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文 / 文化星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代 苏轼

前言:两宋是士大夫十分活跃的一个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独特而鲜活的个性,为世人所喜爱。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北宋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和他的才华相比,其遭遇却不尽人意,其一生大半的时间都是政治上的不得意,不断的遭遇贬黜。

在这些接连不断的打击之下,苏轼从意气风发到万分沮丧,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自己,他不断调整自己,有着良好的心态,总是能够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他发明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美食,体现出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他写的很多诗词也是,总是能够体现出豁达的人生观,也许这是这“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性随心,才让他成为独特的苏轼。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苏轼一生所受的贬黜是很多的,笔者这篇短文主要是写其在“乌台诗案”后,第一次受到贬黜的这一次重生和解脱来一窥这个北宋大文豪的、让人无比崇敬的、无比感慨的人生。这阙《定风波》也是苏轼写于他被贬黄州的时期,其心态的转变,“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正是在这时候形成的。

一、从满朝皆知的大文豪到囚犯,改变苏轼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这时的苏轼已经四十三岁,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新党找到很多的苏轼的诗作含有的隐喻,其中有的有冒犯朝廷之意,遂被新党诬陷为谤讪朝廷,被投入狱中。在狱中的苏东坡经历了很大的打击,在被关押130天后,因宋太祖赵匡胤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宋神宗下旨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至此,苏轼总算是死里逃生,捡回来一条命,不久就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黄州。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二、“东坡居士”的由来

从元丰三年到黄州就任,苏轼的日子一直比较困苦,因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十分低微,而且苏东坡的家人也和他相聚,所以并没有太多的余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苏轼的好友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的着急,于是向黄州太守徐君猷提出来,能不能帮苏轼一把。黄州太守徐君猷一直很仰慕苏轼,就将黄州城内的已经废弃多时军营,共有十余亩地,给苏轼耕种。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苏轼从年轻时一直仰慕的是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四川做官的时候,曾经将自家旁的一片种花的土地,称“东坡”。于是苏轼也就效法白居易,将自己维持生计,种大麦的这块荒地,也称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名字也就是这样来的。苏东坡从一个文人士大夫,变成一个需要自己耕地的农夫,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怨言,将自己更多的热情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中去了。

三、“东坡肉”和“东坡饼”的由来

《炖肉歌》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宋代 苏轼

苏东坡到了黄州,由于是闲职,事情比以前少了很多,有了大量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苏轼将这些时间用到了

参禅悟道、研究美食上面。后世有人戏称苏轼是吃货大V,也是对苏东坡此时的爱好的形象的比喻。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当时北宋的贵族喜欢吃的是羊肉,认为猪肉是比较低端的食材。于是这种“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上好黄州猪肉,成了苏东坡的喜爱。他总结出“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饪方法,最后发展成为世人所熟知的“

东坡肉”。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东坡饼的来历和传说版本比较多,选其中的一个版本讲一讲。当时,苏东坡住所附近有一个安国寺,安国寺里有一个老和尚经常和苏东坡一起下棋,有一天下棋下到很晚,苏轼肚子很饿,就要寺里的小和尚随便做点东西吃,小和尚将晚上剩下的面条,用油煎之后,苏轼吃了赞不绝口,于是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饼叫做“东坡饼

”。

四、在路上遇雨,苏轼心态已转变,写下这阙《定风波》

随着对黄州当地的生活的熟悉,苏轼慢慢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开始到黄州的心灰意冷,到对当地的生活的热爱。苏轼曾多次自称“黄人”,显示出对黄州的感情的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府给的地总归是要收回去的。于是为了生计,苏轼决定买自己的地,他前往沙湖的路上,突然遇到大雨。由于带雨具的人先走了,所以淋了雨,同行的人都认为很狼狈,但是苏轼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都是些小事情有什么值得怕,又引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示出了此时此刻的苏轼,已经不害怕人生的坎坷和风雨了,这阙《定风波》,是后世应该向苏轼的旷达的人生观致敬的诗词,看到了苏轼是怎样的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困境,以及如何将生活的乐趣和追寻人生的意义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果生活不如意,不妨看看苏东坡,看他是如何发现人生意义

《宋史》: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后记:《宋史》中有“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的问题,表明了苏轼的风骨是特殊的、也是其成为世人传颂的苏东坡的必要条件。苏轼一生,受到了仁宗和神宗皇帝的看重,但是却没有受到重用,终其一生坎坎坷坷。但是苏轼从来也没有就因此而沉沦,反而生活更加的热爱,他总是保留着生活的勇气,从从容容的面对困境,没有放弃过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他的心态和才华一样为世人所热爱,希望对所有遇到困难的你,有所启示。

参考书目:《宋史》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