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做好這些事還不晚.....

超哥 銘涵正念生活原創

更大的疫情湧向全球,“新冠”完全演變成為全球性災難,這是我在寫“預測一”時頭腦中一閃念但也沒太在意的畫面,說句實話,我的潛意識裡覺得美帝的實力對付疫病應該是沒問題,只要它想搞。但就像前幾天我和父親聊的,這次疫病的變數就在於“新冠”的速度是不是比美國的速度更快,如果不是還可以收拾殘局,否則,我們人類社會就真的進入到一個更加動盪和未知的進程中。同時,我在最近一段時間也開始感受到身邊的人們正在發生的行為改變,當然我還不確定的是這是一個應激反應,還是一箇中長期的進程。疫情正在把一些原本1-2年後要發生的事提前,也在把一些事推後。所有的節奏都在重新調整。


《關於個人》


疫情下,做好這些事還不晚.....

活下去 靠自己

疫情所產生的衝擊波已從短期變為中長期。危機完全被解除,若只依賴疫苗和特效藥成功問世,那麼所有的朋友們必須要做比我第一期預測更難熬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這一切不再是防疫的挑戰,而是經濟生活動盪的開始。

1、個人能做的是提升“社會生存力”。今年起不要再講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了,有份真正穩定的工作,就請請珍惜它,即便降薪也別輕易離開,換句話說受委屈也得堅持。

2、就是開源。增加收入來源,在少投資、低風險的前提下,做兼職(開店就別考慮了),多結交跨界的朋友,擴大社交圈(線上線下都嘗試),有價值的機會都在你的朋友圈外,別在舒適圈內找。

3、節流。人們收入普遍降低,學會節流,把錢花在可能產生生產力的事情上,別花在虛榮和麵子上。比如:迴歸家庭,解鎖廚藝。武裝頭腦,簡化生活。

4、立flag。提升個人競爭力,閱讀、寫作、演講......硬核技能總得get一項。別再抗著手機刷*音、追劇、做槓精,與其成為別人的流量,不如去搞自己的,因為別人的精彩與你無關,到點就洗洗睡吧。給自己立個具體的行動計劃,比如:我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100天內原創100篇文章(歡迎加關注監督我,讀50本書,做不少於15次演講、每週運動5次把體重減到75公斤。

5、抽空讀點哲學書。學點認識論、學點形式邏輯、學點心理學,這是提升思維深度和思考力的最快的方法,只有內修才能外達,永遠平衡好理性與感性的關係,目的只有一個--讓自己心理舒坦。

當然這話我是講給聽得懂的人聽的,假裝睡覺的人我也沒辦法,畢竟我不是鬧鐘。這叫練好內功,把過往的自以為是和人生經驗都忘掉,要鳳凰涅槃。

今年的關鍵詞就是“收縮”。工作動盪,生意動盪是大概率事件。

《關於金融投資》


疫情下,做好這些事還不晚.....

錢不值錢,但為了救實體


QE就是給市場注水,注水導致通貨膨脹

再說說金融股票,通貨膨脹是大概率,說點大家聽得懂的,就是因為疫情在全球消費領域,生產製造業都進入衰退,因此美國決定無限制提供美元給美國金融機構而且利率接近0,這樣做就是讓金融機構不要把債務壓力傳導到實體行業,不要催企業還債,要給企業繼續貸款,這一切由美國政府採取繼續發國債的方式來保證美元無限充足。同時這樣做帶來一個壞處,就是通貨膨脹,老百姓的錢會大幅貶值。所以有可能買房子炒房子熱會出現,因為過多的貨幣會流入炒房市場,但不確定的是人們收入普遍下降,老百姓還能有那個消費力嗎?在經濟聯繫上,中國已與全球經濟密切聯繫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國內消費水平暫時還沒有辦法和歐美髮達國家比,因此我們的製造業產能靠內需還扛不起來,大頭還是在國際貿易。國內行業競爭會更激烈更白熱化,利潤率會攤薄,做企業的要有心理準備。所以國內金融股票還是主要受全球疫情的變化而變化,其次才是內需,當然也存在一些海外避險資本,因為美元的大放水會流入我們的股市,但這個因素屬於遊資,不是長期因素。關於新基建,我不是很看好,雖然能帶來部分行業的建設熱潮,但對於人工智能、5G雲計算、工業互聯網能給廣大普通的人民群眾帶來多少就業機會還得個打問號。

《關於宅經濟》


疫情下,做好這些事還不晚.....

只能宅,由不得自己

“宅經濟”的態勢正在展開,隨著消費和生產能力的衰退,同時企業在線辦公形勢的興起,線下人群聚集的會議活動、娛樂方式持續限制等因素,人們居家的時間更多,社交的時間大幅減少,這個已經成了中期的一個趨勢。人們主動或者被動的宅在家中,而足不出戶的網購持續發力,”宅經濟“基本坐實。今後所有的競爭將從線下轉到線上,商家在爭奪用戶屏幕注意力方面的投入將越來越多,因為“用戶的注意力”將成為的稀缺資源。說實話傳統生意模式已經陷入極其尷尬境地。

線上生態在加速迭代,大量的線下企業都在加快扎進互聯網電商、互聯網社交、小程序、遠程辦公會議系統的步伐,可以清晰預見的是,這一輪線上化正在撬動傳統企業組織關係,今年企業採用項目制用工關係將全面鋪開,企業都在加速朝著把僱員從固定勞動關係轉變為臨時用工關係。形勢所迫,彈性的人力資源成本控制會在許多用工企業內出現甚至普及。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或許這就是叢林法則。


預測不是洞見,改變不是結果,自我認知的刷新才是挑戰

疫情下,做好這些事還不晚.....

銘涵正念生活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