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名聯成就一座書院

“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這是宋代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府時留下的對聯,千古流傳。

這副名聯出自歷史上漳州白雲岩的紫陽書院,白雲岩位距漳州市區約10公里。山上坐落有白雲岩寺,寺院位置極佳,當年朱熹正是在白雲岩,發出了門庭開闊,日月如梭,猶如在人兩肩倏忽而過的感嘆。

(一)

那麼,朱熹為什麼會在白雲岩上題寫這副對聯呢?

話得從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出任漳州知州說起。此時的朱熹年逾六旬,已非等閒之輩,而是聲名遠播的大儒;不僅具有崇高的學術文化地位,而且在理學思想的架構上愈加成熟。

朱熹到漳州上任後,“以節民力,易風俗為首務”,躬親施教,定期到府學、縣學講學。“每旬之二日,必領官屬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正其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除了在學校講學之外,朱熹還在漳州一些名山大川文人雅集遊蹤常涉處不定期開講經學,漳州著名的景點芝山、雲洞巖、白雲岩等地都留下他傳學解經的足跡,並流傳許多關於講學的動人故事。

談朱熹離不開書院,講書院離不開朱熹。朱熹一生“篤意學校,力倡儒學”,對書院建設情有獨鍾。在他的倡導下,漳州辦學成風。據統計資料,有宋一季,漳州創辦的書院有龍江書院、觀瀾書院、梁山書院、高東溪書院、石屏書院、丹詔書院等10餘所。

白雲岩的紫陽書院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二)

白雲岩建有白雲岩寺,據說是唐朝年間白衣道人楊虔誠所開基。當然,白雲岩算不上名山,但符合古代學者所推崇的“擇勝地,立精舍”的戀山情結。因為朱熹到此講經佈道,因為朱熹的一副對聯而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名山。

知漳一年,朱熹走遍漳州山川,偏愛城南的白雲岩。這裡視野開闊,林木參天,白雲裊繞,遠隔龍江極目北望,曾經是沃野千里,晚浦歸帆。在此修建書院,著書講學,是個理想處所。

更重要的是,集畢生心血於一書《四書集註》已經潤色完成,並在漳州付梓刊印。他希望在漳州有一座書院,張揚理學的大旗。

但在山高林深建一座書院談何容易!於是,民間流傳了“朱文公使飛瓦”的故事。

說是那年端午節前夕,朱熹廣而告知民眾,歡迎大家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到白雲岩上,觀看他使神法讓磚瓦飛至山上,蓋起紫陽書院。那日民眾趨之若鶩登山而來,他要求每人手持一磚一瓦上山。這是朱熹瞭解到往年為看划龍舟,薌江舊橋人滿隱患而略施小計,可謂是一舉兩得:既集民眾之力蓋起了書院,又分流了部分競看划龍舟的民眾,避免擠壓造成傷亡事故。

(三)

至於書院為什麼取名紫陽?這當然與朱熹的別號“紫陽夫子”有關。

朱熹的父親朱松早年讀書於徽州紫陽山(安徽歙縣城南),並刻有“紫陽書堂”印章。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故。逝世前把家事託付崇安奉祠家居的劉子羽。劉子羽即把朱熹母子從建甌接到崇安並修一座舊樓安頓下來。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為了緬懷父親,於舊樓廳事刻“紫陽書堂”,並從此以“紫陽”自號。在朱熹一生有關的書院中,冠名“紫陽”的,遠不止漳州白雲岩一座,其餘分佈在徽州、蘇州、杭州、漢口、武夷山等地。

白雲岩紫陽書院在歷史的風雨中坍塌了(具體時間無據可查),但在當地老百姓心中卻是一座豐碑。白雲岩寺前建立朱子祠即是例證,由此感念朱熹。他知漳僅有一年零六天,立下了昭彰功績,也為漳州文化教育盡心盡力,被後世譽為“紫陽過化、海濱鄒魯”。

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書院遺址上建有朱子祠,供奉朱熹塑像。門上匾額題有“古道照人”,殿門額上有明代理學家黃道周手書“白雲深處”匾。朱子祠外有百草亭。當年朱熹就是在亭子的位置上講經,各地聞訊而來的學子圍坐在亭前空地聆聽。後人為紀念朱熹的教化之功,在此修葺亭子。亭中塑有朱熹的雕像,他手捧經書,目光深邃,栩栩如生。石雕後立有一石碑,上刻“紫陽夫子解經處”,相傳朱熹在此講過《誠意章》。4根亭柱上分別刻有“百草亭中留盛景,白雲岩上隔塵緣。解經明道蹤猶在,過化存神澤未湮”。百草亭取自山上長有上百種草藥,可醫治各種小疾,可謂寓意雙關。

在百草亭後面立有一石,刻有“硯池”二字。傳說為當年朱熹洗硯處,池裡泉水清澈,至今仍生長著奇特的“無尾螺”和“紅殼蝦”。未曾想到,紅殼的蝦,斷尾的螺,白頸的蛙,這些都與朱熹的傳奇故事有關,深切表達了老百姓對朱熹的尊崇之情。

有對聯當有橫批。同樣遺失的朱熹手跡的“與造物遊”,橫批是也。語出自莊子的“上與造物者遊”,而朱熹嚮往的是循自然之道,感四時之變,體萬物之靈性,於芥子之微而悟宇宙之大,於須臾之間而思接千載,物我合一,天人合一。

斯文在茲,遺澤漳州。在與朱熹一生相關的紫陽書院中,白雲岩存在的時間或許並不長,但之所以影響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朱熹的這副對聯。一副名聯與白雲岩的紫陽書院的關係看似偶然,但從朱熹一生在理學上的孜孜以求來看又實則必然。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一副名聯成就了一座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