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I一天兩次簽約,為什麼說“新基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百度AI一天兩次簽約,為什麼說“新基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文 |李永華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巨頭一天籤兩個“大單”,近期AI領域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繁榮“盛景”。

4月24日,百度與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設立“CDC應急技術中心-百度基因測序工作站”,共同推動新冠肺炎病毒相關分析研究工作,以及未來公共衛生相關科學研究;

幾乎在同一時刻,百度智能雲、度小滿與億聯銀行宣佈戰略合作,三方稱將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在金融業務和金融科技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百度AI一天兩次簽約,為什麼說“新基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再加上近期短短的時間裡,Apollo無人出租車在長沙開放預約,南京市、秦淮區兩級政府與百度以及亞信集團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車聯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這些固然都是百度的收穫,但在國家層面的“新基建”導向越來越明晰的時候,作為新基建“劃重點”的人工智能,密集簽約又何嘗不是整個行業與大時代碰撞的一種體現,在這個過程中,百度作為領導羊率先被凸顯出來。

前為因,後為果:“AI落地”與新基建調換位置

“新基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進行“政策加速”:

4月9日,新華社刊發中央文件,數據被正式歸為“生產要素”納入國家的要素市場化配置中;

4月20日,在市場對於“新基建”的熱烈討論中,發改委站出來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基本範圍;

4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工信部下一步將大力支持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

顯然,在官定的範圍中,人工智能成為排頭兵。這一波由國家意志推動、科技企業全面參與、最終將觸及每個個體的科技應用大浪潮,AI將直接受益、加快落地。

但是,反過來看,“AI落地”也在推動新基建浪潮的到來,正是有了AI企業此前打下的基礎,政策才會如此篤定。

換句話說,新基建並不是“從零開始”,它本身就是早已經存在的技術、應用和趨勢的一個強化式延續,這其中,AI企業在過去的種種積累順延成為重要構成要素——它們原本在屬性上就歸屬於“新基建”範疇,只是沒有被正式定義。

在“新基建”浪潮正式席捲之前,AI落地是浪潮的“因”,是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一旦新基建浪頭形成,AI落地加速就將成為浪潮的“果”。

從這個視角看百度AI一天籤兩個約就更容易理解,在因果位置互換的時刻,AI落地的收穫密集展開,既是作為推動力量的集中展示,也是受益政策的一個開始。

這種推動新基建浪潮、又將被浪潮加速的AI落地與收穫,可以拆解成兩個層面:

1、場景全面深度滲透

只有完成全場景滲透(而不是少數單一場景),AI才“有資格”成為新基建的推動力量。

在2020年之前,百度AI一直在潛移默化完成這個過程:

2019年,人們已經看到,諸如百度智能雲與中國聯通打造的智能客服在三省一基地上線,浦發銀行首個“金融數字人”推出,百度智能雲與央視網共建人工智能媒體研發中心,聯合打造媒體產業人工智能產品,精研科技智能質檢車間降本提效,東軟集團的“雲智未來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銀聯商務金融級雲服務賦能800萬商戶“上雲”……

到了2020年,這個過程被拓寬和加深,上文提到的同一天之內百度與CDC、度小滿+億聯銀行簽約,是用AI賦能醫療研發、助力金融智能化升級。

不久前,Apollo無人出租車在長沙開放預約,百度研究院推出AI合成短視頻平臺VidPress,百度Hi新增了520人音視頻會議和多入口快速入會兩大功能,還將加入知識管理功能,高調加碼在線辦公市場……這些都是百度AI在醫療研發、金融科技、無人駕駛、視頻合成等多個領域持續落地成果。

從單個案例看,例如百度、度小滿與億聯銀行的合作,2019年,百度智能雲中標億聯銀行人工智能平臺建設項目,為億聯銀行打造以金融云為基礎,大數據為支撐,感知和深度學習平臺為核心的億聯智聯大腦中樞,為億聯銀行服務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支撐;未來,百度智能雲與億聯銀行預期進行更深入合作,建立起從IaaS基礎雲服務到SaaS解決方案的完整金融智能化方案。這種全方位的智能化,也說明百度AI落地不僅有全方面的滲透,也有垂直領域的深耕。

