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來興會淋漓,快意人生,痛快曉暢之感。彷彿眼前一片空曠無際,視野千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耳邊滾滾江濤如雷吼,猿啼作樂聲。

如果不知道背後的故事,單單讀其詩本身會覺得這是李白的一貫詩風,感情興發,噴湧而出。

殊不知這是很特別的一首。表面看似旅次輕捷,實是有幸赦免後的複雜心情。江陵本非李白的故鄉,一個“還”字親切得如同歸鄉一樣。兩岸猿聲助我興,輕舟側畔千帆過。抒情達意,自我放逐之感。

李白因什麼作《早發白帝城》這首詩,箇中因由許多人都略知一二。這事件背後的全貌和後來的事件發展是怎樣的呢?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01世人只看到李白詩裡的狂歡,誰曾體會他的半世心酸。

李白是偉大的人。一生才華絕代,抱負深遠,常懷濟世救民之心,政治上不得舒展,但性情放逸超脫不改。

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曾被李隆基招去做過兩年的翰林院供奉。漸漸地,李白對這種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漸厭倦,他的心在政治上。後請辭被賜金放還。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實是放情山水詩酒,哪裡風景秀麗去哪裡,暢遊名山大川。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盛唐開始滑向低谷。大唐榮耀不再復。

公元756 年(唐天宇十五年、至德元年),李白已五十六歲,在這年六月間,來到廬山,這是李白第三次到江州,這次他與夫人宗氏隱居在廬山屏風疊達半年之久,並修建了讀書草堂,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到了這年冬天,李白被邀請下山參加永王李磷的東征部隊。為什麼李白欣然前

要在這亂世中發揮自己的價值一展抱負嗎?固然是,但這不是主要的。

李白最核心的思想是救濟天下,拯救流離失所的百姓於戰亂中。他可以在廬山避世的。他不能。他不能坐視不管。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來到永王身邊,李白鬥志昂揚,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鼓舞鬥士。樹永王軍容軍威,勉永王勤王救危,稱玄宗和肅宗為二帝,永王為賢王。

其五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李白在政治上是天真的,這天真是一腔報國熱情,愛民之心。

在戰亂中,李白詩云:

……天人秉旄鉞,虎竹光藩翰。侍筆黃金臺,傳觴青玉案。……舟中指可掬,城上骸爭爨。……太白夜食昴,長虹日中貫。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

此詩表明李白棄隱出世跟隨永王,捫心自問亦無愧色。其忠肝義膽冰清玉潔,大軍在危難時刻,李白內心煩憂。詩人拔劍擊柱,悽愴悲歌。沉雄豪邁的詩句中表現了一顆潔美的心靈和黑暗的現實在劇烈的撞衝反擊。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後來永王捲入了皇權之爭中,連累李白也被捕入獄。

李白在獄中寫下了《萬憤詞投魏郎中》:

……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戀高堂而掩泣,淚血地而成泥。

悲羽化之難齊。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

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

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蒼蒼之天,高乎視低。

如其聽卑,脫我牢狴。儻辨美玉,君收白珪。

原本“因天下亂離,四方雲擾,欲得一試其用,以擴清中原,如祖逖,非敢有逆志”輔佐永王,誰曾想成了階下囚。

可嘆!詩人不僅壯志成空,而且成了從王為亂的逆臣。真是出師未捷名先毀,世人終難信高潔。這樣的辱沒、冤屈,更向何人說?

奮鬥一生、凌雲一生、苦悶一生的呼喊。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唐肅宗將李白流放夜郎(今貴州一帶),途中暫居川東白帝城時,遇到天下大赦。

李白以58歲的年齡,拋妻別子,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裡突發的暢懷。從白帝城順長江而下至江陵(今湖北荊州)時。李白乘著小舟,馳騁於江上,萬重山留在身後,風在耳邊呼嘯,詩興大發,於是有了李白的名篇《早發白帝城》。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02“無詩不猿”猿聲只存在詩詞裡

