的政治意義。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於15日過榆林。“陵寢由北門進入,穿城而過,未停留即出南門”。據相關史料記載,“榆城全市懸旗,出城列隊歡迎的公務員、軍隊、學生、商民綿亙數里,全城鳴放爆竹”。

21日,隊伍抵達延安。據相關史料記載,“延安市各機關、學校、部隊人員均於清晨齊赴十里鋪,共百十餘單位近萬餘人”。

  • 十里鋪前用布幔佈置靈堂,中央懸“世界巨人”的橫額,兩旁懸“蒙漢兩大民族更親密的團結起來!”“承認成吉思汗精神堅持抗戰到底!”聯語。
  • 靈堂前用翠草鮮花紮成高大牌樓一座,“恭迎成吉思汗靈櫬”的匾額橫懸在牌樓,歡迎群眾高呼“保衛伊金霍洛,保衛內蒙,保衛中國”、“蒙漢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新中華報》關於成吉思汗祭典的報道

25日,隊伍到達西安郊外。“靈車上特意懸掛了黨國旗及紅黃綵綢,各界人士參與了迎祭活動”,西北"剿匪"軍前敵總指揮蔣鼎文親自主祭,行禮後靈車啟行。“街衢懸旗結綵,遍設路祭,鞭爆聲響徹雲霄,沿街萬人空巷”。

當晚,各界代表及民眾數萬人舉行公祭,蔣鼎文依舊為主祭官。祭堂內懸有各方致祭輓聯。

  • 如國民黨陝西省黨部輓聯:“毋忘大汗遺訓,廣土眾民,欲禦敵,要合眾心為一”; “實行總理主義,抗戰建國,進大同,必須意志集中。”
  • 陝西教育廳廳長王捷三輓聯: “偉烈邁中西,屈指民族英雄,公自大名垂宇宙”; “馨香崇報享,傷心河山破碎,我於此處拜威靈。”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成陵內遷途中

7月1日,隊伍終於抵達甘肅,成陵“奉移”工作圓滿完成。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親自主持安靈大祭。“佛殿四周,幔以黃綾,成陵居中,右為太祖御劍,左為太祖福晉靈櫬,祭儀嚴肅”。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成吉思汗陵,最終安置與甘肅興隆山大佛殿

實際上,“奉移”成陵的蒙古護送人員,也意識到了行動的“政治內涵”:

移我太祖靈櫬於安全地帶。….全體守陵達爾哈特,誓本我太祖殲滅倭寇遺志,竭誠擁護最高領袖,抗戰到底,以完成建國使命,復興民族大業。

沙王表示:“布(沙王名為沙克都爾扎布)為繼承世祖剿倭未遂之志,敬告在天之靈,祈禱默佑,事畢遄返,率領蒙古健兒與倭奮鬥,任何犧牲,決不顧惜。”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成陵西遷示意圖

3

文章的後半段,有必要重點介紹一下我黨的少數民族“統戰”工作。

1940年3月31日,我黨在延安隆重召開了蒙古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少數民族的“文化建設”,被提升到了組織制度層面。

大會主席臺高懸成吉思汗真像,除黨主要領導外,以伊克昭盟盟長沙王為首的蒙古族“代表”,以及孫科、宋慶齡為大會名譽主席團,吳玉章、林伯渠等為大會主席團悉數參加,蒙、漢、藏、回等五族同胞和安南(越南)、朝鮮等少數民族代表及各機關學校代表千餘人也加入了進來,規模可謂空前。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蒙古文化促進會會長吳玉章

客觀地說,這是黨實施各民族團結平等政策的一次實踐。

除成立專門機構外,我黨幾乎每年都要組織隆重的常規化“成吉思汗大會”。1940年7月24日,成吉思汗紀念堂落成,並舉行了夏季公祭成吉思汗活動,據相關資料記載:

  • 主會場紅色橫聯題有“成吉思汗紀念堂”幾個大字,下面懸著黃色的題為“世界巨人”的橫匾。
  • 主席臺懸有成吉思汗畫像,兩旁懸有馬、恩、列、斯及主席畫像,古今世界巨人可謂薈萃一堂。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延安“成吉思汗紀念堂”遺址

