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引言

唐代之強,盛於亞洲,雄於世界。疆域遼闊,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穩定,文化包羅萬象,整個社會呈現出富庶穩定、欣欣向榮之態。

這種盛唐氣象也體現在士大夫豐富多樣的娛樂活動中。在唐代,有閒有錢的士大夫階級不拘泥於室內的物質享樂,還常常去室外陶冶情操,把在朝為官的閒愁雜緒揮灑進祖國的大好河山之中。在國泰民安的盛世之中,他們有漫長的假期,在這美好的時光裡,文人雅士靠著政府的經濟補貼,觀百戲、賞園藝和縱情于山水之間,過上了我們這個時代羨慕的有閒有錢一族的愜意人生。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士子游春

一、盛世大唐 三三五五出遊去

唐代國富民強,在盛世繁華中,士子可以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戶外休閒活動。他們品百戲、賞園藝、泛舟於湖上,徜徉於戶外風光中,因政務繁忙疲勞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休養和放鬆。即使在如今的知識分子看來,這種愜意的生活也是令人嚮往的。

l 品百戲 ,趕走疲憊恢復身心

百戲是中國古代對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唐代時尤為受士人歡迎,它主要分為歌舞戲和雜技兩類,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士人通過觀看可以起到消除疲乏、轉換心情的功效。

唐代歌舞戲種類豐富,在長安城中也專門設立有歌舞教坊。北齊時期開始出現的《大面》這一假面舞蹈在唐代可謂風靡一時。在教坊藝人的一靜一動之間,北齊蘭陵王英勇無敵、驍勇善戰的形象呈現在人們眼前。此外還有從西域傳入長安的民間歌舞《撥頭》,和傾訴自己婚姻生活不行的《踏搖娘》等戲,場場為佳。

士子們的心情隨劇情的演進而變化,情緒在劇情的陡然提升間得到恢復,疲勞得以消除,身心得以緩解雜技主要有繩伎、尋橦(也稱戴竿)和幻術,雜技演員在繩上側身輕盈交步,閃然欲落卻又穩穩立住。吞刀者技藝精,吐火者神秘莫測。這些驚險神秘的幻術場景,士人的心情在驚險刺激的雜技表演後得以調節。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伶人奏樂

| 三兩好友泛舟於湖上,舒暢身心

士人除觀看百戲恢復身心外,也逐漸追求更高層次的身心發展型休閒活動,主要包括園藝類、體育運動類。唐代經濟的發展,私人園林較為普及,許多士人修建了自己的園林。大好的春光中,在園林中與三兩好友相約,飲茶吟詩,飲酒作樂,三五歌兒舞女做伴,同泛舟於湖上,發些“東風萬里送香來,上界千花向日開”和的感嘆,在鶯聲燕語中,投壺作樂”在自然風光中增進友情,陶冶情操,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著實令人羨慕。而戶外體育活動,多集中在投壺、鬥雞、拔河、蹴鞠等方面。上至皇庭,下至民間,莫不喜愛。唐中宗時就有駙馬、宰相、將軍,文武百官齊聚梨園,分隊拔河,場面甚是壯觀。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拔河

二、悠然自得出遊的背後是社會環境的支持

戶外遊玩需要金錢和時間的支持,士子悠然自得出遊的背後不單單是強盛國力的支持,與社會文化氛圍息息相關。

l 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穩定

唐建立以來李淵等幾位初唐帝王勤於政事,一度是唐代出現了盛世繁榮的局面。光太宗和玄宗時期的的貞觀和開元者這兩個時期的繁華,在今天也令人神迷。雖然此後爆發了安史之亂,出現了一些影響政治穩定的因素。但總體而言,唐朝大部分時間呈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祥和局面,糧食豐稔,百姓富足。這樣的盛唐氣勢在今天仍是中國人內心的驕傲。除此外,唐代儒、佛、道三種思想合流,統治者對於言論控制較為寬鬆,整體社會思想環境較為寬鬆,包容性強。士子的思想、活動受到的限制和禁錮較少,君臣關係較為和諧。這種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自然是有利於士人外出進行休閒活動的。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盛世繁華

l 帶著俸祿的悠長假日

出門休閒娛樂是一件需要付出金錢和時間的雅緻運動,唐王朝從制度上為百官出遊提供了閒和錢這兩個重要因素。政府以制度的形式給予百官節假日,士人的假期較為寬鬆,休假時間較長。據文獻記載,各內外官官員,五月和九月因為給田假和授衣假這兩個假期,可以各休息十五日,文武百官可以休息整整三十天。初春和金秋正是出門遊玩的好時候,而這兩個假期每個都有十五天長。此外,祭祀、和各種名目節假日的天數加起來,足足一月有餘。可見,唐代士人有較長的假期,有更多的空餘時間,進行戶外休閒活動。此外,唐王朝以制度的形式給予了士人經濟支持。開元年間,從宰相到員外郎,春天的荀休,皇帝均會賞賜五千緡錢,在每次節日前的五天會發放到百官手裡。在中國古代,一緡為1000個銅錢,一緡在當時的市場上可以換購200斗大米,超長的假日和優厚的經濟補貼為士子出遊提供了便利。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爛漫春光

