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58907629261
楚怀王十六年,秦派张仪来楚,离间楚齐关系。张仪应允,如楚与齐绝交,秦愿送楚六百里土地。怀王贪心而受骗,张仪回秦等楚齐交恶便毁约。怀王大怒,派军队两次攻秦,结果都被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丧城失地。怀王只得再派屈原出使齐国,去寻求齐国的谅解。这时,秦出于外交考虑,又想与楚议和,以孤立齐国,便答应归还刚夺得的土地。怀王气愤不过,向秦要张仪解恨。张仪先用厚礼贿赂怀王宠姬郑袖与宠臣靳尚,然后来楚巧言诡辩,而怀王听信郑袖、靳尚之言,竟放了张仪。
屈原虽身在齐国,却时刻焦虑着国事。他见楚又被秦如此玩弄,气愤不已,便贸然从齐国赶回朝中,谏怀王杀了张仪。在屈原忠诚凛然的苦谏下,怀王有些后悔放了张仪,赶忙派人去追张仪,然而此时张仪已出国境。公元前304年,楚国正式与秦国联盟,再次失信于齐国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屈原联齐的成果被轻易葬送了。
屈原在此事中始终反对怀王亲秦背齐,一再苦谏。怀王幼子子兰与靳尚诸人亲秦,对屈原的行为相当反感,便不断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甚至威胁说:“秦最恨亲齐的屈原,现在秦楚已经结盟,可屈原还在攻击秦国,万一秦国怪罪下来,那楚国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应该将屈原论罪,以示守信于秦国。”昏庸的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治罪,流放到汉北。屈原无辜被黜,忧愤而作《离骚》,以叙爱国忠君之情怀。
在屈原被流放期间,秦多次背约,发兵伐楚,使楚遭到很大损失。怀王感到秦的凶狠,又想与齐重修旧好,便下令召回被放逐的屈原。这样,怀王三十年,流放了五年的屈原又重新回到郢都,也就在这一年,秦军攻陷楚国八座城池。秦昭王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之后,派人送书信给怀王,约楚怀王会谈结盟之事,怀王欲往。屈原知道后,又冒死上谏:“秦乃虎狼之国,不可相信,大王绝不能去秦。”靳尚则主张与秦修好,切不可得罪秦国,否则秦国必定增兵伐楚,后果不堪设想。怀王便去问少子子兰。子兰娶秦女为妻,为婚姻所恃,力劝怀王赴会,认为靳尚所言极是,不可不听。怀王听了子兰的话后,便不理屈原的劝谏,决定出发赴会。哪料,怀王这一走果然中秦的圈套,遭秦军伏击而被囚禁。秦强行要求割地换人,怀王大怒,执意不从,最后竟死于秦国。
怀王死,长子顷襄王立,以弟弟子兰为令尹,并召回屈原,官拜三闾大夫。此时,楚人把怀王入秦而死归咎于靳尚、子兰,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屈原的嫉恨。没有多久,顷襄王在子兰、郑袖、靳尚众人的谗毁下,将屈原流放江南。
公元前296年,屈原从郢都出发,沿长江北岸向东南行,在荒僻山野与简陋村镇中漂泊了十几年。到公元前278年,六十二岁的屈原走到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回想自己这一生忠君爱国却落得如此下场,痛不欲生,披发沉吟了《怀沙赋》之后,便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了。
古道犀风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屈原是个只会吟诗作赋、漫长牢骚的愤青。这样的印象主要归功于离骚,因为离骚大家太熟悉了。
屈原最开始并不是一个愤青,反而是一个可以从横捭阖的政治家。他在出国的官位是左徒,异常的尊贵。他虽然与王室有亲戚,但是他能如此尊贵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能力。他学识渊博,博闻强记,能够很好的理解国家兴衰的道理,又善于辞令,是一个外交人才。
楚王将制定国家法令的任务都交付给屈原,表示对屈原足够的赏识与信任。屈原如此受到信任,引起了他人的嫉妒,有一个叫做上官靳尚的大夫就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上下都知道屈原在制定楚国的律令,屈原自恃功劳,每每夸口,除了我谁也做不去这样的法令。
这句话当然让很楚王很生气,他生气的是屈原这样说显然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而且隐隐感觉到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胁。于是楚王疏远了屈原,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走上了愤青的道路。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楚联姻,秦国害怕出国出兵,就用张仪的计谋贿赂楚王并与楚国订约,楚国就没有出兵。等到秦国攻打齐国之后,秦国却被拒不承认当初的约定,楚国出兵。楚国当时还是强国,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楚国,只好议和。楚国要求交出张仪,张仪到楚国之后,贿赂楚王的爱妃得以退身。这时候屈原听闻释放了张仪,再一次觐见楚王,告诉他不要放张仪,这时候张仪已经追不回来了。
秦国想谋图楚国,无奈楚国很强大,只好以联姻的名义让楚王去秦国。结果楚王客死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屈原对新的楚王顷襄王有所不满,便被流放了。流放的时候,屈原仍然写文章希望得到重用,结果一次比一次流放的地方远。
他认为自己是臣子,不能对国家尽忠,就是没能尽到一个臣子的责任。而且楚怀王的所作所为让天下人耻笑。在古代,君辱臣死,楚怀王不仅受到了侮辱,而且客死异乡,这份耻辱无法洗掉,恐怕只有死才能解脱。
于是屈原抱石投江而死。
诗书君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这要结合屈原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屈原本人的性格来分析,我们才能够全面的了解屈原自杀的真相。
我们知道,楚悼王时代,吴起变法,楚国扩张极为强烈,成了六国的头号隐患。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旧贵族射死,接位的楚怀王趁机血洗旧贵族七十余家,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应该说,初上位的楚怀王有楚悼王的雄心壮志,渴望做一翻大事业。而当时的情形是谁心革谁富强,吴起死了,那么谁来接班继续推进楚国改革呢?