  • 1942年,延安各界召開春季公祭成吉思汗紀念大會。成吉思汗紀念堂中央端置成吉思汗石膏像,周圍貼掛有蒙古人民生活風俗速寫。
  • 1944年,成吉思汗春祭的成吉思汗紀念堂,成吉思汗石膏像前堆著供品、全羊和五杯清澈的酒水,四周貼滿蒙文美術標語。

值得注意的是,紀念儀式程序無不尊重蒙古文化與習俗,處處體現著“民族團結”與“民族平等”的理念。

而紀念大會常規設置的報告、演講等環節的內容表述,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發掘成吉思汗的歷史記憶,稱頌其偉大功績。

  • 1940年成吉思汗紀念會上,吳玉章強調,“(成吉思汗)由很小的被壓迫的部落振作起來,為民族雪恥,為父兄報仇,抵抗外族侵略,打敗了強大的金國”。
  • 1941年成吉思汗紀念會上,朱德強調,“成吉思汗是民族英雄,他打退了強鄰的進攻”。
  • 1942年成吉思汗紀念會上,吳玉章強調,“(成吉思汗)為蒙古人所崇拜,為世界人士所稱道,他建立過地跨歐亞的一個大國家,他能團結民族來抵禦外侮,始終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敵人搏鬥”。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由謝覺哉主筆的“成吉思汗祭文”

2)強調成吉思汗的民族精神,激勵民族進行堅決抗戰。

  • 1940年成吉思汗紀念大會上,吳玉章稱,“(成吉思汗)就是要發揚我民族團結禦侮的偉大精神,團結國內各民族爭取抗戰勝利”。
  • 1941年成吉思汗紀念會上,李維漢闡述了紀念成吉思汗的四點意義,其中兩點指向“民族精神”——“學習成吉思汗‘團結內部,擊退外敵’的民族精神”;“幫助蒙古同胞復活成吉思汗的民族精神”。
  • 1944年成吉思汗春祭,烏蘭夫發表紀念文章,稱讚成吉思汗“那種反抗侵略,團結禦侮的偉大精神,實是使弱小的蒙古民族,一變而為威震寰宇的強大民族的重要因素,繼續這種光輝的傳統,是我們每一個成吉思汗的子孫在今天對日抗戰中應有的精神”。
“民族英雄”成吉思汗: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

延安時期的烏蘭夫

3)宣傳我黨的民族政策。

坦誠說,我黨紀念成吉思汗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展示“提倡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先進民族政策。

  • 1940 年成吉思汗紀念會上,董必武認為,紀念成吉思汗“要實行民族平等,研究優良的蒙古文化,將它繼承和發揚起來,構成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一部份”。
  • 1942年成吉思汗紀念會,邊府委員那素滴勒蓋(陝甘寧邊區政府軍委員,1943年在延安犧牲)稱:“我們蒙古人要以成吉思汗的精神來團結各民族,….只要全中國的民族團結起來,一定可以戰勝我們的共同敵人———日本強盜。”

烏蘭夫撰寫的成吉思汗紀念文章,非常清晰地闡述了共產黨“團結平等的民族政策”,並對國民政府的“大漢族主義”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

….但自一九二七年以後,這種政策卻為大漢族主義所代替,復陷千萬蒙胞於同化高壓之下。直至抗戰後,還影響到蒙古民族的團結抗日,這是非常不幸的….蒙古民族的解放道路,將依靠在蒙胞和共產黨的團結和互相信賴上面。

“民族英雄”,是一個含義極廣、包容極強的概念。而成吉思汗被構建成“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既有“功利性”的含義,也是時代必然。

在整個中華民族處在危難之時,我們需要團結中國各民族共同抗日。因此,少數民族的“民族英雄”被納入“中華民族”的“英雄譜”,自然水到渠成。於是,成吉思汗不僅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更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抗擊外侮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