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效社交?500多好友,常说话的只有8个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脉有多重要。

职场需要社交,生活需要社交,长袖善舞俨然成为一种能力,你的人脉意味着机会、底蕴和未来。

我们做出过很多正确的选择,比如说使用脉脉发掘二度人脉,比如说向优秀的人才靠拢,交思维模式更加积极高效的朋友。

我们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为其实没有那么熟的人去联系各种各样的事,和只记得名字的朋友花半小时寒暄。

事实上,在社交变得越来越轻松,只需要动动手指发条信息的同时,社交行为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

—1—

家里养的喵主子轻盈地从窗边走过,背后是半勾新月。

这把清理通讯录的行为,变得很有仪式感。

但删掉第一个名字的时候,她的心都颤抖了一下。

那是在地铁里追着她加了好友的,一个开饮品店的漂亮姑娘,小月还记得她笑嘻嘻的脸。她的朋友圈都是微店广告,所以她被小月屏蔽后,遗忘在沉默的通讯录里。

一个、两个、三个……100个。

两三年都不会对话的名字,沙扬娜拉。

小月看着通讯录里剩下的50个名字,想起每个名字背后熟悉又亲切的人,忽然如释重负。

无效社交,她的选择是不要。

—2—

“500个好友,常说话的只有8个”

好友多得数不过来,看似呼喝一声,就能拉起一票人马,听起来很帅,实际没那么美好。

乐非是圈子里出了名的人面广,似乎谁都能和他聊上几句。 拉开脉脉里的评价,全都是“仗义、牛人、好哥们儿”。

然而,每当乐非大醉而归,想找人唠点知心话的时候。

听起来高朋满座,陪我共饮欢歌,殊不知真需要排忧解难,能伸出手又有几人? 情真意长,处的是知己,而互道“你好”,相约“下次”,干巴巴几句的,那都是无效的社交。

无效社交,他的选择是忍耐。

—3—

听说这就是典型的无效社交,但她倒觉得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遇到事情各自飞”的交往很棒。

每个人都会有几个铁哥们儿、死党闺蜜、血脉相连的亲人、真心相对的朋友,但不会和所有人都连接得如此紧密。

之所以怒骂“无效社交”,无非是因为有时你付出太少,却期待得太多。

无效社交,她的选择是拥抱。

现代人的交往总是趋于平淡,因为技术在革新、时代在进步,我们逐渐对彼此没那么多期待和要求,能在一起快乐相处、自然分开,只是因为情感上的联系。

纯粹、干净、脆弱的联系。

所以我们每日纠缠在“无效社交”中,深觉疲惫,却忘了其实我们本来可以选择不那么做。

我们痛斥虚伪、功利和虚荣的社交心态,却忽略了,社交本身是无罪的。

社交只是人与人交往的自然行为,我们又该用什么标准,去评判它的有效与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