正是有了百度AI這樣的全面收穫,才能使得AI以行業姿態推動新基建共識形成,並最終從中受益。

2、大眾認知實現全面突圍

AI成為推動新基建的動因,除了落地方面的廣泛收穫所體現的現實價值,在大眾認知層面的突破也必不可少,畢竟,大眾普遍的認知和認可往往是科技浪潮最大的契機。

對普通人而言,AI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有些高深莫測,“端著端著”離普通人生活不算太近。

現在,這種認知屏障已經被AI技術深入生產生活場景的具體應用所打破,特別是在疫情期間。

快速過閘、減少聚集、準確測量,在疫情期間,百度AI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應用的AI測溫系統讓普通人感受到AI的強大能力;而幫助群防群控、以自然流暢的對話收集居民健康相關信息的百度智能外呼平臺,則讓普羅大眾近距離感受AI智能對話的能力;此外,智能工業質檢的高精確度和高效率令製造業從業者無比感嘆。

除了疫情期間,還有比較典型的,比如近期Apollo無人出租車在長沙開放預約,當市民可以在百度地圖及百度APP智能小程序直接預約體驗新式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時,AI與大眾已經真正實現了所謂的“零距離”。

百度AI一天兩次簽約,為什麼說“新基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現在,百度又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用AI分析病毒,而恰好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CGTN採訪時表示或許九月份中國就有一種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疫苗,到明年初就能研發出可以用於健康人群的疫苗,這其中不免讓人聯想到AI對解決疫情的價值,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

總得看來,百度AI進入全面收穫期,而這些收穫的發生過程,也是新基建浪潮的形成過程——“新基建”更像是把眾多小浪、中浪匯成大浪,而不是直接砸錢掀起大浪。

要與“新基建”趨勢合流,AI企業要經歷哪些考驗?

要有推動趨勢的能力,一定要付出倍於常人的努力;而當外部環境改變帶來巨大的機會時,也一定只有準備好的企業才能抓住。

從個案上看,以百度為代表的AI企業能先為“因”後為“果”,與“新基建”趨勢合流,它至少完成了三個方面的“考驗”:

1、基礎技術層面:技術能力有多強,是否代表AI的頂尖水準

百度AI能在多場景全面落地,達到一天簽約兩大合作的地步,首先離不開技術的深耕,最直觀的標準是各種權威背書對百度技術的認可。

過去在AI領域踽踽獨行時獲得的各種技術領先自不必說,即便在各大玩家紛紛後知後覺加入AI賽道的2020年,百度AI仍然把握著技術領域的話語權。

1月中旬,《哈佛商業評論》重磅發佈“2019全球AI公司五強”榜單,百度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位列第四;兩天後,全球最大的企業增長諮詢公司沙利文發佈《2019年中美人工智能產業及廠商對比白皮書》,百度被認為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廣泛的AI佈局、完備的AI生態,在綜合AI技術實力和綜合AI落地實力兩個維度都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2月,百度在AI頂級學術會議AAAI 2020上被收錄28篇論文,較AAAI 2019的15篇入選成績提升近一倍;IDC《中國公有云物聯網平臺2019年廠商評估》中,百度智能雲天工物聯網平臺在能力和戰略兩個維度,都位居領導者象限。

此外,還有3月全球規模最大的語義評測比賽SemEval 2020,百度獲5項世界冠軍;4月下旬國際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學術會議ACL 2020百度有11篇論文被大會收錄……

AI密集簽約落地的背後,是百度AI的技術能力在多年積澱後,已經為大規模落地做好了準備,且還在不斷持續進化中。

2、開放生態積澱:是否影響了更多主體,推動行業“成了氣候”

百度不可能自己一個人完成所有的AI落地應用,生態成為放大百度AI能量、加速AI落地應用、推動新基建浪潮的必然和必要。

這方面,百度大腦、飛槳、Apollo、小度等通過長時間的運營,已經某種程度上建立了一個“AI對外賦能”的多維體系,從AI應用接口、AI生產、典型AI場景等多個角度,用生態的方式影響更多主體。

