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文/水煮娛小兔 圖/來源於網絡

謝謝你的點擊,期待你的喜歡,等待你的關注

為何燒到猛火裡,我都不介意伴隨

話我知這生醒了又再醉,問蒼天有幾多快活兒女

------林保怡《兒女》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我們總說,TVB已經再難續昔日之輝煌,花旦出走,編劇離巢,TVB如今面臨的窘境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但在這種時候我們似乎總會忘了,那些“曾經的輝煌”是很多同類型的電視劇追了20年仍未企及的高度。比如2004年播出的,豆瓣8.9分的宮鬥劇鼻祖《金枝欲孽》無疑就是這樣的存在。無論是後來TVB自己拍的《宮心計》,《萬凰之王》還是由孫儷領銜的《甄嬛傳》,周迅主演的《如懿傳》,在娛小兔看來,其實都無法真正超越《金枝欲孽》

關於《金枝欲孽》

《金枝欲孽》是由戚其義執導並監製,由周旭明編劇,並彙集了黎姿、佘詩曼、鄧萃雯、張可頤四位視後級的花旦,

林保怡、陳豪兩位視帝級的小生。這樣的製作班底,無論是在TVB的哪個時期都可以算得上是“頂配版”了。

該劇以清嘉慶十五年的後宮為背景,講述了如玥、玉瑩、爾淳,安茜等妃嬪為爭寵而勾心鬥角,同時又和御醫孫白颺,侍衛孔武產生火花的故事。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有人說《金枝欲孽》從來沒有一個情節是“為了宮鬥而宮鬥”,卻串聯出了一個最具高級感的宮鬥故事。

娛小兔覺得,《金枝欲孽》有別於其他宮鬥劇的最重要的原因,大約不外乎這四個非常明顯的原因,而這四點雖然都“顯而易見”,卻從來沒有一部宮鬥劇有“抄”作業的勇氣。

《金枝欲孽》為什麼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 真正刻畫了“女主的群像”的宮鬥劇,給了觀眾更多代入角度

現在,我們把《金枝欲孽》的演員陣容稱之為”全視帝視後“陣容,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的。不過在《金枝欲孽》播出之時,這個稱呼換成”準視帝視後“,或許會更準確一些。

出演

《金枝欲孽》之時,所有的演員中,已經桂冠加身的其實只有飾演安茜的張可頤一人而已。所以一直有一種說法,《金枝欲孽》原本是為張可頤打造的,而安茜也是《金枝欲孽》的第一女主,但是由於張可頤的身體原因,無法勝任過於吃重的戲份,於是最終折中的辦法,就是劇中最主要的幾個女性角色的戲份得以平均。

這聽起來頗有一點金庸的《天龍八部》三男主三線並行的形成有那麼點“異曲同工”和“無心插柳”的意味在裡面。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事實證明,這對《金枝欲孽》是一種成就!

很多觀眾一開始聽到只有《金枝欲孽》在宮鬥劇中刻畫了“群像”,可能會有些不屑,宮鬥劇哪一部不是女人戲呢?一堆女人的後宮,可不就是群像?不,真不是!

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金枝欲孽》的“群像”是一種“女主的群像”,這種“女主的群像”才能給觀眾提供更多代入角度的選擇。

以另一部宮鬥劇中的上乘之作《甄嬛傳》為例,在一眾女性角色中,蔣欣飾演的“賤人就是矯情”的華妃,蔡少芬飾演的“臣妾做不到”的皇后娘娘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圈粉無數。但是觀眾對這部宮鬥劇的代入角度仍然是孫儷飾演的甄嬛,這是由甄嬛的大女主光環決定的,這種光環會讓觀眾產生一種天然的共情,這種共情是僅僅憑觀眾對角色的喜愛無法取代的。

《金枝欲孽》播出的時候玉瑩,爾淳,安茜和如妃都各有簇擁,後來因為四位女主都入圍視後爭奪,還被觀眾戲稱是從戲內鬥到了戲外。

《金枝欲孽》的四個女性角色都為觀眾提供了代入視角,給了觀眾更多的選擇,讓觀眾的代入感和共情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 支撐起女主群像的,是四個真正飽滿的人物

既然《金枝欲孽》在“女主的群像”上取得了這麼好的效果,,為什麼以女人戲為主的宮鬥劇後來者卻沒有人“抄作業”呢?