楚怀王马上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屈原。
首先,屈原跟楚怀王祖上同姓,亦是贵族出身;其次,屈原明于治乱,善于外交辞令,是个治国的好人才。再三,屈原是个爱国主义者,而又是个支持改革的新派。
综上所述,楚怀王就任命屈原为左徒,负责楚国内政及外交。
当时,屈原也是渴望做一翻事业,光大楚国的。所以,他首先进行国内宪令改革,然而跟当时各国新派改革者一样,受到了旧贵族的干扰。
而前来干扰屈原国家宪令改革的人,是上官大夫。
当时,上官大夫也是楚怀王宠臣。他听说屈原起草改革条例,就跑来要看草稿,但是屈原不给他看,他竟然跑到楚怀王那里告状,说屈原想借时机炫耀功劳,以为他干的活是别人干不了的。
屈原的悲哀就在于,他遇到了一个想改革但却是没有主见,而且立场不坚定的君王。楚怀王听了上官大夫的谗言后,竟然大怒,从此疏远屈原,然后将之贬为三闾大夫,去管教楚国屈、景、昭三姓贵族子弟的教育。
从负责内政外交落到了闲职位上,壮志难酬的屈原悲愤难奈,写下了中国文学史著名的诗篇《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发牢骚。屈原在《离骚》里发了很多牢骚,然后还表示了重要一点,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永远不会改变他的志向。这就是所谓“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理想追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敢于献身的完美主义政治家。
为什么说他是完美主义政治家呢?因为他毕业所追求的政治不是别的,而是“美政”!
何谓美政?就是贤臣配圣君。君是圣明的,臣子是贤明的,所共同创造出来的政治当然就是美好的。正因为如此,屈原在《离骚》里发明出了两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香草美人”!
何谓香草?就是贤臣。何谓美人?就是圣君。
除此之外,香草美人还有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美人就是屈原本人自喻,香草就是本人身上具有的良好政治道德。
正因为屈原将自己喻为具有完美政治道德的贤臣,所以他又认为跟他眼中所谓的恶草般的小人不可相容。
他一生光明磊落,毕业追求光明大道,没有妥协余地。这就是屈原的性格所在。而他这个性格,为他将来的投江埋下了伏笔。
后来,愚蠢的楚怀王被张仪所骗,他自己拆解了齐楚联盟的恶劣外交情况下,竟然还怒而发兵, 结果是跟秦交战吃了败仗还罢。这时候魏齐两国趁机打劫,入侵楚国。
吃了大亏的楚怀王想到了齐楚联盟的重要,又想到了屈原。因为之前的齐楚联盟是屈原搞定的,为了恢复齐楚联盟,又派屈原出使齐国。屈原也不负楚王重望,修复了齐楚联盟。
不料,这时候的楚怀王又犯了一个大错。张仪入楚之后,他本来想杀之而后快, 但张仪贿赂了宠姬郑袖,然后听信了郑袖的话,放走张仪。到了秦昭王时代, 楚怀王竟然还被骗入秦,死在了秦国。
无论楚怀王多么愚蠢,毕竟是曾经赏识自己的君王。楚怀王的惨死,让屈原倍受打击,而让他更受打击的是,楚怀王的继任者顷襄王不但没有吸引楚怀王时代楚国被削弱的教训,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
因为楚怀王贬斥过屈原,后来又起用他为屈原外交使者,所以屈原对楚怀王充满了政治幻想。而楚怀王死后,他一样寄希望于顷襄王能够起用他,不料的是顷襄王跟其弟子兰,以及上官大夫都是一伙的,他们不但不起用屈原,反而将屈原放逐。
经历两任楚王的屈原,此时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他毕业追求美政,已经无法实现。他毕业所热爱的楚国,在他的数十年政治生涯中,一次次的沦落,然后屡次迁都。
在战国时代,很多像张仪,苏秦,范睢等人,他们在一国干不了,可以另选高枝。但是屈原无处可选,他是楚国贵族,他生于楚国,毕生效命楚国,然而奋斗一生,政治理想跟随着楚国的沉沦而没落,他唯一的出路在哪里?
