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文 / 文化星河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代 蘇軾

前言:兩宋是士大夫十分活躍的一個時期,他們中的很多人,因為獨特而鮮活的個性,為世人所喜愛。蘇軾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北宋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和他的才華相比,其遭遇卻不盡人意,其一生大半的時間都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不斷的遭遇貶黜。

在這些接連不斷的打擊之下,蘇軾從意氣風發到萬分沮喪,但是他沒有就此放棄自己,他不斷調整自己,有著良好的心態,總是能夠在苦難的生活中找到樂趣。他發明東坡肉、東坡肘子等等美食,體現出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愛,他寫的很多詩詞也是,總是能夠體現出豁達的人生觀,也許這是這“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隨性隨心,才讓他成為獨特的蘇軾。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蘇軾一生所受的貶黜是很多的,筆者這篇短文主要是寫其在“烏臺詩案”後,第一次受到貶黜的這一次重生和解脫來一窺這個北宋大文豪的、讓人無比崇敬的、無比感慨的人生。這闕《定風波》也是蘇軾寫於他被貶黃州的時期,其心態的轉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正是在這時候形成的。

一、從滿朝皆知的大文豪到囚犯,改變蘇軾的“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這時的蘇軾已經四十三歲,這一年他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擊。新黨找到很多的蘇軾的詩作含有的隱喻,其中有的有冒犯朝廷之意,遂被新黨誣陷為謗訕朝廷,被投入獄中。在獄中的蘇東坡經歷了很大的打擊,在被關押130天后,因宋太祖趙匡胤的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宋神宗下旨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至此,蘇軾總算是死裡逃生,撿回來一條命,不久就來到了他的“第二故鄉”黃州。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二、“東坡居士”的由來

從元豐三年到黃州就任,蘇軾的日子一直比較困苦,因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十分低微,而且蘇東坡的家人也和他相聚,所以並沒有太多的餘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蘇軾的好友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的著急,於是向黃州太守徐君猷提出來,能不能幫蘇軾一把。黃州太守徐君猷一直很仰慕蘇軾,就將黃州城內的已經廢棄多時軍營,共有十餘畝地,給蘇軾耕種。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蘇軾從年輕時一直仰慕的是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在四川做官的時候,曾經將自家旁的一片種花的土地,稱“東坡”。於是蘇軾也就效法白居易,將自己維持生計,種大麥的這塊荒地,也稱為“東坡”,並自號“東坡居士”,蘇東坡的名字也就是這樣來的。蘇東坡從一個文人士大夫,變成一個需要自己耕地的農夫,但是卻沒有太多的怨言,將自己更多的熱情放到了對生活的熱愛中去了。

三、“東坡肉”和“東坡餅”的由來

《燉肉歌》


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宋代 蘇軾

蘇東坡到了黃州,由於是閒職,事情比以前少了很多,有了大量的屬於自己的時間,於是蘇軾將這些時間用到了

參禪悟道、研究美食上面。後世有人戲稱蘇軾是吃貨大V,也是對蘇東坡此時的愛好的形象的比喻。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當時北宋的貴族喜歡吃的是羊肉,認為豬肉是比較低端的食材。於是這種“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上好黃州豬肉,成了蘇東坡的喜愛。他總結出“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方法,最後發展成為世人所熟知的“

東坡肉”。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東坡餅的來歷和傳說版本比較多,選其中的一個版本講一講。當時,蘇東坡住所附近有一個安國寺,安國寺裡有一個老和尚經常和蘇東坡一起下棋,有一天下棋下到很晚,蘇軾肚子很餓,就要寺裡的小和尚隨便做點東西吃,小和尚將晚上剩下的麵條,用油煎之後,蘇軾吃了讚不絕口,於是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餅叫做“東坡餅

”。

四、在路上遇雨,蘇軾心態已轉變,寫下這闕《定風波》

隨著對黃州當地的生活的熟悉,蘇軾慢慢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轉變,從開始到黃州的心灰意冷,到對當地的生活的熱愛。蘇軾曾多次自稱“黃人”,顯示出對黃州的感情的深厚。

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府給的地總歸是要收回去的。於是為了生計,蘇軾決定買自己的地,他前往沙湖的路上,突然遇到大雨。由於帶雨具的人先走了,所以淋了雨,同行的人都認為很狼狽,但是蘇軾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都是些小事情有什麼值得怕,又引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顯示出了此時此刻的蘇軾,已經不害怕人生的坎坷和風雨了,這闕《定風波》,是後世應該向蘇軾的曠達的人生觀致敬的詩詞,看到了蘇軾是怎樣的從容的面對人生的困境,以及如何將生活的樂趣和追尋人生的意義表達的淋漓盡致。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蘇東坡,看他是如何發現人生意義

《宋史》: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後記:《宋史》中有“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的問題,表明了蘇軾的風骨是特殊的、也是其成為世人傳頌的蘇東坡的必要條件。蘇軾一生,受到了仁宗和神宗皇帝的看重,但是卻沒有受到重用,終其一生坎坎坷坷。但是蘇軾從來也沒有就因此而沉淪,反而生活更加的熱愛,他總是保留著生活的勇氣,從從容容的面對困境,沒有放棄過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他的心態和才華一樣為世人所熱愛,希望對所有遇到困難的你,有所啟示。

參考書目:《宋史》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