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近視,教育部建議0-18歲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近些年,

中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

越來越受到老師家長的關注,

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

用眼習慣等等都會影響到青少年的視力健康。

其中,

對於電子產品的使用

是老師、家長最為關心的一件事。

在近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

對電子產品的規範與使用被多次提及。

為您劃重點啦,

看看有關電子產品,

都有哪些新要求、新規定。

預防近視,教育部建議0-18歲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1

教育部等十五部門開展八個專項行動聚焦近視防控,其中一個專項行動就是“科學規範使用電子產品”,專項行動指出“指導各地落實《關於加強中小學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確保手機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2

近日,教育部委託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宣講團牽頭單位溫州醫科大學研製了《學前、小學、中學等不同學段近視防控指引》,分為學前、小學、中學三個篇章,指導不同學段兒童青少年科學有效防控近視。

《指引》提出,近視防控要抓早抓小,學前階段3—6週歲的防控重點是控制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2—5週歲兒童的“視屏時間”不應超過一小時,越少越好。在這個階段,家長應積極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遠離“電子保姆”。

《指引》提醒,小學階段是近視防控的黃金時期,是重點監測的階段。家長要謹慎開展線上學習,不要盲目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增加孩子的課業負擔。

在中學階段,用眼強度達到高峰期,這一階段裡,兒童青少年是眼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主動學會科學用眼健康知識,學習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嚴格控制電子視屏時間。

#3

教育部近日製定2021年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重點工作,重點工作提出,開展網絡遊戲消費教育,將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作為消費教育重點。實施網絡遊戲總量調控,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採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

嚴格執行《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工作的通知》精神,督促各地出版管理部門做好屬地網絡遊戲企業及其網絡遊戲的監督管理工作,積極引導青少年健康用眼,保護視力。

如何才能規避電子產品

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同年齡的孩子們

在使用電子產品時

應該注意什麼呢?

老師和家長們,

一起來看看吧~

各年齡段孩子電子產品使用指南

其實,電子產品就像是把雙刃劍。作為我們成年人,很多人都無法抵制電子產品的誘惑,就更別說孩子了。

那麼,我們的孩子該如何使用電子產品,應該把握怎麼樣的一個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電子產品,如何防止孩子過度沉迷其中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1-3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為什麼幼兒階段不能接觸手機呢?首先,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

其次,有專家表示,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的可能性也越大。

那麼,如果家有1-3歲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機中不要下載遊戲,以防孩子因遊戲上癮而索要手機玩。

3.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3-6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遊戲

不少父母為了圖一時清淨,偶爾會把孩子丟給手機遊戲“照看”。但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如果家有3-6歲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這樣:

1.父母家人手機儘量刪除遊戲、音樂、視頻等各類會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機,除了翻翻相冊、拍拍照,也不會覺得有趣,自然不會一直纏著父母要手機玩。

2.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讀物。

3.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7-12歲: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多開始進入了叛逆期。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用父母身份強壓、用親子關係威脅。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說:“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你飯吃!”“再玩我就不要你了!”

其實這種方式弊大於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做:

1.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2.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

3.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12-18歲:適當干預,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應堅持適當干預、合理利用。直接沒收或生氣吼罵、甚至是暴打一頓,都是治標不治根的做法。

電子產品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1.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

2.有了溝通和信任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如是否可以帶去學校玩、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

3.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轉自 | 中國教育報

設計:韓雨欣(實習)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有你認識的人嗎?點“分享”,告訴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