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来历和讲究

一、春联的由来


春联最早叫桃符。

战国时代开始,富贵人家在大门的两边悬挂“桃梗”,或称“桃符”。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桃符是一寸宽、七八寸长的两块桃木,上面分别写着“神荼”(shén tú)和“郁垒”(yù lěi)。有的桃符上,还画着“神荼”和“郁垒”的神像。

贴春联的来历和讲究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左神荼、右郁垒,可压邪驱鬼,这也就最早的“门神”了。

五代十国时,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之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在桃木上题写联语。辛大才子写完后,颇有艺术造诣的孟昶,看了很不满意。孟昶自己拿来毛笔,亲自题写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随着敦煌遗书的深入研究,世界纪录协会宣布: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宋代,春联一度写在桃木上,王安石在诗中记载,“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岁时杂记》记载,当时的人们,很喜欢把吉祥话刻在桃木板上。

明代,“桃符”真正改称为“春联”。明代陈云瞻记载,春联之名,始自明太祖朱元璋。

清代的富察敦崇,认为春联就是桃符。当时的文人墨客,进入农历十二月之后,就在集市里书写春联,换些润笔的费用。小年祭灶之后,大家开始张挂春联,各家各户,旧貌换新颜。

广告

贴春联的来历和讲究去逛逛

二、根据横批确定左右

传统的春联,也就是我们说的门联。面对大门时,右手上联,左手下联,横批从右至左读。

后来,由于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很多春联改成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也统一成从左至右。

既然有两种形式的春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张贴春联呢?首先,看横批,确定是哪一种春联。两种形式,不能贴混了。

三、如何区分上下联

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

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四、贴“福”字小知识

一般家里的大门和室内的主要房门,都讲究贴正“福”,要端端正正地贴,才有“出门见福”、“福入家门”的彩头。只有房中屋角或不通畅的地方,福字倒着贴,寓意“福气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