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近日,江蘇南京

因為孩子與同學起了爭執

一位家長竟憤怒地衝入教室

當著全班師生的面

要求對方道歉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你是不是打人了?”

“道歉!站起來!”

視頻中家長情緒激動

怒氣衝衝地質問著小男孩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儘管老師在一旁出言勸阻

但家長仍不予理睬

不斷大吼道:

“不是你打的嗎?”

“打了人不應該道歉嗎?”

在場的學生都不敢出聲

顯然被眼前的情景嚇傻了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事後學校選擇了報警

家長認識到自身行為不妥

雙方家長也在派出所互相道歉


看完視頻

網民紛紛表示

家長的做法實在太沖動了!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生活中

習慣替孩子出頭的家長

不在少數


幾天前

一位母親竟然手持菜刀

當街為孩子出氣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上個月

兩位小學家長在微信群“約架”

最終演變為“流血”事件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誠然

孩子之間的矛盾

不應該被輕易忽視

或者定義為“小打小鬧”

被和稀泥式處理


家長的過激“護子行為”

或許也是出於無奈、情有可原

旁觀者無法窺探事件全貌

做出客觀評價


但無論如何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認識到

衝動“護子”

很容易適得其反

對孩子造成另一種傷害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家長衝動“護子”造成的影響


以“家長衝入課堂讓學生道歉”這件事為例:


對孩子的影響:當家長到教室大鬧後,孩子不免擔心老師、同學因此對自己產生看法,自尊心會受到損傷,這對於其性格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將產生負面影響。


對家長和家庭的影響: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非吵架鬧事的地方,若家長的衝動行為擾亂了教學秩序,嚴重時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中華人民共和教育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結夥鬥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學校的影響:家長的過激行為不僅會影響班級的正常教學秩序,也會讓教師及其他學生受到驚嚇,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最終也會無形影響到未來的教育工作和校園人際相處。

家長衝進教室大吼“道歉”,結果“悲劇”了……


因此,當孩子鬧矛盾時,作為家長

最好不要親自介入


因為孩子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大人介入,天然的身高優勢和成年人的氣勢會讓別家孩子在心理上就有了壓力,產生“大人的話不能反駁”“不能惹大人生氣”等想法。


但任何靠威逼和高分貝討回來的公道都不是真正的公道。壓力迫使下,孩子通常會選擇乖乖道歉,但打心底裡沒有真正認識到行為的錯誤。



家長可以這樣做


1

瞭解事情真相

家長不要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必須多方瞭解事情的原委,包括從老師處打聽,或者從孩子其他同學那邊瞭解情況,只有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孩子與同學的矛盾,才能採取理智的做法。


2

主動教育孩子

在瞭解實情的前提下,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多加教育。一是在學校裡有任何問題,都必須第一時間跟老師溝通,相信老師會以公正的立場出面解決問題;二是要學會自我檢討,不要把問題都歸結到別人身上,多從自身尋找問題,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3

適時求助老師

如果孩子跟同學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家長可以主動與老師溝通,共同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大鬧學校,畢竟學校裡的事情由老師負責解決更好,如果老師實在解決不了,家長再出面,這樣才有利於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



教會孩子這樣做


孩子的人際關係說到底是要靠自己去維繫的。家長無疑可以在孩子不擅長處理人際矛盾時,簡單粗暴地替孩子解決一切麻煩。但不要忘記,那個引起麻煩的也是一個小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一方面要用“愛之盾”細心保護好孩子,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


第一步,在孩子與其他孩子鬧矛盾的時候,理解孩子,並傾聽孩子的想法。


第二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理解那個與他鬧矛盾孩子的真實想法,並引導孩子理解為什麼別人會這樣做,為什麼會與他鬧矛盾。


第三步,引導孩子思考:出現這種情況時該如何去解決你們之間的矛盾?事情的解決方法可能不只一種,儘量讓孩子多思考,多想幾種解決方法。


第四步,家長要牢記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主要責任在於引導,而並非替孩子做決定,決定權要放在孩子手上,無論孩子最後選擇了哪種方法,都不要干預,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即使做錯了也不要緊,再尋找正確的方法就是。通過這樣不斷的實踐,相信孩子漸漸會明白如何更好地去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