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的昔人是指哪位?

篮球比分

这是崔颢《黄鹤楼》中的两句。《黄鹤楼》是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原文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峰巅。


而诗中的昔人是何等人?且看下这个传说:

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而诗中的昔人正是这位客人,传说中的仙人。


姐是技术员

这是唐代诗人崔顥七律诗《黄鹤楼》的前两句。其中,“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昔人” ,历来有多种传说,较流行的是仙人子安乘鹤过此说(见《南齐书•州郡志下》)和蜀人费文祎登仙,曾驾鹤憩此说(见《太平寰宇记•一一二•武昌府》)。另外,关于黄鹤楼得名的趣闻轶事也很多。前些天读《唐宋诗举要》,觉得民国时期人高步灜对崔顥《黄鹤楼》一诗的注解,也可謂一家之言。现抄摘于此,供大家一览。《黄鹤楼》题注:《唐才子传》(卷一)曰:“崔顥遊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吴正传(师道)《礼部诗话》曰:“崔顥《黄鹤楼诗》题下自注云:黄鹤乃人名也。其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云乘白云,则非乘鹤矣。《图经》载费文祎登仙驾鹤于此,《齐谐志》载仙人乘黄鹤过此,皆因黄鹤而为之说者,当以顥自注为正。张南轩辩费文祎事,妄謂黄鹤以山得名,或者山因人而名之欤!”步灜案:吴说非是。起句云乘鹤,故下云空余,若作白云,则突如其来,不见文字安顿之妙矣。后世浅人见此诗起四句三黄鹤一白云,疑其不均,妄改第一黄鹤为白云,使白云黄鹤两两相俪,殊不知诗之格局绝不如此。(观太白《鹦鹉洲诗》可知)又恐人不以为然,并妄造为崔氏自注之语。然古书所载,无以黄鹤楼为人名者。山名之说最为确正。《水经•江水》注曰:“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西而南。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山下謂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案:古鹄,鹤字通,故《庄子•天运篇》《庚桑楚篇,》释文皆云:鹄本亦作鹤。《琴操•别鹤操》亦作《别鹄操》。黄鹄山即黄鹤山也。《清统志》曰:“湖北武昌府:黄鹤山在江夏县(今武昌县)治西隅,一名黄鹄山。《府志》:黄鹤山自高冠山西至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则楼因山名信矣。 这是说明黄鹤楼是因黄鹤山而得名的由来。


诗痴老顽童

昔人在这里指的是神仙,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日暮黄昏,作者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眼前只看到雾蒙蒙的江面。给他带来深深的乡愁。古代诗人借景抒情,这首诗是代表作之一。还有没有其他的心情呢?例如思念自己的爱妻,表达离别已久的想思苦。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