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如果你是為了《你的名字》來看這篇文章,請你一定要仔細品讀下去,因為這部作品,看過的小夥伴不僅僅是給你帶來的感動,更是吹響了你青春結束的號角。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新海誠是一個缺點和優點集一身的導演

從《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到《秒速5釐米》,徹底失敗的《追逐繁星的孩子》。新海誠的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他不善於刻畫人物,卻善於利用視聽語言做到抒情;他對真實世界有很強的描繪能力,但如果要他像宮崎駿一樣去做一部像《千與千尋》那樣的動畫,結果就會失控。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明白這個道理的新海誠在《言葉之庭》重頭來過,文學性、軟色情、現實性、以及被所有人津津樂道的畫質,幾乎就是這個當年從Falcom辭職出來的文學青年的全部。

新海誠絕對不會只滿足於製作立足於現實世界的動畫、也不會甘心寫下只在真實世界會發生的故事。他所想要的,可能是像其他大師那樣,製作一個科幻的、神話的,其中又摻雜著青春、少男少女心事的動畫。或者反過來。於是便有了這部《你的名字。》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故事前面的節奏輕鬆愉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少男少女對於交換身體這件事,第一反應是第二性徵,男生摸胸,女生摸喉結。拍女性的時候,不少鏡頭也常是從足部網上,慢慢移動到腿部,這些許軟色情讓我想到了《言葉之庭》。用一些軟色情為電影添加些文學性是再好不過。

最開始不善言辭的男生,與有些軟弱的女主,也在故事的發展中成長,面對災難的果斷和勇敢、面對重要的人消失時奮不顧身的行為,兩個人相互感染,可以見到人物的轉變。時間產生羈絆,又讓羈絆更為牢固。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你的名字》細節刻畫

神社、組紐(編繩)、口嚼酒,這些都是構成羈絆的成分。宮水家的幾代人都有過與他人交換身體的經驗。在開頭的動畫中,不停地出現“圓”、“直線”、“紐帶”、“男主手上的紅繩”、“女主的發繩”這些線索,又借少女的口說出對這個小鎮的諸多不滿。草蛇灰線,對觀眾說出:“其實鎮長,也就是三葉的父親,也是因為與三葉的母親交換過身體,才跑到這個小鎮上來,入贅到宮水家。”

當小鎮上所有人出乎外界意料、奇蹟般躲開隕石之後,登報的鎮長簡介中寫著:民俗學家→神主→鎮長。為了追尋年輕時與自己交換過身體的宮水二葉來到這個小鎮,在妻子死後又性情大變,放棄信仰與堅持,甘心去當一個政客,背叛年輕時的喜好與研究,彷彿就在對神說:“既然讓我們兩個人產生羈絆,那又為何那麼快地斬斷羈絆?”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看完《你的名字》感覺青春結束了一半

這是一部再青春不過的電影,仔細看,會發現嚮往東京的三葉眼中東京的色彩比每天都居住生活在此的瀧更豐滿、更絢爛多彩,這是導演的有意為之。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奔跑、仰望、迷茫、暗戀、夢想、害羞;鐵軌、天橋、大雨、櫻花、星空。兩個人在環形山上相遇,黃昏之時的一抹陽光灑出的線、環形山上的圓、兩個渺小的人在山頂上所成的點;點、線、圓,交織出情感的網,那大概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即便是兩人最後的相遇,先是躊躇,接著兩人在樓梯上擦身而過,那種“明知道就是她,可是不能開口啊,萬一不是呢?對方會把我當做是奇怪的人吧?”這種小心思也刻畫得入木三分。最後結局圓滿,兩個有著很深羈絆的人又一次相遇。

還記得《你的名字》嗎?看過的我感覺青春結束了,新海誠不欺我

各位怎麼看待《你的名字》這部動畫電影的呢?將你們的看法留言分享出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