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選穴一定要多嗎?

對針灸處方取穴多少的思考

作者/梁亞奇


給病人扎針,一次扎幾個穴合適?取穴多少有沒有標準?


我沒有結論,但有一些觀察和思考跟大家分享;在文章最後,還有我恩師王居易先生的一點相關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首先,針灸處方的大小,似乎更多的取決於醫生的性格和風格。我有一個粗略的劃分,把醫生風格分為“積極”和“保守”兩大類。


積極的醫生在選穴時,喜歡全面、重兵。好比一個經理需要組建團隊完成某個項目,他的原則是“人多好辦事”和“人多力量大”。在他眼裡,凡是可選用的腧穴,默認為都是互補的和協同增效的。所以沾邊的,可能有用的,能用就用上。


比如消化系疾病患者,脾足太陰之脈有點虛,原穴太白用上;有點痰溼,合穴陰陵泉用上;患者有胃疼症狀,《標幽賦》說“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所以把公孫用上。兼有月經病,三陰交是常用效穴,用上;月經病在血,血海要用;郄穴能夠增強氣血,那麼地機也用上。另外,患者常在大橫位置出現腹痛,且有慢性腹瀉,所以大橫也用上。


僅僅足太陰經一條經,很容易就用到了7個穴;如果其他經再選一些腧穴配合用起來,開出十幾二十個穴的處方真不算什麼。因為雙側取穴能夠強化功效,所以大部分的腧穴雙側都要扎,那麼一次治療用四五十根針很平常。


但這中間其實有個風險:每個腧穴之間真的都是協同增效嗎?好比搞了一個三十人的團隊,真的其中每個人都是互相幫助的嗎?沒有隊員之間出現矛盾,而互相拆臺的嗎?


最開始物色隊員的時候,一廂情願地默認每個都是好員工,只有積極的作用,沒有消極的作用。可是真的把隊伍組建好了,就發現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內耗上了。這兩個之間性格不合,那兩個之間脾氣不對……十個人能幹的事情,三十個人反而幹不成了。


說一點我自己的臨床情況。我的風格是傾於保守的,足太陰經原合配穴我常用,太白、陰陵泉用上之後,這條經上(尤其是太白和陰陵泉之間的一段)如果再用一個或幾個穴,會不會反而干擾了原合配穴的功效,是我經常顧慮的問題。


同樣問題我也請教過別的針灸醫生,曾經有風格非常積極的醫生,不假思索地立刻回答我說:“不會干擾,儘可以加上。”顯然,他的原則是“可用可不用的,就用”。


我曾經在給患者處方的時候,為了一個穴是加上還是刪掉,考慮了十分鐘。我的處方通常用穴較少,所以加一個還是減一個,在方子上是變化比較大的。


那麼是不是選穴越少越好呢?也不一定。用穴過簡,有時又有力量不足之虞。


究竟一首處方用幾個穴合適?很難得出普遍而確切的答案。最後我來說一說我恩師王居易先生的特點,供大家參考。


2014年出版的《王居易針灸醫案講習錄》是王老的醫案集,裡面記錄了125例病案。我曾把這些病案的初診選穴粗略做了個統計:其中選二個腧穴進行治療的14例,選三個腧穴的35例,選四個腧穴的30例,選五個腧穴的24例,就是說王老用2~5個穴進行治療,佔了病例總數的83%;如果加上只用一個腧穴進行治療的7例,就是89%,佔了九成。


2016年出版的《經絡醫學概論》,第315頁,講選擇本經作為治療經脈的內容時,王居易先生舉了個例子:


“急性咳嗽等,若經絡診察發現以手太陰經異常為主,只需取手太陰經治療即可……目前臨床常規治療還會建議再加豐隆、大椎、曲池、足三里等穴。這樣治療,原則上無大礙,但從長遠看加此組穴位對病人並無好處。因為患者的陽明經沒有異常變化,針刺上組穴位可能會耗損陽明經的陽氣,干擾陽明經的正常氣化。長此以往,這種不加辨別的治療刺激會造成經絡不可預見的後果。臨床上這類經驗教訓很多。”


以上便是我的一點思考。後學淺陋,請同道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