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味道之菌子

雲南山多,且多是松樹林,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出產各種菌子。夏天雨水一過,早上太陽出來,一朵朵菌子就從松針下冒出。拾菌的人揹著竹簍,手拿特製的爪子,沿著山腳尋覓起來。有經驗的拾菌人,知道哪些地方出菌,他們有著自己的獨門路徑,不知道的人,跑遍整個山頭,收穫也不會多。小時候家裡在山上種烤煙,屋旁一個老頭,每天都上山撿菌子,天亮一會就回來了,但往往收穫不錯,聽說他知道菌窩,每天去那些地方轉一圈就行。有人想悄悄跟著他,但總是被甩開,這是這個老頭的秘密路線。

我小時候也去拾過,記得一次一個大哥哥帶我去,哪知剛出發就下大雨,他不想半途而廢,就讓我自己先回,我不知道路只能嚎啕大哭,後來記不清怎麼回去了,這是一次失敗的拾菌經歷。但也有收穫頗豐的,那是和幾個表姐表兄出去,他們教我要注意松樹下的松針,菌子往往藏在下面,還有哪座山容易出青頭菌,哪些草叢裡容易出乾巴菌,哪些菌子可吃,哪些有毒,都是日積月累的經驗。記得那次我拾到不少,還有堪稱極品的乾巴菌,據說可以生吃,我嚐了一下,香味濃郁,又有點淡淡的甜,還有沒洗乾淨的細沙。那次拾菌除了這些,還記得摔了幾次跤 ,褲子都破了。現在很多山都承包給人了,其他人不可以去拾,我也好多年沒去了,只能藉此回味一下。

菌子的種類很多,我們那主要有青頭菌、雞樅、乾巴菌、牛肝菌、羊肝菌、見手青、大紅菌、銅綠菌、掃帚菌,其中前三種最常見,其它我們統稱雜菌。

青頭菌是最多的,價格也最便宜,一般多放水,半吵半煮 ,吃到口中潤潤的,像勾了一層芡在上面。雞樅一般煮湯,很鮮甜,用手撕成細絲,就像雞肉絲似的。雞樅是有窩的,採完後,夏天過段時間又冒出,並且第二年還是一樣。我家田頭就有一個,在棵松樹下,已記不清在那撿了多少次,後來樹被砍了,就不再出。聽說那裡有白蟻窩,雞樅就能反覆長出,樹砍了窩也廢了,現在想起也是惋惜。乾巴菌狀如馬牙齒,也像矮小的珊瑚,味如干巴,故得名。乾巴菌數量稀少,一般慢慢撕開,加入青椒同炒,或者用來炒飯,在一些飯店價格不菲。

接下來說說雜菌,我們那把其它菌子這樣稱呼,除了數量不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有毒。前面三種菌子,一般認為無毒,甚至有的可以生吃,而雜菌弄不好是會出人命的。每年一到夏天,總會聽說,哪裡有人吃菌“鬧著了”,聽說會看到有小人跳舞,叫做“打小人人”,就是想用手去抓這些小人。有次同事看了篇文章,聽說荷蘭有賣一種致幻蘑菇,人吃了會產生奇妙的幻覺,很像雲南菌子中毒,非要纏著我帶些給他。其實這是菌子的神經毒素髮生作用,嚴重的小命不保,我們那可不會用此方式娛樂。但是那誘人的味道,還是誘惑著雲南人樂此不疲,身邊沒有一個吃菌“鬧”過的朋友,都不好意思叫雲南人,頗有江陰人拼死吃河豚的味道。

據說,菌子越好吃越有毒,所謂的“jie味”越大 ,不知真假。但云南人吃菌確實小心,一般要用南瓜葉仔細洗淨,反覆淘洗,放入大蒜熱油,反覆翻炒,大蒜變黑就表示有毒,不能吃了。有的還會加少許水,防止沒熟透。有的菌子不能混合炒,容易交叉產生毒素。吃時不能喝酒,也不能夾給別人,頗有點各安天命的感覺。但這還是擋不住雲南人對菌子的喜愛,我一到夏天,也總是暗自說一句:要是在家就好了,然後默默吞下口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