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李淵用不到7年統一天下,為何曹操打了34年卻只三分天下?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事能造就英雄,也能毀滅英雄。

分析歷史人物要放入當時的時代背景,主要看制約他的因素,其次看推動他的因素,再次看敵對他的力量。

劉邦、李淵的崛起趕上一個新時代,舊的政治制度在瓦解,新的正在醞釀,劉邦處於秦漢相承的歷史時期,六國貴族隨著項羽的失敗,力量徹底瓦解,在此之前秦始皇為加強皇帝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蕩平六國殘餘勢力已經做了充分的工作,而項羽的雄起是六國貴族尤其是楚國最後的掙扎,但已經是強弩之末。

劉邦只需要做最後的一擊,既可以不擔任何罵名將秦始皇搞好的政治制度繼承過來,說秦始皇是因為個人暴政亡國(而不是那套很讓後代皇帝滿意的行政制度),又可以重新開創一套劉氏皇族得心應手的體制。他所面臨的壓力,比曹操小得多。

李淵也順應了隋唐體制創新的上升期,擔罵名的事楊廣都替他幹了,可憐的楊廣背鍋俠,在歷史上也是因為暴政而亡國的昏君(其實所謂勞民傷財,不過是修了大運河,順便出去遊玩了幾趟罷了)。但隋煬帝打下的局面,李淵只需要繼承就好了,到了李世民直接成千古一帝了。

曹操比他們兩難多了。

曹操處於東漢末年,經歷了東漢末年外戚專政的混亂,趟過了豪強政治的渾水,沒有秦漢初興的氣象,只有秦漢制度衰落的混亂。

當時的門閥士族氣焰很足,他們有足夠的政治資本,有錢,有軍隊,有號召力,曹操作為寒門的代表,幾乎是孤立無援的。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將士族一些子弟拉進自己陣營,又暗暗扶持寒門豪族與之對抗持平,他將權術玩得爐火純青,可他還是逃避不了當時社會認定成功人士的標準——出身。

曹操的出身不如袁紹,很多人說曹操是豪門,不是寒門,但我這裡的寒門是相對當時門閥制度而言,在門閥制度下,出身名門才是最大的政治資本,這也成為曹操繞不開的一個關鍵問題,還是那句話,如果他有袁紹的出身,以他的能力統一天下十分容易。

曹操並非士族大家出身,他也由此始終無法對地方各地徹底的集權控制。

而曹丕禪代前後,立馬用潁川豪族代表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這是對整個時代的妥協。

由此可見曹操面臨的阻力是全天下的豪門望族,門閥士族,而他面對的社會又是帝制衰落,缺乏活力的社會。他是逆風行走的英雄,他的阻力比劉邦、李淵大得多。

毛主席之所以說他是“大手筆,真男兒”,其實也包含著對同樣寒門出身、白手起家的自己一種評價,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罷了,這也說明的曹操的個人能力,能在那種情勢下,依然取得三分天下,已經很厲害了。