其實李白聽到的猿聲不是猿猴的啼叫,應該是猴子的叫聲。

近一百多年來,許多專家認為古代三峽沒有猿類,因為從氣候上看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不適於猿的生存。森林覆蓋的神農架,也沒有猿的記載。《中國長江三峽動物大全》一書中記錄的三峽靈長目類,有獼猴、藏酋猴、短尾猴、金絲猴類,並無猿。

因此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並沒有猿類生。而今天由於森林消逝,長江三峽連猴子也見不到了,著名的三峽猿啼只能在唐詩裡給我們一個美好的夢境。

古代唐以前詩人在遊三峽時寫詩,近乎“無詩不猿”,從南北朝到唐朝,大多要提到猿聲。不乏跟風流行的感覺。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03只有李白以猿啼作樂聲

猿聲多用來抒發哀聲,寄託文人墨客的五味雜談的心情。有遊子羈旅漂泊的孤苦,文人懷才不遇的落魄失意,親人朋友遠遊辭行的別離情。

因此出現在詩中的猿是哀猿、寒猿、孤猿,其猿聲亦是哀音、愁音、悲音。

唐人李端寫猿聲,“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竹枝詞· 黃庭堅“三峽猿聲淚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寄歐陽永叔謫夷陵·[宋] 謝伯初“江流無險似瞿塘,滿峽猿聲斷旅腸。”

而李白的猿聲是樂聲,李白是永遠打不敗的精神領袖,在苦難中也能開出花來

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快船快意。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全詩顯得輕快,回味悠長。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04白帝是誰?

“白帝”上古神話,五方上帝之一,西方白帝少昊。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北方黑帝(顓頊,也稱玄帝)。

相傳一名叫黃娥的仙女在天上織布時,,常常到西海之濱的一顆大桑樹下休憩。在這棵大樹下,她認識了白帝子,他們一見鍾情。

皇娥倚在瑟邊唱起動人的歌聲,白帝子也應和著唱了起來,兩個情人常常你唱我和,快樂無比。後來皇娥生下一個兒子,名叫少昊,便是後來的白帝。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王莽政權下,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

公孫述於建武元年(25年)稱帝,自號“白帝“把自己以“五帝之一的白帝自喻。改子陽城為“白帝城”。

建武十一年(35年)光武帝劉秀派兵征討,被公孫述所拒。次年,覆命大司馬吳漢舉兵來伐,攻破成都,盡誅公孫氏,計公孫述割據益州稱帝,共在位十二年。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05白帝城和李白有關的故事還沒講完

幾年以後,肅宗之子代宗即位,不到一個月,即為永王璘正式平反昭雪冤案。

《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寶應元年(762):

“四月……己巳(二十日),即皇帝位於柩前。……五月……丁酉(十九日),御丹鳳樓,大赦:……棣王琰、永王璘並與昭雪。”

代宗即位後召李白為左拾遺,左拾遺”這個官職居於七、八品。

那時李白剛剛去世。已經看不到平反昭雪的這一切。

《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列傳中·李白傳》:

“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李白以風華絕倫的才情,執著的愛國心,創作了不朽的詩史《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自丹陽南奔道中作》,《萬憤詞投魏郎中》這些記錄歷史,記錄事實的愛國詩篇,保留了一系列詩史,從而保存了被權力所歪曲、掩蓋的歷史真相。我們看到了李白正直不屈的人格,他不愧為後人所敬仰的嫡仙人。

李白·《早發白帝城》後來的故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結語: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歷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等人都遊歷過白帝城,並留下詩篇名句。

白帝城懷古,緬懷歷史盛衰,緬懷人文往事,白帝城承載了文人的幾多歡喜幾多憂。

諸如白帝城一類的名山大川承載了李白的多少過往。如大部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李白的真正理想在政治上,他認為自己能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但是李白一生坎坷,雖然名滿天下,但再也沒有獲得在政治上的建樹,終究一生未完成。杜甫惋惜地說:“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偉大之人的偉大就在於,沒有成全自己,卻成全了後人。李白的詩篇,李白的豪情,李白的精神,給予我們以莫大的恩澤。千年來,用之不竭。代代後來人,仰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