因為相比“女主的群像”,一個突出的女性角色的大女主路線才是更保險的安全牌,大女主的唯一代入視角更容易滿足觀眾看宮鬥題材的電視劇的”觀劇酸爽感“,女主一般都會是宮鬥劇中”活“到最後的那一個的這種設定,這能圓滿觀眾的觀劇期待。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大概也沒有人能有信心同時塑造出幾個立體又飽滿的女性角色吧。

張可頤的安茜:她是忠心孝順的宮女,也是為了復仇可以放棄友情和愛情的腹黑女

黎姿的玉瑩:她是看似單純美麗的貴人,卻也是對權和利最有慾望和野心的那一個

佘詩曼的爾淳:她是為了宮鬥而進宮的心機女,也是將善良和犧牲藏得最深的人

鄧萃雯的如妃:她是最深諳宮鬥之道的狠辣之人,也是最想解脫出來的簡單的人

好人和壞人的界限,在《金枝欲孽》的這四個女性角色身上,都非常的“模糊",她們都有值得被”女主光環加身“的閃光點,也都有所謂”品質上的瑕疵“。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所以,觀眾才可以僅憑自己的喜歡,就從那個角色的角度去看整個故事,去想整個結局。你喜歡安茜有你的道理,你討厭如妃有你的理由,而這種理由從觀眾的主觀情感落到了每一個人物的具體言行上。

塑造出一個這樣的人物已經不易,何況是四個呢?

  • 將宮斗的“鬥”,真正從爭寵落到了人性上

《金枝欲孽》無法被超越的第三個點,又是一個沒有辦法被抄走的作業。我們總覺得“宮鬥”的本質是為了爭奪帝王的寵愛。所以,一般的宮鬥劇裡總還有一個“必備要素”,拿就是女主和皇帝之間必然是,或者至少曾經是所謂的“真愛”。

似乎只有加上了這樣的設定,女主才能從一眾爭寵的,勾心鬥角的嬪妃中顯得與眾不同。而《金枝欲孽》中嘉慶帝無疑是最慘的,一眾嬪妃看似都在爭奪他的寵愛,但實際上卻都對他的寵愛避之不及,爾淳和玉瑩愛的是孫白颺。安茜和如妃情牽孔武。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真的是應了容嬤嬤的那句話:“真正愛皇上,為皇上好的,只有皇后娘娘啊。”

注意,在《金枝欲孽》的角色處理上,不是單純加入了一個侍衛或者一個太醫的角色來豐富感情線,而是徹底弱化了“皇帝”這個角色存在感。

這又是一種極高明的處理手法,所謂宮鬥,爭奪皇帝的寵愛從來其實都只是表象而已。

  • 一個真正宮鬥式的“圓滿”的大結局

如果說宮鬥劇的結局也分等級,那麼初級的那種,肯定是帝后(男女主)純愛至上,所有角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比如《如懿傳》,《延禧攻略》。中級的則是,女主成長銳變,華麗轉身,如《甄嬛傳》,而《金枝欲孽》才是最高級的那種。

玉瑩終於坦然面對自己對孫白颺的愛,兩人雙雙殉情,然而這一切只是皇后的一個局。

如妃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執念,但是她卻成為了那個不得不繼續留在宮中的人。

安茜不再執著於報仇,眼看著和孔武逃出了皇宮,背後卻中了一箭,生死未卜。

爾淳是四個角色中唯一一個平安逃出來的,但是孫白颺死了,姐姐死了,甚至義父也死了。所有她愛的恨的都不在了,活著對她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這雖然是一個半開放的結局,卻註定只能是一個悲劇結局,但是這種設定才是真正符合“宮鬥”內核的一種圓滿。

《金枝欲孽》的人戲合一

因為《金枝欲孽》突出的是人性的刻畫以及角色之間的勾心鬥角,所以在選演員的過程中,導演也要求演員除了有一定的演出經驗外,還要具備一定的人生體驗。在初步選定演員以後,導演再參考每個演員的性格特徵,賦予他們劇中角色的性格。

而拍攝《金枝欲孽》的時候,彼時的TVB有這樣的底氣,也有這樣的演員厚度,可供導演來選擇。所以無論是幾個主角,如佘詩曼的爾淳,黎姿的玉瑩,還是配角,如梁錚的福貴人都能做的高度的人戲合一。

《金枝欲孽》:TVB的宮鬥劇鼻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4個原因

可以說,作為宮鬥劇的鼻祖,《金枝欲孽》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大家當年看劇的時候,最心儀其中的哪個角色呢?娛小兔喜歡玉瑩,心疼福貴人,但是,若一定要選擇成為一個,大約還是爾淳好一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