面对如此困境,绝大多数的儒家知识分子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屈原不是儒家知识分子,他是一个有着完美主义的半法家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特征之一就是,他无法忍受任何的不完美。
所以,当屈原徘徊于江滨之时,有一渔父跟他说,世事如此,何不同流合污。一个自诩是美人的屈原,跟所有世间的恶人丑人同居一处,绝对是一个耻辱之事,他绝不忍受。
所以他说:“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
从当时楚国的政治情况来看,的确是这样,楚国已经没有什么明白人了,即使有也是被异化了。
而圣洁的,刚性的,伟大的,完美主义者屈原,面对人生及国家种种耻辱,他唯一的选择,不是活着,而是死去!
于是,他怀石自沉汨罗江!
屈原是为理想而死的,也是为楚国而死的。他追求光明大道之精神,他不容于世之磊落光明之精神,无不让世人唏嘘!
月望看历史
屈原(前340——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汉族,战国未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为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为民报国的热情。
在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梅花121339996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以《史记.屈原列传》为参考,来回答。原因如下:
屈原对楚国执政者和楚国前途的绝望;同时作为一个深爱楚国的大诗人政治家,他不会朝秦暮楚,只有为自己的祖国以死殉葬。
屈原是楚国王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名平。屈原在楚身居要职,为楚怀王左徒,左徒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太史公评价屈原:博闻疆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你如果没看明白,我来告诉你:屈原文化素养好,政治水平高,文学才能和外交才能杰出,懂了吗?屈原凭借这些杰出的才能,积极参与楚国内政、外交,开始深受楚王信任。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楚国上官大夫同屈原官阶相同,嫉妒屈原的才能。这上官玩阴招绝对是高手,唐朝李林甫可能就是跟他学的,看官莫急,听我慢慢道来。上官把准了怀王猜忌能臣、用人不专的至命弱点,编造谗言:大王让屈原制定国家重要的法令,不宜在国王批准前张扬,现在屈原弄得地球人都知道,这已让令怀王大怒不己,上官又进一步诬陷说:每一令出,屈原必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非我莫能为也",这一下怀王气得要发疯了,要知道怀王当过诸侯的领头大哥,当时书面语叫“纵长",自以为牛得不能再牛啦!怎能容忍部下屈原矜能伐功呢?于是怀王疏远了屈原。
屈原被罢黜,对楚国来讲后果很严重。楚怀王在后宫被郑袖蛊惑,在外被秦相张仪其欺诈,在朝廷上被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蒙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昏招连连,失败惨痛,概括如下:怀王因小失大,贪图秦相张仪假意相送的秦国六百里商於之地,解散了楚齐铁盟,使秦国攻楚之时,齐不再施以援手,而张仪阴谋得逞后,诈说送楚的是张仪自己的六里封地,怀王受尽张仪的欺骗愚弄;楚国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楚国蓝田大战,遭到魏国袭击而败退;楚国放走楚国大仇张仪;诸侯共同攻楚,楚将唐眛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屈原不在其位,仍谋其政,一有机会就苦劝怀王,但怀王致死未听。
再后来,怀王子楚顷襄王即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又在新楚王面前狂进谗言,屈原终于被放逐。
屈原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姓屈但绝不向恶势力、昏君屈服。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在诗中展现了他在忠与奸、公与私、方正与邪恶斗争中鲜明的立场,他敢于抨击昏君,敢于抨击楚国黑暗政治,他是个威武的斗士。要问《离骚》有多牛,只要说两事就行了!屈原凭《离骚》成了公认的浪漫主义的一代词宗,李白、苏轼这些牛人都恭恭敬敬尊他为祖师爷!“骚客"成了诗人的代名词!寂寞身后事,这句诗用在屈原身上纯属胡扯!但屈原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没能像辛弃疾说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内心极度痛苦,他因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被放逐,他怀瑾握瑜因不愿向黑暗势力低下高贵的头颅,眼看看楚国暮气沉沉,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亡国只在眼前,屈原如一个大孝子看着老父日渐年迈,病情日重一日,但自己又无力挽救,内心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最后作了《怀沙》之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为自己的祖国提早殉葬。屈原绝不可能“君不正,臣投外国"的,因为他是屈原!
