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西蜀稱天府,由來擅沃饒”,成都既是一個“水旱從人,時無荒年,沃野千里,不知饑饉”的富饒之地,也是李白筆下“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的錦繡天府。從“城市公園”到“公園城市”,千年成都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本篇文章圍繞中心工作,緊扣時政熱點,被學習強國成都平臺採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透過檔案,回顧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歷程。

公園城市“1.0時代” 都江堰水利工程潤澤天府

岷江江水滔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興建潤澤錦繡天府,公園城市“初級版本”正式上線,成為文人墨客嚮往之地。秦國蜀郡李冰開都江堰,建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分水、排沙、導流,既控制水流又灌溉農田,首創大型無壩自流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延續千年,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947年,因洪水衝入黑石河,造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損,四川省政府召集相關各市縣水利委員會成員,共同商討都江堰各縣修復工程的事宜。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維修主要分為歲修、大修、特修、搶修四種方式。其中“歲修”就是每年對其進行維護。

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1947年《四川省政府關於參加都江堰 修復工程會議的通知》 (成都檔案館館藏)

“疏導型無壩引水”成就天府之國,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吸引著大量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

公園城市“2.0時代” 少城公園留住城市記憶

少城公園是成都建城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園。清宣統三年(1911年),駐防成都的將軍玉昆,為解決財政收入問題,與四川省勸業道道臺周善培於祠堂街興建公園,開放少城,准許旗民在公園裡開業謀生,允許收取門票,遊覽參觀。僅用半年時間,修建了迎禧樓、觀稼樓、松韻樓、湖心亭等建築,面積達50餘畝,因地處當時的少城,故命名為“少城公園”。


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民國時期成都縣修志局 《關於成都省城公園的志》 (成都檔案館館藏)

對於成都人民來說,少城公園見證著近百年來成都的變遷,是歷史的印記,城市的回憶。少城公園鐫刻“保路運動”的印記,四川軍政府為紀念“保路運動”犧牲的愛國人士,特邀請著名書法家顏楷、趙熙、吳之英、張夔階四人以不同的字體,在紀念碑塔四面鐫刻“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十個大字。少城公園也見證了成都早期的各項體育比賽賽事的盛況。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在公園內先後修建有博物館、陳列館、運動場等,當時成都因缺乏公共體育場所,各種體育賽事均在園內舉行。此時少城公園不僅僅是市民遊覽休息之地,也是當時成都最大的公共體育場所。

1950年,少城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並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如今,園內樹影婆娑,綠意盎然,四季繁花似錦,人工湖、假山與蘭園環繞,集園林、文化、文物保護、愛國主義教育、休閒娛樂於一體,是成都市民遊覽休閒的好去處。少城公園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與成都城市精神融為一體,築造了這座城市的靈魂,也是成都人民守望的精神座標。


公園城市“3.0時代”府南河治理成就理想家園

府河、南河合稱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經成都的兩條主要河流,一直是古成都通往荊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經濟、文化形成發展、繁榮的命脈,被成都人稱為“母親河”。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汙染日趨突出,水質逐漸惡化。1992年,成都市政府對府南河進行綜合整治,全面帶動城市居住環境改善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發展與環境治理的綜合發展。

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因此獲得了五項國際大獎:聯合國人居獎、聯合國最佳範例獎、地方首創獎、優秀水岸獎最高獎、環境地域設計獎。聯合國“人居獎”是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的獎項,使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人類住區的發展和解決人居領域的各種問題得到充分的重視,並鼓勵和表彰世界各國為人類住區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的政府/組織、個人和項目。目前我國共有7個項目獲此殊榮。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見證的是成都城市發展變化,是成都為改善居住環境積極努力的縮影。


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府南河人居獎實物照片

公園城市“4.0時代 人城境業和諧統一
從這份1948年成都城區地圖檔案中可以看出,城市佈局以舊城為主,其中第一區是城市核心區域,以現在的天府廣場為中心,市區面積較小。

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1948年成都地圖 (成都檔案館館藏)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與城市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成都市委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明確,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多層次網絡化的城市空間結構體系,成都城市格局迎來了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通過建設“五中心一樞紐”,成都將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形成“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的空間功能佈局,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經濟地理,構建東南西北中差異化發展的五大主體功能區,將“公園城市”全新理念也寫入城市“新總規”。

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成都一山連兩翼的規劃圖

成都不僅擁有優良的“山、水、田、林”生態本底,同時,還有山城相擁、城田相融的生態格局。來看一組數據,區域級綠道1920公里、城區級綠道5380公里、社區級綠道9630公里的三級綠道體系,建設總長度16930公里。2019年新建成各級綠道822公里,森林覆蓋率達39.9%;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87天,未出現重汙染天氣。成都還將基於此,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格局,向世界遞上一張城市“生態名片”。


透過檔案看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前世今生

成都錦城湖公園 成都錦城湖公園

按照“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成都要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 結語 ·

成都,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殷切囑託,著力將“公園城市”從人居理想繪成現實答卷,描摹出公園城市的發展樣本。以“節能減排”為前提,明確產業發展,推動低端低效產業和高消耗高排放產業向外疏解,築牢公園城市生態本色,承載中華文明、天府文化走向全球的歷史使命,堅持新發展理念,順應城市發展規律,著眼於構建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現代的城市形態。未來,成都還將繼續前行,用奮鬥書寫公園城市新篇章,繪就錦繡天府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成都市志·園林志·林業志》,成都:方誌出版社2018年,第355頁

[2] 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成都市志·總志》,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9年,第8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