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中“道"的內涵是什麼?與先秦道家的道論有什麼 不同?

機唧哇娃


一,古代的“道”到底是指什麼呢?

道家作為一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的“道”。

具有下列意義: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㈡道自然而無為。㈢道無形而實存。㈣道具有普遍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在天道自然無為、人道順其自然的天人關係的架構中展開自身的思想體系。

二,《淮南子》的道是天人對立論,用現代觀念來說,也就是道德與技術、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對立。

在《淮南子》看來,重視技術的東西,道不純,德不全了。

三,“道"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時代進步。先秦道家對道反思與變革。

“道"被先秦道家賦於新的內涵。從天 的界域而轉向人的視域,走向人與自然的溝通。主張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革。

《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莊子》和《老子》、《周易》三本書合稱為“三玄”。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先秦百家的道是《淮南子》中的道的昇華。從樸素唯物論轉向樸素哲學論。

四,現代哲學即現代版的“道"。

物質與意識關係。(1)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基本方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堅持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等主義。

二,現實意義。

改革以促發展。從我國國情出發,立足於制度、體制、管理、技術的全方位創新。獨立自主,與世界接軌,讓國家更加強大。

對個人而言,與時俱進,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擠身於烘烘烈烈的祖國建設浪潮中,併為國家作貢獻。


何處天天芳香


《淮南子》是漢初封王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門人集體編著的一部著作,問世於西漢前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淮南子》的產生及背景

《淮南子》,原名《淮南鴻烈》,鴻烈,意為“光明宏大之理”。西漢皇室貴族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主持編纂而成。該書成書年代大約在景、武之間。劉安(前179—前122年),西漢思想家。漢高祖劉邦之孫,襲父為淮南王。好讀書、鼓琴,善文辭,才思敏捷。吳楚七國反,曾謀響應,不果。

漢武帝即位,劉安暗整武備,欲反,未發而敗,自殺。《淮南子》全書博奧深宏,融道家、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思想於一爐,為先秦諸子之學的集大成者,也是漢代學者對漢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規模的彙集。其音樂美學思想豐富而深刻,涉及音樂的有無、本末、天人、內外、主客、悲樂、一多、古今諸多矛盾關係,其思想以道家為主,又糅合儒、法、陰陽五行等家,近於雜家。

《淮南子》寫於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又一次大一統時期。在秦漢交替急劇變革的影響下,文化走向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新建立的西漢王朝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政治教訓,為了維護長治久安,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淮南子》中“道"的內涵

《淮南子》的思想立場遊移不定,困惑於道家的追求自由和儒家的維護秩序之間,這是導致《淮南子》雜蕪的根本原因。《淮南子》有在道家的立場上安頓全書的意圖,這是很明顯的。站在道家的立場上尤其是莊子的思想傳統上追求自由,《淮南子》會認為儒家維護秩序的價值準則是自由的桎梏,所以每每稱“搖消掉稍仁義禮樂,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好名聲於世,此我所羞而不為也。

所以我們看《淮南子》的論說,就會發現它在人性論上一會兒堅持道家人性真偽理論,一會兒又滑到儒家的人性善惡論上去了。自己就說亂了。

《淮南子》站在道家立場進行的思想綜合,是不太成功的。它的不成功,就表現在不能對現實有積極的建設,而更多地表現為拒絕和退出。而儒家,則完成了積極的理論建設。所以,雖然道家的理論水平不低,儒家終究吃不掉道家,但是,從漢代之後,儒家一直居於思想的主流地位,而道家,則通過對儒家的理論挑戰,促使儒家改變自身。儒道互補成為漢代以後中國思想的基本格局,直到佛教傳入。

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范文瀾先生說:“《淮南子》雖以道為歸,但雜採眾家”,仍表現出一定的融合傾向。”

《文心雕龍》作者說“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批評了劉安主觀傲視一切的態度。這是作為一個編輯所不取的。

《淮南子》站在新道家的立場上,重點繼承了老莊的道家思想,但不是完全照搬因襲,而是有所選擇,有所改造,有所創新。對儒、法各家有批判有吸收,兼合釆撮各家之長,使之置於新道家思想的統帥之下,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和核心。

後世學者多重視劉安編寫的這部書,比他晚生一百二十來年的揚雄,嘗以淮南王與司馬遷並稱,說他們的書是漢世傑作。


先秦道家的道論

自先秦以後,諸子百家,亦逐漸衰微,最終則形成儒道兩家,相峙並行之局面,儒家則有孔,孟,荀卿等代表人物,道家自老子後,亦有莊子,關尹,列子,淮南等。實則在先秦諸子之學中,道家陣容並不比儒家差,縱觀漢代之歷史,由崇奉黃老到獨尊儒術之跡象而言,由此概可見二家之影響與實力,雖後來道教之創立,道家一變而為道教,然中國歷史上外儒內道之文化現象,一直綿延兩千餘年,皆未改變。

學界慣常把先秦道家學派稱為道家,認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漢書•藝文志》稱:“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言:“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清人紀曉嵐謂道家思想 “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成敗、存亡、禍福和古今之道乃社會和人生必須回答的問題。“無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無不為”是道家思想所欲實現的最高境界。

道家給人們提供了一條“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之路。清靜自然,減少私慾,知道滿足,知道當止即止之理。當一個人取得成功以後,一定要 有 “處下”、“不爭”和 “柔弱”之德,才能不被轉化,並可長保。老子“處下柔弱不爭”的“無為”價值觀,彰顯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大智慧,他將這一德性上升到“道”性和“天”德的高度加以證明,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張教育新思享


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