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轉間看報時的轉變

時間,是宇宙間最重要的度量之一。只有在時間裡,生命才有重量,只有在時間裡,生活才有秩序。在現代文明社會,我們通過鐘錶、手機就能準確的獲取時間。但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統一時間的呢?從古到今,成都人傳遞時間的方式又有哪些變化呢?

一、從晨鐘暮鼓到午炮報時

曾經位於天府廣場旁電信大樓的鐘樓,雖然已經被拆除,但這陪伴了成都人30多年的悅耳鐘聲還時常在耳畔響起。在中國很多城市都有鐘鼓樓,它們的作用還得從一千多年前說起。公元485年,齊武帝為了解決皇宮內人們因為時間不統一而耽誤工作這個問題,從寺廟的鐘聲得來靈感,開創了“晨鐘暮鼓”的報時新制度。

除了晨鐘暮鼓,在古代還有另外一種專門在夜間報時的方法,“咚!咚!咚!——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就叫做打更。在舊時的成都,大家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這樣的報時方式延續了上千年,直到民國時期,人們找到了比鐘鼓聲更大的裝備——午炮報時。

下面這份檔案是1924年成都市政公所頒佈給省會警察廳的一條關於在皇城鳴炮以便統一標準時間的訓令。上面記載著“每日正午十二鍾在皇城上點啟午炮”。


蘭臺紀事|歲月流轉間看報時的轉變

1924年成都市政公所致省會警察廳關於 在皇城鳴炮以便統一標準時間的訓令(成都市檔案館藏)


成都皇城,又稱“蜀王府”,始建於明代初期,位於現在的四川科技館、天府廣場一帶。當時,炮臺就架在皇城的樓上,每當午炮發出的轟鳴聲響徹大街小巷時,人們就知道:現在是中午12點了。

二、從時鐘日晷到電臺播報

時間來到1929年。下面這份訓令說的是,為方便市民的工作休息,政府特別購買了時鐘和日晷,然後通過望櫓樓的警鐘進行報時。


蘭臺紀事|歲月流轉間看報時的轉變

1929年成都市公安局送所屬各機關單位 關於派警按時敲鐘報時一案的緊要訓令(成都市檔案館藏)

望櫓樓就是華興街上一座30多米高的木質高樓,站得高望得遠,樓頂那口警鐘本來是為了檢測火災的,現在也兼具了報時的功能,而且聲音比午炮傳得還遠還響。

檔案中還記載,“每小時報點二次,如一鍾則敲鐘一下約停二十秒後再敲一下;如二鍾則敲鐘二下亦約停二十秒後再敲二下,以此類推,至敲鐘十二下亦稍停二十秒後,再敲十二下”,可見,這樣的整點報時方式更加的精準與科學。

到了1938年, 廣播技術愈發完善,廣播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下面這份檔案是時任成都市長髮函給交通部成都廣播電臺,要求每晚七點電臺所報時間要與上海徐家彙天文臺、倫敦天文臺進行校對。

三、從中國五時區到與世界同步

格林尼治是英國倫敦的一個區,1884年,正式確定以通過格林尼治天文臺中星儀的子午線為零度經線,向東稱東經,向西稱西經,各為180度。每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時區相差1小時。在天文臺大門旁的磚牆上,鑲著一臺24小時走字的大鐘,它所指示的時間,就是世界各國通用的"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當時的中國劃分了五個時區,上海徐家彙所在的是中原時區,而成都是在隴蜀時區,所以當時市長要求廣播電臺以倫敦和上海天文臺作為參考標準,校對成都標準時間。

成都,是一座極具生活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故事。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方式到敲鐘鳴炮,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報時是老成都頗有韻味的一件事。老成都獲取時間的方式一直在隨著歷史的推進而悄悄地演變,這些寶貴的檔案也忠實地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