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定國那麼忠誠卻失敗退到緬甸?

一千零一夜58

這個問題問得就有問題,第一,失敗、敗退與忠誠不忠誠沒有關係,失敗和敗退是因為形勢和兵力的問題;第二,敗退到緬甸的不是李定國,而是永曆帝和一些大臣,李定國最後是退到泰國。

李自成和張獻忠雖然是明朝的掘墓人,但是在他們死後他們的部下卻成了明朝抵抗清軍的中流砥柱。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改編成“忠貞營”,在湖南、江西、兩廣等地與明軍並肩作戰,而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則更具實力,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率領數十萬大軍進軍雲南,以雲南為後方修養生息,後出滇抗清,成為南明永曆政權抗清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

而這些農民軍將領中,又以李定國將軍戰鬥力最強,對明朝最忠心,自從大西軍決定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明朝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論戰鬥力,李定國被稱作戰神,在出滇之後,他兩厥名王(清敬謹親王尼堪和定南王孔有德),打得清軍聞風喪膽。

但是,由於孫可望的野心膨脹欲取代永曆帝,最終與擁護永曆帝的李定國發生火併,孫可望大敗後投降清朝,之後南明的抗清形勢急轉直下。

永曆帝劇照

1659年,永曆帝率領一部分大臣退到滇緬邊境,隨後又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之下退到了緬甸境內,成了流亡境外的政權,也將自己置於了緬王的控制之下。

南明形勢圖

而此時,南明的土地已經基本喪失殆盡,僅剩下雲南部分地區、東南沿海和尚未收復的臺灣,而此時還在堅持抗清的將領也只剩下李定國和遠在東南的鄭成功。李定國一直在雲南邊境堅持抗清,並尋找機會迎回在緬王控制下的永曆帝。

雲南、緬甸和泰國示意圖

更令人感動的是泰王還拿出當年明神宗賜給的敕書、勘合(調遣軍隊的兵符),表示自己仍然感念大明王朝的恩情,李定國聞之也大為感動,於是派人與泰王聯絡入境事宜。

泰國大皇宮

之後,南明的形勢更加惡化,在吳三桂的攛掇之下,清政府決定出兵緬甸抓捕永曆帝,最終緬王迫於清軍壓力交出了永曆帝君臣,永曆帝被吳三桂大軍俘虜。後吳三桂又上書清廷,擔心夜長夢多,建議將永曆帝在昆明處決,最終清廷同意了吳三桂的建議,將永曆帝在昆明街頭處死。

吳三桂劇照

永曆帝被俘的消息傳到遠在泰國境內的李定國處時,李定國大慟,悲傷不已,大明的最後一面旗幟倒下了,自己對此無能為力,而在泰國的堅持也變得毫無意義。1662年六月,李定國憂憤交加而病倒,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病逝於泰國景線。

李定國

在臨死之前,李定國還叮囑兒子和部下,絕不投降清朝,“寧死荒徼,無降也!”可惜最終他的兒子和部下卻沒能遵守李定國的遺言,他們最終選擇了向清軍投降。

李定國的一生,前半生致力於推翻明王朝,而在清軍入關之後又審時度勢聯合明朝共同抗清,在抗清過程中兩厥名王,威震華夏,在南明朝廷江河日下之時仍堅持抗清,其忠心可鑑日月,值得我們銘記。


天涯看點歷史號

有人把永曆入緬甸當做是李定國西撤的結果,其實李定國是主張西撤,但根本就不贊同入緬甸。1659年正月,永曆帝朱由榔和小朝廷文武官員在靳統武護衛下,撤退到盞達土司,行至布嶺,此時已經靠近緬甸了。馬吉翔認為只要進入緬甸國境就可以保住身家安全,於是就積極主張進入緬甸。不得不說,以於朱由榔為代表的永曆朝文官一個個貪生怕死,在李定國等人還在雲南西部邊境地區組織兵力抗擊清軍時,就在馬吉翔之流竄撮下流入緬甸,以為這樣滿清就可以放過他們(事實上連那個真正的朱三太子在玄燁統治了幾十年後,都是垂垂老矣的老頭並且在鄉下過著隱居生活了,被滿清發現後都被處死,更何況現在還有各地反清勢力在抗爭時期,而作為旗幟的永曆,滿清怎麼可能會放過他呢?)。永曆進入緬甸時,隨行軍隊被緬甸當局拒絕不得進入,而進入人員都得放棄武器。

作為實權人物的李定國在兵力不足以保衛昆明時,對去向做了不正確的決策。他沒有堅持取道建昌入據四川,即便形勢危急還可以順長江而下同據守夔東的抗清義師聯合,而贊成了馬吉翔等人向西撤退的錯誤主張。然而,決策西撤併不是同意流亡緬甸。事實上李定國當時從來沒有考慮入緬,而由他指派的護駕隊伍靳統武所轄兵員也沒有跟隨永曆及其小朝廷官員進入緬甸。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首先,李定國非常明白作為抗清旗幟的永曆帝慌不擇路地進入外邦避難,這其實是標誌著旗幟半倒,會給各地的復明志士心理上蒙上濃厚的陰影,跟她偷偷去玉米地裡搞事情,我搞個幾下就沒氣力了,“為心”bct順

數字:《1201》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都把她搞哭了,罪過啊,其次,對李定國等軍隊將領來說,既要在窮山僻壤的邊境地區繼續抗擊清軍,又要耽心在緬甸的永曆帝的安全,弄得顧此失彼,心力交瘁。

所以當李定國接到靳統武的報告,緬甸當局禁止南明軍隊入境,永曆下令隨行人員自動解除武裝後。李定國就非常憂慮緬甸可能會對永曆不利,於是馬上派高允臣趕去,企圖追上永曆和隨行人員並勸其回來,然而,高允臣一入緬境即遭到緬方殺害。而在後來,李定國同白文選等一再出兵緬甸想把永曆帝迎接回來,也都表明朱由榔的流亡緬甸根本未得到李定國、白文選等最高將領的同意。看來永曆確實太垃圾了,如果換成是南明的隆武帝,如果有了李定國的支持,即使西撤也絕對不會慌不擇路的進入緬甸。

永曆進入緬甸後,剛才是緬甸當局還對其不錯,給些物資幫助,後來看到局勢明顯向著滿清發展,緬甸當局就對永曆不在友善了,而隨著永曆入緬甸的一些官員,則不是想著如何挽救這個事實上已經瀕臨滅亡邊緣的小朝廷(比如如何積極利用緬甸王和王子的矛盾,儘快利用一些條件進行打探邊界附近緬甸駐軍情況,然後積極幫助李定國兵力進入緬甸,從而控制緬甸開闢一塊新的抗清基地。雖然這樣去做讓人感到非常不自量力和不大可行,但又沒有積極去想辦法做是一回事,而不去想著積極挽救而自甘墮落又是另外一回事請),卻在那裡過著苟且偷生的生活,連緬甸民眾也日益看不起他們。最後在滿清的外交壓力下,緬甸當局永曆交給了滿清。這樣復明抗清的最後一面旗幟倒下,李定國也鬱鬱而終。


靳釉瓜人泵

戰敗了,可不就得退?難道要在劣勢情況下和優勢敵軍決戰?忠誠並不代表就會勝利,這問題太過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