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條廣州路有你的故事~

西華路

最低調的本土美食街

西華路東起人民北路,西至廣三鐵路邊,兩邊以民宅居多。絕對稱得上是一條低調的美食街,主打的都是些粥粉面飯、甜品小吃。在這裡,你能找到廣州最地道的本土美食!

西華路上的美食店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平價實惠,據說只要帶著50元,就可以從街頭吃到街尾。

牛佬牛雜、食得好、騰元生煎、芳記小食……每一間都是街坊心目中的“老字號”,放學也好下班也好,總能找到一個地方來安慰鬧騰的胃。

南華西街

先有南華西,後有海珠區

廣州南華西街,是真正的廣州老街,有西關大屋,歷史滄桑,街巷縱橫,據說有七十七條巷子。

先有南華西街,再有海珠區。這條廣州海珠區最早城區與發祥地的街道,在百年滄海桑田後,她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棟老屋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幾代街坊的記憶。

一百多年前,南華西街便是廣州商業文化的典範,此處商賈雲集,十三行富商在“河北”做生意,在“河南”建房子,大宅門、宗祠比比皆是,水陸交通發達。

走在南華西街這條有200多年曆史的嶺南古街上,青石板鋪就的小巷,整潔安寧的社區,到處充滿綠色,壁畫彩繪與陽臺綠化相互輝映,奼紫嫣紅。

賣肉的、賣魚的、賣菜的、賣衣服的……與你心中的市場景象相去無幾。緊拽菜籃子大聲討價還價的阿公阿婆,重複著往日的喧譁。喧譁中欣欣向榮的氣息撲面而來。

文明路

廣州糖水一條街

文明路也是廣州一條典型的騎樓老街,走在騎樓底下,飲食老店、字畫裝裱店、銅器舊攤……滿滿都是情懷和濃郁的市井氣息。

同時這也是一條傳統與潮流相互交融的特色街,無論是傳統老字號小吃,還是新派創新美食,吃貨們總會找到屬於自己口味的那一家。

廣州人有多愛飲糖水,就有多愛來文明路。文明路被稱為“糖水一條街”也是名不虛傳。百花甜品店、玫瑰甜品店……就已經撐起了廣州糖水的半邊天。密密麻麻的菜單上,每一款都能征服廣州人刁鑽的舌頭。

高第街

輝煌一時的百貨集散地

高第街是廣州鼎鼎有名的街巷,這裡曾經誕生了多位文化名人。高第街許地,就是著名的許氏家族的發祥地,這裡也是魯迅夫人許廣平童年生活的地方。

高第街曾是80-90年代廣州著名商業中心之一,在一里長街中,成衣批發店鋪林立,日用百貨商品琳琅滿目,在當時有一個說法:外地人來廣州,不到高第街不算到過廣州。

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如今大部分商戶已遷到了更大的商場,現在的高第街已沒有了往時的喧囂,可商業氣息依然濃厚。

恩寧路

廣州最美老街

從恩寧路一直往東走,就是第十甫路和上下九步行街。超過1500米的騎樓街,道路兩邊都有始建於上世紀20~30年代的原生騎樓,立面保存非常完整。

來到恩寧路,你的第一感覺就是“靜”,彷彿能聽到腳步踩著地上落葉的聲音。穿過街道旁邊的小巷,徘徊在這些舊房子和雜亂的電線中,深刻的歷史質感撲面而來。

因為這裡還保留著西關騎樓建築的精髓,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要找尋廣州的西關味,來恩寧路就對了。

逢源大街

老西關的濃厚回憶

這裡至今仍然保存有較完整的西關傳統民居。據老街坊回憶,這裡曾經水路縱橫,而“源”就是水的意思,所以這個西關腹地就有了一個好意頭的名字。

在逢源路,你不見“源頭”,卻能見到很多樹,街坊們說,逢源路是他們心中的最佳避暑道路,不管夏天有多熱,都不用擔心會在這裡曬黑。

行走在這些西關民居之中,木趟櫳、青磚、滿洲窗...滿眼盡是西關風情的縮影。

寺貝通津

舊東山的前世今生

寺貝通津,好多人覺得是一個“奇怪”的路名。

老東山們總會帶著笑這樣向你解釋:從前有座山叫做東山,山上有座寺,叫做東山寺,這就是“寺”。“貝”是寺廟的背後的意思,以前叫做寺背,後來叫著叫成貝。“通”是一個動詞是“通往”的意思。“津”指的是小河的碼頭。

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東山寺背後通往小河碼頭的那條路” 。

寺貝通津上集中了廣州早期的很多中西合璧的小洋樓,鮮豔的滿州窗,圓拱門,紅磚牆或青石牆,與古老的西關大屋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