在新興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波紋傳導”理論,形容新興科技影響力擴大的最好路徑,是通過授權合作等方式,讓技術滲透由核心平臺開始逐步向外一圈圈快速擴大,如同水中的波紋一樣。

總體而言,這個理論十分契合地解釋了百度AI生態推動AI影響力快速擴大的過程,百度並非憑一己之力,而是藉助生態“波紋”式逐步放大影響力,其過程大略如下圖所示:


百度AI一天兩次簽約,為什麼說“新基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百度AI的各種生態的價值,就更明瞭。

例如百度大腦作為業內最全面、最領先、服務規模最大的AI開放平臺,目前已經開放了248項領先AI能力,開發者數量超過180萬,日均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該平臺可以為不同AI技術積累和場景需求的開發者提供助力,解決實際問題。

正是因為這種生態的存在,才會有更多開發者加入進來,有更多企業或消費者享受到AI服務,推動AI廣泛落地,也成為新基建的重要推動力量。

同樣地,飛槳、Apollo、小度莫不如此,只不過飛槳更底層,Apollo、小度更垂直。

3、科技創新能力:是否有永不衰竭、持續創新的能力

有技術能力,有生態化運作,影響AI落地還有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思維侷限,不斷把AI能力轉化成那些有現實價值應用。

不久前,百度研究院宣佈孵化出業界首個支撐通用型、大規模生產的智能視頻合成平臺VidPress,簡單說,這個平臺能幫助用戶把圖文內容快速轉變成帶解說的視頻內容,在9分鐘內完成視頻素材智能化聚合、解說詞生成、語音合成、音視頻對齊和渲染導出整套製作流程。

這種創新,來自於語義理解、圖像識別等眾多AI技術,它適應了視頻內容時代創造者的廣泛需求,代替了他們往往不具備的視頻專業剪輯工作。

在VidPress之前,百度AI還有很多創新的落地案例,例如2019五四晚會上的AI虛擬主持人小靈,澎湃新聞早晚新聞欄目上的虛擬主播,浦發銀行業內首個“金融數字人”,就來自於合成虛擬形象技術。

創新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看得到的場景需求,還在於為AI落地爭取更多發揮空間。

AI即將迎來市場規模的暴力拉昇?

新基建由技術浪頭匯聚而成,那些原本就積累深厚的領域,將與“新基建”產生更多的互動,積累越深的行業,政策“受益”將越多。

從百度AI來看,在自身努力獲得市場認可之外,隨著新基建政策加速,它所面臨的“市場進取”狀況也在發生變化,符合營銷學理論上由“中樞路徑”到兼具“邊緣路徑”的轉變:

“中樞路徑”:過去企業客戶選擇百度AI,可能更多以現實邏輯的方式來進行決策,通過具體技術能力、性能、效果等理性認知深入理解產品,進行判斷,雖然百度不怕這樣的“考察”,但畢竟週期會很長;

“邊緣路徑”:現在,更多客戶將以感性的方式,從大眾形象、公司背景、影響力、權威背書等角度進行決策,決定是否選擇百度AI,其結果是週期更短,市場增長更快。

市場推廣過程中,這種轉變往往出現在積澱後的市場快速突破期,無疑,百度加快AI落地進程、擴大影響力與國家政策加速共同推動了這種轉變。

百度AI的“邊緣路徑”效應正在形成,客戶因為信任、口碑、品牌形象等原因主動加入AI生態將成為下一步市場規模擴張的常態,從市場規模看,先平緩後陡升的J型曲線正在形成:


百度AI一天兩次簽約,為什麼說“新基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總而言之,新基建按下了“快進鍵”,這是百度AI等眾多新科技行業玩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這之後,那些貢獻過力量的行業或企業將從中受益,一個激盪的時代終結屬於有深厚積澱並進行了充足準備的人,在基礎夯實的AI這裡,“快進鍵”也同時被按下。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芯片、算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