l 娛樂文化,從宮廷到鄉間

終唐一代,大多皇帝重視文化、喜愛休閒活動,唐中宗喜歡微行觀賞上元夜燈、潑胡王乞寒戲、拔河,中宗喜愛拔河達到武將擊鼓、文官裁判,數千將士拔河的盛況;唐玄宗喜鬥雞、好走馬擊球,連唐玄宗和素以豐滿為美的楊貴妃都忍不住親自上馬馳騁;唐敬宗喜愛“觀驢鞠、競渡、賞百戲。由於皇帝喜愛戶外休閒活動,因而一些士人為取得皇帝的喜歡,也會精於各種戶外休閒活動,舉國上下皆呈現一種娛樂的氛圍。如此看來,唐代士子精於此等戶外運動也就是情理之中了。民間百姓對於在民間出遊的士子恭敬有禮的態度,也助長了這種出遊之風。唐代士人李涉外出遊歷時,江邊的強盜竟不慕其錢財,令其作詩一首,便將其放行。可見,在唐代愛好文學、敬重士人的大環境中,會使外出旅遊的士人有坐上貴賓之感,促使士人更願意去室外進行休閒活動。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士子擊馬球

三、君民同樂,文化持續繁榮

受儒釋道合一治國理念的影響,終唐一代,呈現出持續性長、休閒與宗教結合的特點。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泛舟湖上

l 休閒活動持續性長

唐代建立後,國家統一、社會的安定,士人的戶外休閒活動較前代具有持續性長的特點。

著名詩人白居易在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遊山玩水,賞景遊樂,,詩人從七月出發,準備赴任,途中經歷了“秋花紫濛濛,秋蝶黃茸茸”的秋天,又經歷了“立春後五日,春態紛婀娜”的次年的春天,從出發到杭州,遊玩時間達七月之久,盡情領略春秋冬三季的自然風光。到達目的地之後,他也並沒有立即走馬上任。在等待新職的過程中,知識分子也會長時間的旅遊,白居易在辭去蘇州刺史,返回洛陽等待新職的途中,從京口到淮涯,一路遊山玩水,遇寺題詩,遇景賞色,20天才走了400裡。

《自問行何遲》中就有記載:“前月發京口,今辰次淮涯。二旬四百里。”士人乘著馬車,不疾不徐20天才走了200公里,在這期間還要“自問行何遲……逢山輒倚棹,遇寺多題詩”,就是最好士人瀟灑不羈的證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雲遊郊外

唐代士人在長期旅遊中,不僅流連山水,賞景遊樂,而且這些戶外休閒活動還體現著尋佛問道,求仙問道的特點。

唐王朝多數皇帝崇尚佛教,花重金修建佛教寺院,因而出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寺院。慈恩寺的牡丹,興善寺的松林,青龍寺的夕陽,小雁塔的鐘聲,法門寺的祥雲,五臺山的佛光,龍門石窟的佛像,莫高窟的飛天,都極大地吸引著唐王朝的士人遊覽美景,嚮往寺院。士人不遠萬里,與才華橫溢的僧人交往,切磋才藝。士人在外出旅遊中,尋找高僧,聽經講佛。

劉禹錫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中描寫了“看畫長廊遍,尋僧一徑幽。小池兼鶴淨,古木帶蟬秋。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的場景,詩人在回江陵的途中,尋僧參佛,眾多有才華的僧人吸引著有知識底蘊的士人與之交往,在禮佛問道中增長見識。

士人在佛教的法會、高僧的講經中,瞭解人世苦難,消除煩惱。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唐代知識分子的愜意人生

圖|士人郊遊

結語

唐代士人常常在悠閒假日中品百戲、賞園藝、泛舟於湖上,徜徉於戶外風光中,使他們因政務繁忙疲勞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休養和放鬆。士人悠閒出遊的背後是大唐盛世,國富民強的支持,政府使用經濟補貼和假日發放政策支持士人遊玩。 在大唐繁榮昌盛的文化氛圍中,從皇帝到民家百姓無一不在娛樂活動中享受生活。在這種輕鬆愉悅的文化氛圍中,知識分子流連於戶外休閒活動:賞花、泛舟、遊園、投壺、鬥雞、擊球、旅遊也就不足為奇了,士人通過這些娛樂活動,身心得以恢復,情操得以培養。

知識分子在唐代這種寬鬆的社會氛圍中,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在經濟制度和假期的雙重補貼下,作為有閒有錢階級,他們享受著自己的愜意人生。他們很好地平衡了出世與入世間的關係,休閒娛樂則是為了更好的為政治服務,這種生活觀念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鑑的。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唐代社會生活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