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炒肝兒在北京可以說是一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果您來北京旅遊,務必要去嚐嚐這道美食。炒肝看似像黑乎乎的黏稠狀食物,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而成,味濃而不膩,頗得北京人的喜愛。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炒肝兒的歷史,要從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衚衕的會仙居開始說起。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當時,會仙居由三位姓劉的兄弟經營,主要經營白水雜碎生意。這三兄弟都是非常勤勞的人,可生意就是不景氣。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於是,這三兄弟便一起商量如何提升店鋪的人氣,在老大的提議下,他們決定改進白水雜碎的做法。說來也巧,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和這三兄弟的交情非常好,得知他們的想法後,便給他們提議說:“你們既然想改進,何不大刀闊斧地改!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後勾芡,名字就叫妙肝兒。”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三兄弟聽了,都覺得這想法不錯。想了一會兒後,老三說:“那人家問為何叫‘炒肝’時,我們可怎麼說啊?”楊曼青聽了哈哈大笑:“老三你可真是個大實誠人!你們大可以說肝被炒過啊。這樣吧,為了提升你們的名氣,我在報上也幫你們宣傳宣傳。”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三兄弟聽了,別提多開心了,與楊曼青話別後,便照他的提議行動。三兄弟把鮮肥的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然後用清水加醋洗淨,用文火燉,等腸子爛熟之後將其切成小段,鮮豬肝則片成柳葉狀的條兒,在製作炒肝兒之前,他們先把作料和口蘑湯做好。別看佐料和口蘑湯不是主原料,但它們影響著整個炒肝兒成品的品質。他們先將鍋溫熱放油,把大料炸透,然後放入生蒜,等蒜變黃時就放入黃醬,然後炒幾下,蒜醬便做好了。除了精心製作佐料外,還要精心製作口蘑湯備用。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待一切準備好後,就可以製作炒肝兒了。先將切好的熟腸段放入沸湯中,然後放入蒜醬、蔥花、薑末和口蘑湯,之後放入切好的生豬肝,馬上勾芡,最後撒上蒜泥,炒肝兒就做好了。肝嫩鮮香,清淡不膩,醇厚味美。

【老北京美食故事】老北京的炒肝兒情


會仙居的炒肝兒一經推出,便吸引了眾多顧客。他們爭相來買炒肝兒,不久會仙居的名聲在當地便是響噹噹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