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不足還是另有他因?劉備為何致死都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劉邦和劉備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在亂世中崛起,又同樣都有過割據巴蜀的經歷,但是兩個人的最終境遇卻大不相同。劉邦最終統一了天下,而劉備直到鬱鬱而終也沒能實現光復漢室的偉業。後人多將其中原因歸咎於劉備才能不足,所以他才無法完成統一大業。但是才能一說畢竟太過主觀,也很難由此得到公正客觀的結果,因此只有從雙方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軍事局勢等客觀因素出發,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為什麼劉邦可以統一天下,劉備卻做不到。

能力不足還是另有他因?劉備為何致死都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劉邦畫像

秦末與漢末局勢差異

秦王朝一統天下後,將嚴苛的刑法推行至全國,並屢屢大興徭役。當時,秦政府能控制的人口不過兩千萬左右,而秦朝卻徵發數十萬人開發南方,隨後又徵發數十萬人衛戍北方,還發動數以百萬計的民工興建馳道、長城以及皇陵等大型工程,這無疑嚴重影響了當時正常的社會生活。在當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農業活動,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就是男丁。統治者不斷徵發徭役服務政府,雖然創造了不少宏偉建築,卻動搖了很多地區家庭或宗族的經濟利益,這令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開始不願意接受秦政府的剝削,紛紛上山落草為寇,《漢書·賈山傳》稱當時“群盜滿山”。劉邦本來是秦朝官吏,長官讓他押送百姓到驪山服役,結果半路上百姓們逃跑了不少,眼見無法交差,劉邦索性也脫離政府控制,逃到芒碭山落草為寇。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戰火立刻席捲關東,各地盜匪搖身一變成為了豪強勢力,劉邦也在這個期間不斷擴張自己的武裝力量,最終成為了一方諸侯,與其他勢力聯盟一起伐秦,還共尊楚王為君。

反秦聯盟的領袖們出身、見識各不相同,有六國貴族、有農民義軍,互相之間也有一定程度的內部矛盾,但是在結盟期間整體上還是較為團結、統一的,各方始終以滅秦為首要目標。與之相比,劉備所經歷的漢末大亂時期則是另一番景象了。

能力不足還是另有他因?劉備為何致死都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秦始皇

黃巾大亂後,漢靈帝為戡亂讓各郡大規模擴軍,並鼓勵地方豪強幫助朝廷平亂,地方軍力由此得到了充足的發展。董卓執掌中央大權後,敗國亂政,這導致關東諸侯群起反董卓,天下一時間大亂。然而,反董卓聯軍卻並不團結,還沒有消滅董卓勢力,自己就先在關東打了起來。軍閥混戰的局面下,劉備好不容易佔據了一隅之地(徐州),卻因強敵環伺,而難以立足。後來,劉備在北方輾轉流離,最後只能遁逃到了南方,這才逐漸佔據荊州和益州。

漢末局勢比起秦末來說,顯然更為混亂。雖然它們都是戰亂之世,但秦末諸侯先一起推翻了秦朝,得到穩定的國土後,才開始互相爭鬥。反觀漢末諸侯,他們還沒有剿滅董卓、李傕等勢力,就開始了爾虞我詐的軍事鬥爭。當時劉備的對手都是一些名門望族、地方豪強或者是已經統御一方的地方長官。在這種局面下,對於劉備這種既缺乏本錢,又沒有穩定勢力的軍閥來說,顯然更加不利。劉邦雖然一開始也沒有穩定的地盤,但是局勢卻給了劉邦緩衝的機會,也沒有人刻意針對、攻伐劉邦,所以他才可以在關中積累聲望,在巴蜀建立漢國。與之相比,劉備的崛起則要困難一些。

劉備沒有合縱連橫的空間

劉邦、劉備二人在亂世中摸爬滾打,最終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雖然都成為了一方君主,但是二人建國後所面臨的局勢卻大相徑庭。盟軍滅秦後,盟主項羽分封天下,中國被分出了各式各樣的小國,儼然是周朝時的封建(即封邦建國),沒有統一的政權。劉邦被封到了巴蜀,建立漢國,成為了漢王。項羽是楚王,成為天下的霸王。這個“霸”,實際上就是“伯”,意為諸侯之長。這一時期,諸侯王各據一方,國與國之間合縱連橫、互相征伐,實際上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複製。劉邦與項羽不斷拉攏盟友互相攻伐,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也只是“爭霸”。即便劉邦後來滅了西楚,自立為帝,其本質也只是新一任諸侯之長,新一任“霸”、主”而已,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統一全國,直到後來劉邦漸漸剪除異姓諸侯。