屈原死了,他永远活在楚国人民,甚至全中国人民心中!臧克家有诗句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信夫斯言!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屈原之所以投江,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性格。
屈屈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方面他嫉恶如仇,忧国忧民。另一方面,峥峥傲骨,视死如归。他在骨子里认定是楚国的人,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因此,眼看楚顷襄王是个昏庸无能的主子,眼看秦国虎视眈眈,他更是忧心仲仲,恨不能亲自挂帅出征,荡尽心中绵绵心痛。但他只是个文弱的书生,因此,他尽自己所能,以劝谏的方式,劝襄王远离酒色,弃奸臣重贤才,励精图治,重整楚国雄风。
同时,提醒襄王不要被秦国的糖衣炮弹所迷惑,秦国才是楚国最大的敌人,并提出了联齐抗秦,保家为国的战略思想。然而,尽管屈原多次劝谏,襄王却不为所动。最后一怒之下,竟然让屈原光荣地下岗了——流放。
流放途中,屈原依然没有放弃他的爱国梦,写了《哀郢》、《怀沙》著名诗篇,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希望襄王能回心转意,甚至托人给襄王上书,希望能重召自己回朝,改革创新,让楚国尽书从衰败的困境中走出来。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襄王没有采取一谋一计,没有听他一言一字。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其实我一直以为是因为楚国亡了屈原才投江。后来我看了思美人电视之后我不以为然。推翻了之前的结论。
其实我认为楚王和屈原的感情是这样子的,楚王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屈原,却得知屈原喜欢的是莫愁女,于是楚王怒了,感觉屈原背叛了自己。所以他将屈原喜欢的莫愁女纳入后宫,也不让屈原和莫愁女结成连理。具体剧情如下: 一日,楚怀王醉酒,摇晃着脚步将屈原按在墙壁上,脸上泛着喝了酒之后的红晕,双眸紧锁着屈原,屈原皱了皱眉头说道:“大君,您醉了。”楚怀王不理会屈原的话,紧盯着屈原说道:“灵均,你当真不知不谷对你的情意?”屈原一脸懵逼的看着楚怀王。半晌,楚怀王拂袖而去:“屈灵均,不谷是不会让你们在一起的,你们死了这条心吧。”这时,屈原从懵逼中回过神,看着楚怀王远去的背影,大声的对着楚怀王的背影喊到:“大君!灵均不搞基啊!”
后来楚怀王把莫愁女纳入后宫,屈原伤心不已。但终究因着君臣之义没说什么,入朝为官后,前期楚国还是挺繁华的,只是后来逐渐的没落了下去,屈原多次进谏,但楚怀王一意孤行,认为屈原辜负了他,背叛了他,导致楚怀王没有听屈原的谏言,后来楚国亡,怀王客死他乡。屈原含泪看着已经逝去的楚国,终究选择了投江。葬入滚滚的长河中,选择了殉国殉情。
好了,其实我是来搞笑的 各位看官看过一笑就好,勿喷😂😂😂😂
独孤璃幽
屈原投江的故事: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听文化发声音
屈原的投江,很多朋友会从政治方面给予解读,诸如怀王听信谗言,屈原被放逐,抑郁而自杀。
但是我对于这样的答案,总是不够满意的。因为这里只能解释屈原“自杀”的原因,而不能解释屈原为何“投水自杀”。
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说法,从楚地宗教的角度给了解释,个人觉得颇为有趣。
这里,先要聊一聊什么叫郭店楚简。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其中,最有名的是郭店本的《老子》,另有一篇《太一生水》,是较为罕见的,对楚国宗教思想进行阐发的一篇文献。
大家读过基本的《西方哲学史》的话,可能记得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所揭示出的思想,某种程度上非常类似于泰勒斯——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简单而言,“水”被视为万物的母体,楚人贵水,死后是要船棺葬的。《九歌》中神灵上天下地都要乘坐龙舟,若《河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都是明证。
故而,可以揣测,从宗教思想的角度,屈原之所以是选择沉江自杀,很有可能是因为楚人迷信水是万物的母体,死后必然是要回归水中的。是以也有一些说法,论屈原实际上是死后水葬,不是投江自杀的,缺乏证据罢了。
主要参考了白奚《的“水与万物之生成”兼论的成文年代》。
夜小紫
(图片自网)怀才不遇,抑郁难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