能力不足還是另有他因?劉備為何致死都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楚漢爭霸局勢圖

可以說,劉邦是在與分裂的中原各國進行戰爭,而劉備卻不同,他的對手是一個統一的北方政權。劉備佔據荊、益二州後,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但與此同時,北方也已經基本被曹操統一。曹操也是政聲斐然,中原沒有出現大規模造反的情況。再加上,江東也被孫氏佔據多時。天下已經沒有幾家割據勢力了,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不僅可以用到數學、物理上,在社會關係等抽象概念中,解決三角關係往往也會非常複雜。劉備不能像劉邦那樣具備充足的合縱連橫空間,他只能選擇與孫氏結成聯盟共伐中原,其效果當然有限。並且劉備在發展過程中很容易觸犯孫氏的利益,互相之間就容易產生矛盾,甚至被盟友插刀。如果劉備在建國時,北方仍是豪強割據的情況,那麼他統一天下的成功率就會大大增加。

鬆散的聯盟比起統一的政權,自然是前者更容易對付,可劉備面臨的局勢卻是後者。一些人苛責劉備不能像劉邦那樣統一天下,將原因草率地歸結為劉備才能不足,卻完全不考慮局勢因素,這實在不應該。

劉備難以複製劉邦北出關中

劉邦被分封到巴蜀後,沒有因此受困,漢國還在一年後攻下關中,成為了最強的諸侯國之一。可是劉備和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反而困居巴蜀?這是因為才能不足麼?顯然不是,這同樣與局勢有關。

項羽將三位秦朝降將分封至關中為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以及翟王董翳),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互相掣肘,避免富饒的關中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同時還利用“三王”封鎖劉邦的發展。可他萬萬沒想到,關中的分裂反而導致了力量的分散,三國根本難以調集力量對抗漢國。

能力不足還是另有他因?劉備為何致死都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項羽

另一方面,劉邦佔領關中也屬於名正言順。當年,諸侯共尊的義帝熊心曾立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秦王。後來劉邦大軍先行打下了關中,自然該由劉邦做秦王。不過,項羽眼紅劉邦,不想讓他由此坐大,所以在分封時故意把劉邦封到了巴蜀之地。在項伯的遊說下,才勉強增封了漢中之地,但這與富饒的關中比起來仍然相去甚遠。劉邦後來攻打關中也屬於名正言順,沒有招到其他諸侯王們的反對。不僅如此,劉邦打下關中後他們反而紛紛向漢國陣營靠近,一致對抗西楚項羽。

劉邦在關中也有著極高的聲望。自秦末大亂以來,各地百姓飽受戰爭之苦,秦地百姓也不例外。劉邦入秦後,不僅與民相安,還保護了秦朝的宗室貴胄,並且“約法三章”,這得到了百姓及地主們強烈的認同感。而以項羽為首的盟軍入關中後,卻到處燒殺搶掠,搞得關中一片狼藉。對比之下,關中人民當然更向往劉邦這樣的君主。

能力不足還是另有他因?劉備為何致死都無法複製劉邦的成功?

劉備劇照

相比之下,劉備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劉備所面對的關中非不分裂。關隴軍閥早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間就被曹操、夏侯淵剿滅殆盡。曹氏政權還派重兵把守關隴地區,直到西晉時期,這一地區都駐紮著數萬到十萬左右的軍隊,這樣的規模幾乎相當於蜀漢全國的軍隊人數。劉備在關中也沒有樹立起像劉邦那樣強大的聲望。劉備一輩子都沒踏入過關中,關中百姓恐怕連劉備是誰都未必知道,劉備又如何像劉邦那樣在關中樹立聲望呢?

由此來看,劉備乃至諸葛亮佔據關中的條件並沒有劉邦那樣充足,他們只能硬著頭皮攻打關中。駐紮在關隴的軍隊不在少數,又兼備地利因素,非常容易進行佈防,劉備和諸葛亮當然難以複製劉邦北出關中的模式,所以這與他們的個人才能沒有太大的關係。

總的來說,從劉邦、劉備各自所面臨的客觀形勢看,毫無疑問劉邦更具優勢,這些優勢條件能讓他在當時的社會有機會成為天下霸主,乃至於完成統一。可是,劉備卻不具備這些條件,最後他也只能割據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